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注重学生信心的培养

注重学生信心的培养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学不久的一次数学课上,我发现了她——娜娜。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提出问题,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我正高兴于学生的投入时,发现娜娜一人坐在座位上而没有融入小组讨论中。我立刻意识到娜娜是一名特殊的学生,对她说:“是不是没想好?那你先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注意娜娜。

第一节 注重学生信心的培养

一下课,老师便找到刚才回答问题时欲言又止的同学谈话。

老师问:“课堂上,为什么回答问题欲言又止啊?”

“因为我怕同学笑我回答不好这个问题。”

“还没有回答,怎么知道回答得好不好呢?”

……

这一幕,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中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亲自己争取不到的社会地位、实现不了的理想,希望孩子这一代帮他们去实现。现代孩子生活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之中,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父母总要求他们必须不断进步,却很少考虑他们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是否有信心去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和期望。如果平时没有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当困难一来,事情一多,期望一高时,他们丝毫也没有信心去面对每一件事。其表现在:对什么事都不敢尝试、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也称为信心。换一种说法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情绪体验,是对自我力量的充分估计。总的来说,自信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素质之上的精神动力,也是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生命源泉之一。

自信心是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一个人只有看到自己的力量,充满自信,才能百折不挠,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奋斗,最终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成功的门槛。

自信心是作为成才的重要条件。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增强学生自信心作为培养目标。中国少儿委员会提出我国当代少年儿童要具备“五自”,自信就是其中之一。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家长却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信心不足,其表现也较为明显,因而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和研究的力度。

自信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高峰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具有强烈的成人感,因此,此时是培养自信心的黄金时期。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采取哪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科学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老师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老师评价这个学生能干,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平时老是讲他笨、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就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

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以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回答。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当学生的学习、工作或其他方面已经努力但还不够理想时,要肯定其努力和进步。比如可以说:“我知道你做这件事已经很努力了”“我看得出来你花了好多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得出来你已经进步了”“对于这次考试我知道你在用心准备”“可能你觉得距离目标还好遥远,但想想你从刚开始到现在的进步,真让老师高兴”……

2.多角度评价学生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看各学科成绩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这样一来,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在这方面有过许多次的失败,直接导致学生出现情绪、兴趣上的波动,影响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就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因此,老师在评价学生学科成绩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兴趣、工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人际关系等。如对一个学习不够努力但劳动非常积极的学生,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他:有了你的帮助,大扫除做得又快又好。或者:因为你的帮忙,使我的工作变得容易多了。对学习马马虎虎但非常喜欢做手工的同学,可以这样评价他:我喜欢你的工艺作品,它看起来很有创意……这样进行多角度评价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案例

开学不久的一次数学课上,我发现了她——娜娜。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提出问题,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我正高兴于学生的投入时,发现娜娜一人坐在座位上而没有融入小组讨论中。我走到她面前,她似乎发现了什么,抬起头,茫然地望着我。我对她说:“来,把你的见解说给我们听听,看看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娜娜顿时满脸通红,低下头默不作声。我立刻意识到娜娜是一名特殊的学生,对她说:“是不是没想好?那你先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她轻轻地点点头。

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注意娜娜。当同学们课间在一起快乐地游戏时,她却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发呆;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操场上锻炼时,她只是一个人站在操场上羡慕地看着。她胆小、性格内向、不爱与同学们交往,课堂上非常安静,从不举手发言。她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使得她的性格更加孤僻甚至有些自卑。我决定帮助她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刚开始,我与她交朋友,不光从学习上,还从生活上关心她。我经常对她说:“在老师心里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学生。”她听了,眼里流露出一种少见的喜悦的神情。上课时,我有意地注视她,用目光鼓励她。我有意向她提一些她能回答的问题,一旦问题答对了,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使她敢于对自己说“我能行”。布置作业时,我会特意布置一些适合她的作业。对她交上来的作业,我都会给她批注上一句简单的话,从“有进步”到“真棒”,再到“太好了”。此外,我还与她的家长取得联系,希望家长也多给她一些鼓励。这样,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她的自信心得到很大的增强。当老师提问时,她可以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来,这表明她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渐渐地,她不再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同时,这种学习的欲望在其他学科中也得到了延伸。我也高兴地发现她在其他方面的变化,比如同学们邀她一同游戏,她再也不是一名观众,而是大胆地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她再也不像一只离群的孤雁了,看到她脸上那份自信的微笑,我感到十分欣慰。

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所说:“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教师的激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从而使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确实,比起批评、责骂,适时的关心和激励具有更大的效果。遇到不自信的学生时,老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与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与他人的友谊,感觉到在集体中贡献自己能力的快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自信。

案例分析

自信是通往成功的敲门砖,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决定学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赢得信心成了老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案例中的“我”通过平时的留心观察,发现了一个脱离群体的学生娜娜,主要原因是娜娜缺少自信,进而导致她性格孤僻甚至有些自卑。于是“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她赢得自信。首先与她交朋友,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她,使她从心灵上不再孤独。然后通过鼓励的方式,使她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最后在作业批改中尽量给予表扬的评语,从“有进步”到“太好了”。她的自信心也随之逐渐提高。

“我”还充分发挥了家庭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动员家长也给她一些鼓励,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肯定和鼓励下,一位沉默寡言的学生终于走出了过去的阴影,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脸上充满了自信。该案例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成功老师的可贵之处,就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学生赢得自信,从而通向成功的大门。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期望,保持对学生的期望能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心理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提高。为了获得优良的成绩,教师需要传达他们对学生的高期望值。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要赋予期望,告诉学生什么方法可以做好。当你开始一天的工作时,把你的期望告诉学生,以此来激励学生、规范他们的行为。

二、运用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鼓励,使其持久地保持下去。

1.信任激励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就在学生产生心理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时,教师要相信学生存在智能优势,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课文读错了,词语写错了,教师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教师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的。鼓励的话语有:“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对你有信心”“这个虽然还没完成,但是我相信你会完成它”“我知道你会处理好的”……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地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尊重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越是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就越体会到这样一条真理: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损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某某同学,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

3.赏识激励

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对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

三、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把握一切教育时机,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开发内在的动力,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树立自信心。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在班级管理中,为了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使他们的成绩、长处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班创办了“闪光日志”,记录学生每一天的每一点成绩、每一个成功。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看到自己同样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成功卡”,教师将学生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事件、内容和日期,及时用简明的语言记载在卡上。定期在集体面前宣布,每月给家长看一次,鼓励学生争取再成功,提高自信心的水平。“闪光日志”和“成功卡”的建立,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每一位当日的班长都在捕捉当天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因为它包含着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即使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鼓励,也被学生看作是生命的闪光,永远珍藏在心头,成为他们成功的动力。学生在受到激励后,树立起了自信心,为他们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老师运用成功教育的活动性原则,以活动为中心,创设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真正地展开与实现。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吸引了更多同学的注意,使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脱颖而出,使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这对他们无疑是莫大的鼓励与肯定。这些鼓励与肯定,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迈进。

案例

撕纸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听着撕纸的声音,看着撕得宽宽窄窄、不成样子的纸条、纸片,他们觉得是一种莫名的享受。因此在讲撕纸游戏一课时,我力求找回他们幼时的乐趣,还学生们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翅翱翔,享受撕纸带来的乐趣。

上课铃响后,我穿着纸做的衣服走进课堂,同学们都惊喜地叫起来:“好漂亮呀。”这时,我抓住时机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呀?”“您穿的衣服是纸做的。”同学们都抢着回答。接着,我把纸衣服给一名同学穿上,“你们看他头上还缺一顶帽子,老师再给他撕一顶帽子,你们说好吗?”大家都很赞同。“但是,老师不知道做一个什么样子的,谁来设计一顶?”一个同学说:“老师,您撕一个小白兔样子的,长长的耳朵多好看。”

于是,我照着那同学说的撕出一个小白兔帽子,给同学戴在头上。这时,我便问:“老师撕的时候,谁看清了我是怎么撕的?”同学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老师您的两只手挨得很近,撕的宽窄都差不多。”“对了,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撕纸是我们最爱玩的游戏,你们用手里的纸像老师这样撕一撕,看看有什么感觉。”大家都尝试起来。接着,我提出要求:“今天,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撕着玩了。老师想让每位同学当小小设计师,分组比赛,每组选一名‘模特’,其他同学给他做衣服,但是,你们不能用剪刀,看哪一组设计得既新颖又大方。”命令一下,同学们都行动起来,各种报纸、彩纸、挂历纸都派上了用场。大家分头讨论,各自出谋划策,作自家打算。课堂非常活跃,每个人边做边想,紧张而不忙乱。从头饰到衣服每组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头饰做成小动物形状、有的撕成假发、还有的撕成高高的厨师帽。衣服就更是丰富多样,民族式的、戏服式的、裙式的等。有的还配上了小书包、小手套,颜色鲜艳美丽极了,最后,“模特”们还进行了表演,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通过小组合作,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氛围,还同学以时间和空间,让其在开放的课堂中实践、创新,获得了成就的机会和体验,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下课了,同学们穿着自己做的特殊服装在校园里游戏,其他的同学都投来新奇而羡慕的目光,大家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自豪、喜悦的笑容……

案例分析

全课以“撕纸”为主线串联起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程度,全课营造的学习氛围比较轻松活泼。在课堂上,这位教师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给他们创造时机,营造自由学习的空间,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这位教师抓住学生喜爱撕纸的天性,首先,穿上自己撕的纸衣服进入课堂,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也产生要自己撕纸来帮自己做衣服的欲望;然后教师在学生的撕纸过程中作适当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撕出各种各样类型的帽子、衣服等;最后让学生作为“模特”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小组合作,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氛围,还同学以时间和空间,让其在开放的课堂中实践创新,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和体验,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四、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

目标是人前进的动力,当然,目标也不能太高,“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苹果”,体会成功的滋味,一次次的成功,学生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

好高骛远常常是中小学生的毛病,他们会把目标的高低当作衡量进取心的标准。目标如果超出了实现的可能,就会暗示学生“我是无能的”“我比别人差”,最终伤害他们的自信。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坚持由近到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一大、二空、三同一,个性化的目标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定期对学生进行总结,如果目标不符合实际要及时修正,对于达到目标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褒扬,一方面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和别人一样获得成功,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案例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的精彩的教学片断:

课临近结束,一个学生谈自己的理想:“我想考清华大学,但如果以后考不上清华,考上了河南大学的话,自己也一样会去上,但会更努力,争取考上清华的研究生。”孙老师听了很是激动,对他大加赞赏,说他读书读出了自己的聪明。

随后孙老师又问:“你真的想考清华?”孩子肯定地回答:“想!”孙老师接着说:“我去年到北京学习时去了清华园,在清华园里摘了两片红叶,一片送给了我的孩子,一片自己保存着。”说着他郑重地把夹在书中的红叶拿了出来,强调道:“霜打的红叶,你想要吗?”孩子答:“想要!”孙老师又问:“你确定我会送给你吗?那要看你怎样去接。”只见孩子踮起脚尖,举起双手去接,十分想要,但孙老师却一次次抬高自己的手以致孩子伸直双手仍够不着。孙老师又问:“你为何用双手去接?”孩子说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而那清华园的红叶,也得十分珍惜。孩子是那么的执著,孙老师感动地将红叶相送,孩子满脸喜悦,此时孙老师抱起孩子说:“我们拉钩约定一下,你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好不好?”老师的手指和学生的手指拉在一起,孩子自信地说:“好!”孙老师又说:“有信心吗?”孩子答:“有。”孙老师说:“这个约定你会忘了吗?”“不会。”孙老师又问:“今天是几号?如果再过六年你在清华大学读书,你会向今天抱起你的老师说什么?”孩子略想后说:“会给你深深的祝福。”

在这里老师尊重了孩子的感受,把孩子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传达他对学生的高期望值,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位学生能否考上清华已经不重要了,但他也许永远忘不了曾有个老师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老师希望他能考上清华,更重要的是学生至少已经有了考入清华的自信与勇气。

案例分析

从孙老师与这个学生的精彩对话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这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孙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成长与完善。

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都会为这个目标做不懈的努力。这名学生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大学,但他也想到可能不容易达到。孙老师在这个学生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从书中将一片清华校园里的红叶拿出并强调:他摘了两片红叶,一片给了自己的孩子,一片给了这名学生。说明老师对他和自己的孩子有同样的期待,这样在学生心中有了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激发了学生更加努力去学习的动机。在送红叶的时候,老师特意强调了叶子为霜打的红叶,并要看学生接红叶的方法,这片叶子代表了老师的期待、学生的理想。“想要”,说明孩子对理想的追求;双手去接,说明对理想的真诚,老师在这里很好地用自己的期待让学生更加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可以想象老师对这位学生的期望和信任一定会成为他学习的最大动力,这恰恰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