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定育人信念,教出好学生

坚定育人信念,教出好学生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是“教”,熏陶感染学生的人格礼仪也是“教”。但整个结果就如博士所料:这三位教师觉得自己很优秀,充满了信心与自豪,工作中自然也就格外卖力气,而且他们认为学生也是好学生,肯定会有好的结果。这种教育或许不在课堂,更无法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但它却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任何教育的力量都将从这里发生,任何人类的伟大和创造都将从这里起步。

第三节 坚定育人信念,教出好学生

对于“教”,《说文解字》解释为:教,会意字,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像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礼记·学记》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现代汉语词典》中“教”有两种读音,“jiāo”读一声时,其意为: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可以组成词语:教书,教学生学习功课;教学,教书。而“jiào”读四声时,其意为:①教导;教育。②宗教。可以组成词语:教导,教育指导;教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总起来看,教的本义为教育,指导。教育什么?指导什么?其范围是很广泛的: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掌握的技能,应该学会的礼仪,应该学会的做人的道理等。在这里,就为这两种观点画上了等号——不管是手把手教知识,还是点拨指导技能,还是训练掌握礼仪,还是熏陶感染做人的道理,老师都是发挥了作用的——天分好的,老师用力可能少一些;天资差的,老师可能用力多一些,但是不管天资差别大小,老师的作用还是明显存在的。

有人说,“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导”出来的,是“育”出来的。不过,从“教”的本义看,“育”和“导”是“教”在施行过程中的不同行为,“育”在长善救失,“导”在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是“教”,熏陶感染学生的人格礼仪也是“教”。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而争论什么,其实就是一条原则:因材施教。对天资聪颖的学生重点施以“导”,而对天资欠缺的孩子则要不厌其烦地施以“育”,甚至手把手地“教”。

1960年,哈佛大学罗森塔尔博士曾在一所学校中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年开始时,他让校长把三位老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全校最好的老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我们特别挑选了全校最聪明的三个班学生给你们教。这批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希望你们能有更好的成绩。”

老师们表现出掩饰不住的喜悦。临出门时校长又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一年以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是整个学区中最优秀的,比平均分数值高出两三成。

这时,校长才告诉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来的,而只是随机抽选出来的普通学生。三位老师万万没有想到事实会是如此,只有归功于自己教得好。

校长没有再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三个也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但整个结果就如博士所料:这三位教师觉得自己很优秀,充满了信心与自豪,工作中自然也就格外卖力气,而且他们认为学生也是好学生,肯定会有好的结果。结局自然就皆大欢喜,全都真的优秀起来。

这个小故事事告诉我们:别人的表扬与期待,自我肯定的心理暗示,都会使普通的日子变得更加阳光灿烂。

好老师教出好学生。我们要相信孩子身体中潜藏着的成长的动力,相信人与人之间积极的影响与美好的交流。

做个好老师,其实很简单!

清晨,当你走进校门,面对扑面而来的一声声“老师好”“老师早”的问候,真诚地回敬一声“你好”“你早”;而绝不是目不斜视,充耳不闻,将孩子的真诚置若罔闻。

办公室里,一声“报告”,学生走进来之后他看到的是你在安安静静地备课,批改作业,而不是在嘈杂声中谈笑。

大课间,当学生在操场上顶着烈日跑步或做广播操,即使你的动作再笨拙,也能坚持和他们一块儿进行,而不是站在树荫下谈笑风生。

劳动中,当学生汗流浃背、埋头苦干时,你能拿起工具走进他们中间,而不是空着两手,指指点点。

家长会上,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不管是贫困的,还是富裕的,你能不能不卑不亢,一视同仁?

升国旗,当国歌响起时,学生肃然而立,你是不是也站得笔直,肃然起敬?

走廊上,你会不会弯腰捡起一片纸屑?

餐厅里,你是否也把整个的馒头、大盘的剩菜倒进了垃圾桶?

课堂上,学生能不能从你的眼睛里读到真诚,读到关爱,读到感动,读到自信和灵动?

你的办公桌上,物品的摆放是不是井井有条?你身边的垃圾筐中,是装满了废纸还是散发着酸臭味的果皮?你的语言是否文明,你的衣着是否端庄整洁?

……

教育是一种影响,品格是一种熏陶,一个好教师,一定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他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理解,对事物的宽容,他的坚强意志,他的敬业品质,他的纯净心底,都能了无痕迹却又清晰鲜明地刻印在学生的心头。这种教育或许不在课堂,更无法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但它却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任何教育的力量都将从这里发生,任何人类的伟大和创造都将从这里起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