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功骄傲”与“不耻下问”
在我所有的老师中,有两位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虽然已事隔多年,他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却牢牢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使我得益匪浅。
我是在云南一个小县城的学校里念初小的。国文课上,一个同学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居功骄傲’是什么意思?”这位老师愣了好一会儿,然后回答说:“这个问题再明白不过。‘鸡公骄傲’,就是形容鸡公态度。你想那鸡公高昂着头,尾巴高翘着,样子多骄傲!这就叫‘鸡公骄傲’。”当时,不少同学都很深刻地记住了老师的回答。后来念到高小,我在一本书上突然看到了这个词,一下子联想起这段往事,不禁大吃一惊:云南地方口语中,“居”与“鸡”两个字的读音都读“jī”,是那位老师弄错了!
以后念到初中,一次,也是语文课。一个同学向老师问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句中的“不耻下问”怎么解释。这个老师考虑了一下,然后向全体学生说道:“这个问题老师我真还回答不了。有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果,有几个同学争着“帮助”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微微一笑,问提出问题的那位同学:“懂了吗?”这位同学重重地点了一下头。很多年以后,同学聚在一起,谈起初中的老师,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想起了这位老师的那堂课。
两位老师对待同学提出的问题,态度与作法是不同的,而留在他们学生的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不同的。
【评析】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与知识渊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联系在一起的,但人非生而知之者,且术业有专攻,一些知识不知道,有的问题不能解答是自然的。但是,有的教师为了维护“面子”,碰到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却采取了含糊其辞、回避问题或像上述那位把“居功骄傲”解释为“鸡公骄傲”的强不知以为知的错误做法,这是极不可取的。这样做,貌似机智,实则愚笨,误人且误己。我们认为可取的是后面那位教师的做法。他是否“明知故问”,我们不能妄撰,但至少他当时处理学生提问的方式使我们想起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之道。
一个教师的教育威信,是建立在踏实、坦率、诚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教育态度上的。阅读此文后,我们是不难得出这个结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