第一节 好学生的标准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中,好学生一定是那些“考试成绩优秀”“遵守纪律”“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的学生,只有分数名列前茅者才被广大家长和老师所接受。而那些思想活跃、性格开朗、遇事肯动脑筋、常有自己的看法、爱提意见并且分数不高的学生是很难被称为“好学生”的,学校评选“优秀学生”时,他们也很难评上。
那么,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是成绩、品德、行为、体质、能力还是特长?正因为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对每个孩子的要求也应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孩子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标准,把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两个问题:(1)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农民谁优秀?(2)一斤肉和一斤青菜哪个更有营养?显然我们都不会武断地下最后的结论。不过,我们可以这么说:科学家和农民各有所长,只要他们所做的一切能对人类有贡献、有帮助,他们都是合格的公民;同样,青菜和肉只要没受污染,人们都可以食用,都是有营养的。所以说,合格的、符合标准的、人们所认可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至于哪个更优秀,实在难下确切的结论。就像肉类,它的能量肯定比蔬菜要高,但维生素含量可能就不如蔬菜了。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也有各人的薄弱点,我们绝对不能产生因为某人具备某一特长而贬低他人的想法。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往往否定成绩不是高分的学生,有的学校、老师甚至把考试成绩刚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定为差生,要给他们补课。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否苛刻了一些?追求优秀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就在追求优秀的同时,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我们以剥夺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为代价,让他们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来达到所谓的共同目标。当所谓的培养优秀学生的大旗驻进校园,当学生所取得的合格成绩一旦被排斥,学生的自由就没有了,他们成为物化了的机器;老师的工作量加大了,他们成为不知疲倦的知识小贩,对学生的温柔与热情没有了。最后,学生的分数提高了一些,但是学生的体质、思想、行为都不合格了,兴趣爱好都没有了,童心也泯灭了,综合素质大大下降。教师也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而所谓的优秀学生从高校反馈的情况来看,为数不少的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态度懈怠,学习状态欠佳。当年高考前的拼搏精神“退役”,当年考场上的雄风不再。这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新一轮课改其实就是冲着培养合格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来的,它旨在培养全面发展、健康而又有个性的人才。
好学生是否有一个评判标准呢?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种好学生的标准:
有人说: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作为老师,我承认我也喜欢那些成绩优秀、学习刻苦的学生。虽然说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但不等于说学习好就是判断好学生的唯一标准。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市推选的17名优秀学生顺利地通过政治、演讲、音乐、图画、体育等项测验,但是主考者又出了两个学生们意想不到的试题,使之几乎“全军覆没”。一是在考场门口随意乱放一把扫帚和一块脏抹布,学生们都在上面跨进跨出,无人理睬。二是给每个学生都发了草稿纸、铅笔和刀片,同学们在削铅笔时,除了有3个同学把铅笔屑削在纸上外,其他同学都削在桌上、地上。这说明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不能只重视知识教育,而要特别重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因此,学生能否称之为“好学生”,我认为不仅仅以学习成绩来论,应该有很多标准:学习成绩优秀是好学生,各种竞赛榜上有名是好学生,校运会上夺得冠军是好学生,科技小制作创新者是好学生,演讲比赛优胜者是好学生,尊敬师长是好学生,团结同学是好学生,讲究卫生是好学生,热爱班集体是好学生,专心听讲是好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也是好学生,等等。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只要身上有一处闪光点,那么,它在这一方面就是一个好学生!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渴望,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然而,天生优秀的学生实在太少了。相反,那些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成为老师眼中好学生的学生数不胜数。他们时刻迸发着进步的火花,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进步成长的学生。
因此,在我的眼中,好学生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但他一定是全面发展的;在我的眼中,好学生不一定是最听话的,但他一定是爱憎分明的;在我的眼中,好学生不一定是长得最漂亮的,但他一定是衣着得体,朝气蓬勃的;在我的眼中,好学生不一定是死钻牛角尖的,但他一定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如果一定要我说,我眼中的好学生是什么样的话,那就是:善于反思自己的过去,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正的;能够不因为现在的成绩差而自卑,并努力学习的;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母亲和这个世界的……所有这些学生都是好学生,是值得我以及全体老师为之而自豪的好学生。
也有人认为,相信孩子的潜能,并树立孩子的自信,是成功的基础,所以,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学生,都应该把他当作好学生来教育。当学生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们有时会抱怨怎么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啊,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都是降低信心的暗示,教师要学会坚信:学生是有缺点的好学生,而不要认为他们是有优点的坏学生,如果能有这种心态来教育,我们就是成功者。
一个对这个世界几乎一无所知的孩子,当他走进被称之为学校的地方时,一个被尊称为老师的人当众挖苦他、当众宣布他比别人笨,他怎么会有勇气走人生的路?就像所有人都有缺点一样,哪个人没有优点?老师最神圣的职责恰好应该是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且当众告诉他什么地方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我们要让学生不断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和发展,而不是摧毁尚未成熟的世界。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美国有一个小学老师叫麦琪,是学期中间调到学校的,校长要她当4年级B班的班主任。校长告诉她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很“特别”。
第一天走进教室,麦琪先被吓了一跳:横飞的纸团、架在桌子上的脚、震耳欲聋的吵闹声……整个教室活像混乱的战场。麦琪翻开讲台上的点名册,看到上面记录着20个学生的IQ(智商)分数:140、141、160……在美国,学生入小学都要测试智商,按智商分快慢班。正常人的智商在130左右。麦琪恍然大悟,噢!怪不得他们这么有精神头,原来小家伙们个个都是天才!麦琪为能接手这么高素质的班级而暗自庆幸。刚开始,麦琪发现很多学生不交作业,即使交上来的也是潦草不堪,错误百出。麦琪找孩子们单独谈话。“凭你的高智商,没有理由不取得一流的成绩,你要把潜力发掘出来。”她对每个学生这样说。
整个学期里,麦琪不断提醒同学们,不要浪费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特殊天赋。渐渐地,孩子们变得勤奋好学,他们的作业准确而富有创造力。学期结束时,校长把麦琪请到办公室。“你对这些孩子施了什么魔法?”他激动地问,“他们统考的成绩竟然比普通班的学生还好!”“那很自然啊!他们的智商本来就比普通班学生要高呀,您不是也说他们很特殊吗?”麦琪不解地问。
“我当时说B班学生特殊,是因为他们有的患情绪紊乱症,有的智商低下,需要特殊照顾。”
“那他们的IQ分数为什么这么高?”麦琪从文件夹里翻出点名册,递给校长。
“哦,你搞错了,这一栏是他们在体育场储物箱的号码。”原来这个学校的点名册,在一般学校标智商分数的地方,注的是储物箱号码。
麦琪听了,先是一愣,但随即笑道:“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是天才,他就会成为天才。下学期,我还要把B班当天才班来教!”
从以上的例子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好学生”是一种现实存在,也是人们的期望。人是有差异的,总会有一部分人由于天赋或努力,会表现得更好。另一方面,正因为人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难以用某种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学生。这种观点要求我们把每个学生看成是“好学生”,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
关于“好学生”的标准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以往的标准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好学生”的标准应该更多元。但是,过分的多元又会导致标准的丧失,使“好学生”这个标签失去应有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