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把教师互相听课能互相提高的现象,叫做听课效应。目的不明确的重要特征是“散”:面面俱到,面面不透。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现口误乃至笔误是难免的。尤其在教师考虑下一个重点内容时,精力分散,更易出现,这不必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揪住不放,只要在课后向教师指出,下节课向学生解释一下,以免谬种流传就可以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已是公认的了。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听课效应

听课,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专业知识功底及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间互相切磋教学艺术、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把教师互相听课能互相提高的现象,叫做听课效应。

通常说的听课,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听,二是评。通过听了解情况,通过评找出优缺点。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由于听什么不清楚,导致评什么不明白,评课评不到点子上,结果成了“隔靴搔痒”,达不到切磋和提高的目的。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听,五个方面看,再从这十个方面评。

(1)听目的是否明确

任何工作,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教学也是如此。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掌握住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也才能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组织材料。因而,目的是否明确的标志是重点是否突出。目的不明确的重要特征是“散”:面面俱到,面面不透。这种课,往往使一些听课者,尤其不是本学科的教师感到满意,如果教师表达还流畅,往往误认为是好课,实则煮了“夹生饭”。

(2)听表达是否准确

准确表达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教正确”。通常,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表达要准确,应尽量地避免“大概”、“可能”、“也许是”这些似是而非的词语,更不能出现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

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现口误乃至笔误是难免的。尤其在教师考虑下一个重点内容时,精力分散,更易出现,这不必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揪住不放,只要在课后向教师指出,下节课向学生解释一下,以免谬种流传就可以了。然而,如果出现对本学科的知识性、科学性错误,则是不允许的。

怎样判断是口误还是科学性错误呢?简单说,是看有意或无意。具体讲,口误是教师无意中说出的,其特征是以后无重复,更无强调,或者后来出现又讲对了。而知识性、科学性错误则是教师有意识的活动,他要把这个错误(他认为是对的)强加给学生,因而,不仅重复强调,而且力图证明。

举一个例子。为了破除迷信,一位老师说:“鬼火不是鬼点的火,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鬼,那是白磷自燃。由于白磷自燃时发出的光有限,因而白天看不见。”这里面有个错误,就是把“鬼火”误认为是白磷自燃(实为磷的氢化物自燃),对化学教师,是知识性错误。何以见得?他阐述了白天看不见的原因,显然是有意的。

(3)听讲述是否清楚

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是讲明白。有的教师,学生反映解题厉害,上课不行。这类教师,不是专业基础问题,而往往是表达问题。表达不清楚的特点是言不达意。具体表现为语言混乱,因果关系不明显,啰嗦,废话太多,给人一种“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的感觉。对这类教师,不宜要求语言生动,关键是要求逻辑要严密。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下,使知识点联成线再联成面。例如,化学科氯气的教学,抓住最外层电子数是7,易得一个电子,故单质具强氧化性这个特点,许多性质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学生不仅学过的记得住,没有学过的也推得出。听课者看教师逻辑是否严密的办法,主要是从各知识点的联系上判断。

(4)听教法是否灵活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这就说明教学的方法必须灵活,根据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通常,理论性强、难度大的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以适当的思考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难度一般,实验性强的可边讲边实验。一般来说,既不能统统由教师把着讲,搞满堂灌,也不宜完全由学生自学,放野马。判断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比较困难,一要看效果,看学生是否听懂,能力是否得到培养。二是听课教师可以和自己上这节课采取的教法相比较,找出优缺点,从而切磋教学艺术。

(5)听语言是否生动

常听学生讲,听某某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或听某某老师上课一点都不累,这固然和教师讲课的逻辑性是否严密、表达是否准确等因素有关,然而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讲课语言的生动性。

当然,上课不是演戏,语言生动不等于逻辑严密,也不等于表达准确,更谈不上难点就可突破,重点就可突出。但是,生动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偶尔的幽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却是事实。因而语言是否生动,也应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定不要误认为天花乱坠的课就是好课,朴实无华的课就不好,事实恰恰相反。

除了五听之外,还有五看:

(1)看板书是否规范

我们常讲,教师要过三关,就是知识关、语言关、板书关。而板书关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

看板书是否规范主要从几方面看:一是黑板划分是否合理。有的教师,东写一个字,西画一个圈,好端端一块黑板,被他涂得污七八糟,既不美观,又不利于学生抄记,也不利于教师小结。也有的教师,对偌大一块黑板视而不见,只利用他站在讲台上的某一点,利用其右手可伸及的一小部分,边写边擦。这都不合理。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根据黑板大小,分为三个或四个部分,留一部分随意画写,其余部分有序地板书,既整齐,又全面,学生好记,教师好重复。二是上板的内容是否合理。概念、定义、定理等重要内容一定要上板,而一些口水话则不要上板,以免浪费时间。

(2)看教学手段是否合理

教学手段是为实现目的而采用的。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已是公认的了。因而,应尽量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诸如投影乃至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但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不是任何一堂课都适用的,尤其不能为电教而教学,把因果关系搞反了。例如,某位教师为了形象地描述鱼,硬是画出一套投影片,其实,这时的投影效果,远不及让学生看一条真鱼游动更真,更好。某校为上一篇课文《红军鞋》,硬是花一万多元拍了一部短剧播放。除了对这种精神感到佩服外,其余我却不敢恭维,值得吗?

(3)看作业布置是否合理

作业布置也是很有讲究的。哪些课堂上做,哪些课余时间做,一定要安排好。通常,课堂上做的,应是一些难度较小,为巩固教师所讲内容而设的习题,而课外习题,要有一定难度,也应有一定梯度。一般说来,让中等学生在半小时内完得成。布置少了,不足以巩固教师所讲的内容,布置多了,加重学生负担,因为每天不是只上你这门课。

(4)看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教师备了课,但备的课却由于种种的原因而不能在课堂上实施,造成课堂设计和课堂实践相悖。因而,学生不愿听或听不懂,导致纪律不好,效果很差,溯其原因,往往是由于下列原因造成的:①教师对教材和大纲掌握不够,钻研不透,导致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过难或过易,从而造成教学设计的“失度”;②对其他学科的内容、进度不了解,知识不够,导致教学设计的“失时”;③突然事件的发生,导致教师“失措”;④教师对概念、定律阐述不全面,造成教学设计“失误”;⑤对学生情况不了解,教法单一,造成教学设计“失控”。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奇怪,除了教师上课前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外,一旦发现学生交头接耳、吱吱喳喳,教师一定要找出原因,随时调整计划,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合学生实际。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听课者和授课者今后的教学,都是大有好处的。

(5)看是否面向全体,培养学生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能力,这是教学的目的。是否面向全体,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看:一是看课堂气氛,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大多数而不仅是某几个人踊跃发言,一般来说,是面向全体了的;二是看课堂作业和提问时,随机点名(如按座位或乱点)提问或做作业,大家都表现不错,这也是面向了全体的。如果还要进一步了解,可设计难度不同的2~3套题让学生做,对A组题,如果大家都做得不错,对难度较大的B组或C组题,有部分同学可做出来,这一般就可认为是既面向全体,又培养了学生能力了。这个方法,不仅听课适用,还适用于教师自己对自己工作的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