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热爱是最好的才师

热爱是最好的才师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导爱国斯坦对科学发生兴趣的,应当说是科普读物。每星期他都给爱因斯坦带来许多有趣的科普书籍。难怪当他后来回忆起自己早年生活时,有这样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给我们这样一种启示:对人生和事业的热爱是保持旺盛的兴趣心和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才能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新鲜感。为此,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爱因斯坦那成功的经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而且这个要求是适当的。

热爱是最好的才师
——兴趣的培养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在于培养。

兴趣的培养,用什么指导思想进行?应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这是早期教育就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普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继续教育应该致力解决的问题,更是每个青少年学生应该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激发热情

当代世界,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爱因斯坦的名字。但对于他的业绩,他对当代科学和当代思想所做的丰富多彩的贡献,却是有限的篇章所无法表达清楚的。同样,像他这样一位天才人物,竟然出自于平凡的家庭、普通人的环境,这件事更值得人才学家玩味。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符腾堡乌尔姆镇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父母亲是一对恩爱夫妻。父亲开着一家小型电工厂,思想开明、生性乐观;母亲具有很浓的艺术家气质,文雅安恬,热衷于弹钢琴。童年的爱因斯坦性格比较孤僻,不喜欢参加妹妹玛乔同其他亲友的孩子一起的游戏,而喜欢独自留在客厅里,玩一些枯燥而又困难的游戏。比如,用积木或纸牌砌成复杂的建筑物。从小,他就表现出对大人的强制极反感。有一次他的一个堂弟说,长大了想当一名军官,爱因斯坦就显出蔑视的神态,并且说:“我一想到要随着空洞的鼓声而麻木地操练就觉得讨厌。”

上小学后,这种不愿接受强制的天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爱因斯坦天资并不愚钝,当他7岁上一年级时,每次成绩表上都标明他是全班第一名。可是不久,他就表示出对学校里流行的那一套严厉的、军训式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的反感。由于他从不强迫自己记忆什么东西,所以学习语文和外语就有困难。但是在数学和物理方面,他所掌握的却远远超过学校规定的范围和程度。一位希腊语教师无视爱因斯坦的特点,对他下了这样的断语:“你决不会有什么成就!”实际上,爱因斯坦那与众不同的头脑里充满了狂热的好奇心,只要他感兴趣的,便会忘乎所以地努力钻研,表现在学小提琴上也是这样。从6岁开始,他在母亲的要求之下学琴。整整7年过去了,没有多大进展,因为机械练习的音乐无法激起他的学习愿望,直至13岁那年,当他迷上了莫扎特的奏鸣曲之后,真正的学习才开始。为了重现音乐中那特有的美感,他十分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演奏技巧。

一次偶然的机会,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教给他“毕达哥拉斯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竟把他给迷住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个方法证明了这条定理。从此,他对欧几里得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年,他14岁。

引导爱国斯坦对科学发生兴趣的,应当说是科普读物。那时,有个名叫马斯的医科大学生也是犹太人,很喜欢这个性情有点儿孤僻、但肯动脑子的孩子。每星期他都给爱因斯坦带来许多有趣的科普书籍。读了这些书后,爱因斯坦便对《圣经》产生了怀疑,也对从小接受的天主教教育产生了反感。他以后对一切权威所持的怀疑态度也源出于此。

那时的爱因斯坦几乎对所有未知的东西都感兴趣,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难怪当他后来回忆起自己早年生活时,有这样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给我们这样一种启示:对人生和事业的热爱是保持旺盛的兴趣心和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才能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新鲜感。不能设想,一个心灰意冷、毫无热情的人会有兴趣心!我国著名作家巴金,青年时代以写作作为自己最大的兴趣,他曾为自己作过一幅“自画像”:

“每天每夜热情在我的身体内燃烧起来,好像一根鞭子在抽我的心,眼前是无数惨痛的图画,大多数人的受苦和我自己的受苦,他们使我的手颤动。我不停地写着。环境永远是这样单调:在一个空敞的屋子里,面前是堆满书报和稿纸的方桌,旁边是那几扇送阳光进来的玻璃窗,还有一张破旧的沙发和两个小圆凳。我的手不能制止地迅速在纸上移动,似乎许多许多人都借着我的手来倾诉他们的痛苦。我忘了自己,忘了周围的一切。我变成了一架写作的机器。我时而蹲在椅子上,时而把头依在方桌上,或者又站起来走到沙发前面坐下机动地写字。就凭这种热情,我的创作兴趣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写完了我的长篇小说《家》和其他的中篇小说。”

巴金的这个“自画像”也充分地说明了热情对兴趣的激发作用。

兴趣的培养首先取决于热情的培养。一个人如果失去热爱之情的话,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没有热情的人将一事无成。”西班牙著名的大提琴家巴布洛·卡尔萨斯在90岁时还没有停止他的音乐生涯,仍以无限的热情演奏每一首乐曲。每当那美妙而又富有激情的旋律从他的指间飘然而出时,他的浑身就像注入了新的力量。他说:“我对音乐的兴趣来源于我对音乐的热爱。”

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即使他们不能把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职业,也从不放弃。正如一个国家元首喜欢绘画,一个社会学家亲手制作家具一样。

热情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对事业的热爱是发挥兴趣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古今中外人才成功的一个基本心理条件是热爱事业,爱之入迷。英雄的业绩,科学、文艺的成就,生产上的纪录、工作上的贡献等等,都是热情的结晶。对事业没有热情的人,是无法成才的。就是作为一名中学生,也只有在把学业视为乐事时,学习的兴趣才能倍增,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优异的成绩。也就是说,热爱学习,才有求知的意向。

所以,我们一刻也不能忽视对生活、对事业热情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这种热爱之情,你的兴趣才能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从而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此,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爱因斯坦那成功的经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强化需要

兴趣怎样培养?首先在于产生需要。没有对该事物的需要,就不可能产生对该事物的兴趣。如当你有了受他人尊重的需要,你就会努力为大家做好事。当因为做了不少好事,受到周围人的赞扬,得到来自各方面好评,满足了你的需要时,在这个基础上,你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新的需要,如做无名英雄,从而满足你在对自己道德修养方面的进一步的要求。需要越迫切,兴趣就越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从而推动你的兴趣向着更加高尚的方向发展。

因此,要培养自己这样或那样的兴趣,就要善于激发你的需要,强化你的需要。

激发和强化需要是有条件的,需要必须符合一定条件才能产生,也才能导致兴趣的发展。

一般讲,激发和强化需要的条件是:

必须把某件事物的意义指出来,使其在认识上产生需要。不仅要在认识上产生需要,还要创造一定的情境,在情感上也产生这种需要。

必须是在某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是你经历过或成功过的,可以进一步提出要求的事。而且这个要求是适当的。能恰当地掌握难度和进度,过高过低、过难过易、过快过慢都不好,都不利于需要的产生,也影响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必须是你最关心的事,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又是自己感到最有希望取得成功的事,能给自己以愉快的事。

必须以清晰的、直觉的、活跃的、激动的方式提出要求来。

自学者要产生对某事物的兴趣,也要产生对该事物的需要。对该事物的需要的产生和强化,也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对该事物有一定认识,理解其意义、作用和价值。

在接触该事物或参加其活动中有自己的切身体验。

陌生的但又能产生激动的事情。

能得到某些精神上满足的事情。

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向自己提出更高但又适当的要求。

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动机水平是逐步提高的。而目标则是提高需要——动机水平的内在动力,目标越高尚,其推动力就越强大,就是强大动力,生活目标的正确选择、明确确立和执著的追求,来源于正确的人生观和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所以青少年朋友首先要解决好这些根本问题,才能使需要——动机水平逐步提高,从而使自己能从确立实际目标开始,通过兴趣的杠杆,使自己在人才的成长上达到一个新高度。

强化兴趣意识

对于某件事情本来没有兴趣,要想培养起兴趣来可能吗?当然可能。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它特定的乐趣,不然,为什么别人能对它产生兴趣呢?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可能是还没有形成对它产生兴趣的主观意识。所以有了需要后,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有兴趣的主观意识。

影响产生兴趣的主观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干这件事之前,对干好这件事缺乏自信,或者初步接触这件事就遭到了失败,丧失了自信心。有人做过一个试验,让一些小学生识字,学第一课时,有几个学生成功了,第二天他们就兴高采烈地再去读书识字。有几个学生在第一次就失败了,第二天就不热心去了,再经过几回失败,他们甚至厌恶这种活动了,不愿再继续读书识字,或者想去作别的活动,有的学生干脆躲着不愿再去了。这时,即使鼓励、表扬,他们还是不喜欢这个失败的活动。后来,其中有些失败的学生,经过劝诱和鼓励,增强了自信心,在读书识字上才逐步取得了成功。在这以后,他们才逐步地对识字表现出快乐的热心的态度。可见,事在人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培养起兴趣,也一定能培养起兴趣来的。不但要有这个决心,而只要有这个信心。有和没有这个主观意识是完全两样的。有了,就容易有兴趣;没有,即使是有趣的事也会觉得索然无味的。

对于本来没有兴趣的事情,要增强信心,强化兴趣意识,也可以在先干起来、钻进去以后逐步地得到一些体会,从而产生兴趣。对事物的了解越深,事物本身对你的吸引力越大,你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高。

发展新的好奇心

做任何事情要培养兴趣,就必须在这件事情上发展新的好奇心。不断地发展新的好奇心,才能对这件事产生长久的浓厚的兴趣。

发展新的好奇心在于不满足,在于能不断地提出疑问,向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为此,就要学会在平常中看到异常,善于提出种种疑问,向事物的纵的和横的方向发展,并善于透过某些新奇现象看到本质,做到逢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上坚持研究到底。当事物向横的和纵的方向发展以后,问题总是无穷无尽的。一个疑问产生,解决,再出现新疑问,再解决。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发展新的好奇心,产生长久的浓厚的兴趣。

欣赏客观事

物的内在美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的态度是兴趣的重要方面。客观事物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人们选择性的态度,影响人的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客观事物的这种吸引力既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也取决于这种事物与个人的需要和情绪相适应的主观上的特点,即取决于人对客观事物内在美的欣赏。

客观事物本身有特点,这些特点给人以很大的吸引力,如大自然的对称、和谐、系统、巧妙、严密、奇特等特点,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魅力和美感,才使人产生向大自然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力量。正是由于各门学科有各自的特点,人们才感染于语文的形象生动,折服于数学的逻辑和辩证的严密,赞叹化学的变幻无穷而有规律可循,感慨生物学揭示生命的神秘……足见,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对人具有何等大的情绪上的吸引力。没有这些特点,当然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没有音乐在音强、音色上的和谐悦耳的特点,不会使你产生对音乐的兴趣;没有颜色悦目、线条比例调和的特点,不会使你产生对绘画的兴趣;没有创造、革新不能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给人自尊、给人荣誉的特点,你也不会对革新、创造产生兴趣。

但是,仅有客体的特点,没有主体的需要、思想、情绪和客观事物的特点相适应,仍然不能产生兴趣。而善于发掘和欣赏某件事物特有的内在美,你的兴趣就会随之得到培养。发掘得越深,欣赏越有体会,你在这方面的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培养新兴趣

已有兴趣是新兴趣的基础,也是新兴趣的支柱。借助和依靠已有兴趣来培养新兴趣,比完全建立一种新兴趣要容易得多,稳定得多。例如,学生参加课外航模小组、船模小组、无线电小组、收录机小组、电脑小组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了对这些科技活动的兴趣。但由于在解决技术问题中碰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突出了知识不足的问题,于是产生了新的学习需要。这一方面促使青少年学生把兴趣迁移到课业上,更加努力地去学好有关课程,进一步培养起对有关课业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促使青少年学生把兴趣迁移到科学技术上,更加努力地从深入科技读物和科学实验中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独立深入地钻研有关课外科技资料。在各种科技小组活动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对飞机制造、轮船制造、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原理等的科技兴趣,从而为未来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利用自己在有关方面的已有兴趣的迁移,是培养新的兴趣的有利条件。

培养新兴趣还有赖于已有兴趣的广度和深度。已有兴趣越广泛,越浓厚,越容易产生兴趣的迁移,新的兴趣越容易产生。

有位老师说,他特别想让学生学这个、学那个,但是学生并不爱学,那么我就说,这种强加给学生的兴趣培养,从来是很难成功的。这时用暗示、引导的方法是非常得力的。

你要给学生在某一个你要培养的兴趣方面一个小小的表现机会,然后你有道理地肯定他、赞扬他,他接受你这个暗示慢慢形成兴趣。

就好像学生有的时候很难说他一定喜欢什么,他有一天高兴,无缘无故地哼一支歌,你就说这个孩子特别喜欢唱歌,唱得好。虽然这句话说完以后他不在意,你也好像不在意。过两天他又哼了两支歌,你又说,这个特别爱音乐,而且特别有音乐天赋,他好像不在意,你也不在意。但是他的兴趣已经开始了。兴趣就是这样培养的。

记得我在小学时,一年级没有做作文,二年级那个学校也没教作文,我到了另一所学校,三年级才开始做作文。但这个学校从二年级就开始写作文了,我来的时候没写过作文,同学们已经做过了。老师告诉我作文是什么意思,讲解了一番,我做了一篇,没想到第二天老师就很欣赏,而且把我的作文在课堂上念了。于是,我觉得自己很喜欢作文了,很有兴趣了,从第一次作文之后就特别喜欢作文了。我以后成为作家,也许与这第一次作文有很大关系。

从此以后,我在这个小学里几乎所有的作文都成为范文,毕业以后学校还留下我的作文给后来的班级念呢。但这是起源于第一次对作文产生的兴趣,被老师夸奖、欣赏、肯定。

很多兴趣就是这样培养的,千万不要以为兴趣培养是很困难的事情。没有方法培养很困难,有方法培养很容易。没有方法的强行塑造只会使学生逆反。

保持学生

兴趣有妙法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内部驱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兴趣呢?教师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化平淡为神奇 适当给平淡的教育内容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讲故事时,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句,像“这是怎么回事呀?”“让我们来看一看”,“让我们来猜猜看”等。其实,这是老师们经常用的方法。

对浅显的现象给予深度的揭示 学生对常见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兴趣。此时若把这些事物背后的奥秘告诉学生,就会重新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比如小学生对太阳落山、天变黑了的现象司空见惯,不当回事,如果告诉他并不是太阳在我们头顶上走,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走,小学生就会再次产生对太阳、地球的认识兴趣。任何事物都有无穷的奥秘,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保持认识事物的兴趣。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最佳途径,而学生们又大都喜欢动手操作,老师应该利用这个特点。比如,孩子们都见过“烧饭”,他们以为自己也会烧饭。如果他们在动手操作时手忙脚乱或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生就会知道烧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尽管前几次的尝试肯定失败,但学生对烧饭的兴趣则会长盛不衰,对烧饭的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多。由此可知,动手操作能让孩子的认识由表面趋向实质,从而激发更大的求知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