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讲 美国孩子的自信
——成功的第一步
本讲概要
★中美教育的对比
中美教育对比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的记忆力。据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记忆功能只利用了人的记忆潜力的千分之一,而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的记忆水平已到头了,不可能再记得更多了,主观上的松懈,使得记忆神经缺乏刺激,因而与人类所应有的记忆水平相距甚远。
美国的一个教育专家做了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学生的班级当作问题班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平均成绩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持信心的鼓励(老师以为他所教的是一个优秀班),学习积极性大长,而原来的优秀班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以致转变学习态度,影响了学习成绩。
小建议
做个有信心的孩子,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行进,可以想象其积累效果是十分可观的。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在人才辈出的国家里,在那些伟人、名人身上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自信的催化作用,而且在我们周围的优秀人才身上,也不断放射出自信的光彩。
跟我学
有些游戏是带冒险性和挑战性的,看自己有没有勇气和胆量去做?
在如今国际大交流的时代,美国在民族素质上自成一派,为世界各民族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榜样。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是它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一部分,但美国自身在短短几百年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的民族特性,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忽略的主导作用。它作为一个民族所表现的强烈的自信心,已渗透了教育的各方面,又反过来促进了民族优良文化的发展。从美国人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
与美国人的教育思想相比,教育中国学生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训导。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方面的不同教育,在这方面,中国人都有过度保护的倾向。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美国,很多青少年喜欢玩滑板游戏,他们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冲来撞去,在几尺来高的台阶上跃上跃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有趣的是在这些玩滑板的青少年中,中国血统的很少,原因是什么呢?玩滑板需要技巧,而中国人玩具有技巧性的游戏向来是不在话下的,但玩滑板更需要胆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样在美国长大,为什么中国血统的玩这些冒险游戏的很少呢?追本溯源,原因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上。许多中国人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很容易摔断四肢,因而不赞成玩这个游戏。虽然这种游戏对人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人还是认为冒这种风险去获取胆量不值得,保险系数低。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的胆怯的缺陷,其实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而且这种性格上的伤害将是终身的。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我们当然不赞成随意冒险,这里有一个界限问题。但有一定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与别人一比高低的信心,却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积极参加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自己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
在美国各高等院校学生中品学兼优体育好的学生很多。体育不完全是一个锻炼身体的手段,它可以教会人如何迎接挑战,能有几项出色的体育成绩是令人羡慕的目标。美国人从小就注重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等体育活动,学生家长也大力支持,每次比赛都要参加助阵或做比赛服务,像医药护理、输送饮料等。许多从中国去读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上名列前茅,但在体育和其他业余活动,如音乐、舞蹈上感到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选择器乐作为多维发展的手段,而在体育上尤其是挑战性比较强的项目上,自叹不如。东方文明特有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性的发展。事实上在体育项目或其他体力游戏上所锻炼出来的勇气、自信及胆大心细的作风,不仅只在体育上有所表现,也影响到他们日后在事业中的所作所为。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中最好的经纪人往往是运动员出身,这不单单是他们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强壮的体魄,得以应付高强度的精神紧张,而且在心理素质上得天独厚,反应迅速灵敏,自信而有魄力,敢于做决断,因而理所当然地满足了这项工作的职业要求。
重要警示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在知识的培育上我们的教师普通对学生灌输太多。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仅在对知识传输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束缚作用。我们的教师常常持有这样一种态度:“你还小,懂什么?让我来教你,你照我说的去做。”这种态度的根据在于我们对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的错误评价。我们常常低估学生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学生的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但我们的教师在赞叹自己的学生聪明的同时,却仍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凡是在自己以为有一些知识的领域,总是对学生的观点大加鞭挞,横加修改,一定要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视为正确。殊不知,在迫使学生们接受我们的观点的同时,已大大地打击了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奥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总的来讲,我们不喜欢学生有太多的问题,因为我们也不知道答案。我们喜欢做的是买一本大全,照书上读,照书上做,一书定音,懒得费脑子去和学生一步步地探索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对学生十万个为什么,最简单的用一句话便可以驳回的便是“你怎么有这么多问题?有什么用?”既掩盖了自己不知答案的窘境,又省去了没完没了的麻烦。
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许多的课题选择机会,要求学生自择题目,自组程序,到图书馆、试验室和博物馆做调研,完成课题研究,而教师也尽量提供机会,帮助学生自己解答问题。中美两国教育的效果区别是很明显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几乎都遇到一个问题,当指导老师要求研究生自选题目时,中国来的学生会束手无策,不断向老师挖情报,以便找出一些线索,否则便不知所措。这里显示了不同教育理论所导致的差别。我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是有头脑,会独立思考的人材,但没有自信心的支持,很难培养出真正独立、有开拓精神的人材。
依赖——致命弱点
与现代社会对独立的要求相比,中国的学生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较薄弱。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学生依赖日趋严重。有项调查,曾问及某校小学生:遇到困难怎么办?97%的小学生回答:应找父母和老师。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其弱点暴露得更为明显。国内外评论几乎公认,中国学生考试可以名列前茅,但是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则明显不足,“高分低能”——这就是他们的结论。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在电视采访中说,研究科学的中国学生缺乏美国人的大无畏精神和自信。中国学生会因为只知一半而不愿进一步做,但美国开拓西部的精神,是只知一半,就可向前。他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学生要在科学界创出成就,就必须具有勇于尝试的冒险精神。”
一个4岁的美国儿童,弯腰在费力地系皮鞋带,一个中国学者看见想去帮助他,却遭到拒绝,孩子问“你知道我多大了吗?”“不知道,但我想你还小。”“我已经不小了,我都4岁了。”意思是他已经长大了,系鞋带这类事不需要别人帮助。这孩子身上体现的自主意识在美国是很普通的。英国的《早泰晤士报》是专为儿童办的报纸,该报拥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三四千名9至15岁的小记者。这些小记者揣着记者证巡游万里,遍访千家,在采访中表现得十分老练和超乎寻常的大胆和坚韧。小记者曾去采访过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她无所不问,提出那些真正的记者们无论如何也提不出的问题。他们还大胆地去采访世界名流,一个8岁的女孩朱丽叶,在一次集会上,毫不犹豫地排开拥挤的人群去采访摇滚乐歌星乔治男孩。她问这问那,直到乔治男孩有点不耐烦地戏谑道:“快些,快提出你真正的难题吧!”小朱丽叶却自负地回敬道:“这应该由我决定!”
多么成熟、大胆的回答!多么自信、勇敢的孩子!
想想我们,4岁时让妈妈抱着走路的并不少见,小学生就能独当一面、承担社会工作的,更是难以想象。
难道我们的学生天生就缺少独立的能力和自强精神吗?
你至少可以知道
充满信心才能在各方面发挥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