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自己听自己的课

教师自己听自己的课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人在社会上总是充当着不同的角色:“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角色的转变实质是心理的转变。心理的转变,必然导致行为的转变。可见,年轻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使得不少教师眼红。造成教师不互相配合,互相拆台的原因之一是文人相轻。溯其根源,还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

四、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成长要闯“五关”

对一个刚走出校门又进校门的年轻教师来说,要成为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社会承认的优秀教师,有着漫长的道路,主要要过五关:

第一关:角色关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世界是个大舞台,而我们都是演员。”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人在社会上总是充当着不同的角色:“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

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走进工作的学校,在一天之内,他的角色就变了,从接受教育的学生,转变为教育别人的教师,这是人生中最大的角色转变。角色的转变实质是心理的转变。心理的转变,必然导致行为的转变。如果我们的年轻教师没有认识到角色的变化,还是按学生的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那就糟了。例如迟到,读书时,偶尔迟到一、两次,问题不大,因为这并不妨碍别人学习,自己也可很快补上。然而当你是教师时,这就不行了,因为你的迟到,就影响了全班几十个人的学习。由于你的迟到,还影响了学校领导、其他教师和学生对你的评价,而这评价的好坏,影响着你威信的树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威信的高低必然决定着师生心理的相容程度。根据相容效应:学生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教育。因此,威信树立不起来,认同值低,这就必然影响了你的教育教学效果。可见,年轻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是十分必要的。

在师范院校读书时,学生的角色比较单纯,主要是接受教育,同学间没有利害冲突,至少很少有利害冲突。而当教师后,角色就变了,对学校领导,你是下级;对学生,你是长者;对同事,你既是事业的合作者,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可能互相间会在晋级、奖励等方面发生矛盾……

总之,对教师来说,在学校中可能碰到很多矛盾,如果没有明确的角色意识,用学生时的我行我素来和同事、领导谈话、处事,那肯定要碰壁,肯定不会让人喜欢。但若有明确的角色意识,知道在学校领导面前,是下级;在老教师面前,是晚辈;在同龄人面前,是伙伴;在学生面前,是长辈,因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对领导实行“四不”:一不附——不依附,不做跟屁虫;二不负——不做顶着干的拆台者;三不混——全身心地投入;四不浮——脚踏实地,不讲空话。对老教师,实行“四学习”:学习老教师的献身精神,学习老教师的淡泊品质,学习老教师的处事原则,学习老教师的教学艺术。对同事,采取“四个原则”:打开心扉以诚待人原则,互相支持友好相处原则,淡泊名利修身养性原则,不卷入无原则是是非非的原则。对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四同”:男女生同样对待,城乡学生同样对待,干群子女同样对待,优差学生同样对待。这样,对不同的角色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实际是实践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要我们给自己定好位,明确自己充当的角色,采取相应的方法,我们就会得到领导的青睐、老教师的帮助、同事的支持和学生们的敬重。

第二关:敬业关

教师是一种职业。因此,教师一定要过好敬业关。

教师过敬业关,关键是要热爱教育,只有热爱教育,才谈得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也才会为教育流汗出力。

现在,教师队伍,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仍然不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更不稳定,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虽然“天地国亲师”供在每家人供桌上或挂在人们的嘴上,然而,自古以来,教师并未得到社会的真正尊重,“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秀才堕落,下乡教学”,就活生生地描述了教师的处境。面对现在社会的腐败现象,正像《聊斋志异》中《夜叉国》对官的描写:“问:何以为官?答:出则舆马,入则高座,堂上一呼,阶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现在的一些领导除了耍上面描述的威风外,还有经济上的好处。因此,使得不少教师眼红。乡村中,教师就算知识分子,相对改行容易,这就更加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

二是市场经济的冲击。现在,社会正处于变革期,这无疑对人们的思想有影响。当看到一些我们曾认为不怎样的人大把大把地把钞票掼出来,非常牛气地吆五喝六,似乎连几十米的马路都不够走,比比教师“钱少话多”,我们就会眼红,于是我们就想发财,想像他们那样火一把。于是,有的在课余就去干第二职业,成了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干脆拍拍屁股走人,造成教师队伍显性的和隐性的不稳。

三是期望值太高。青年人总是喜欢幻想,每一个人都曾编织过许许多多五彩缤纷的幻想,然而,这些幻想几乎都一个一个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我们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哪一个不是踌躇满志,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走上工作岗位的,不少人还想像着到了单位上一定受到热烈的欢迎,一定会有人端上热气腾腾的牛奶,叫一声“我们的诗人,请用吧!”然而,到了工作单位一看,傻眼了,条件是那么差,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办公桌,同事的脸,并不像太阳那样阳光灿烂。于是,心凉了,抱负化为烟云,什么敬业精神通通没有了。

然而,应该承认,尽管现在对教师的地位、待遇还有待提高,社会上的确有许多不公平,然而教师的地位、待遇提高了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比大款们花天酒地的时候,我们怎不比比农民和下岗工人,怎不想想大款今日可能是款爷,明天就可能破产当叫花子?当我们看到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时,我们怎么不会想到他们可能哪一天就东窗事发而身陷囹圄。

我们应该以一个平常人的心态来看待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诸葛亮告诫后人,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只有敬业,脚踏实地地工作、奋斗,我们才可能赢得社会的承认。敬业,是我们每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关。

第三关:协作关

协作就是互相配合,互相配合就要搞好团结。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协同作战,形成合力,从而取得胜利。

学校的互相配合很多,如党政的配合,教务和后勤的配合,同级教师(教同一班级不同科教师)间的配合,同头教师(同一学科教师)间的配合,领导班子内部的配合,教师和职工的配合等等。无论哪一种配合,都需要教师(领导也是教师)的素质。有的人对这个有意见,对那个不满意,对所有的人都有看法,似乎在茫茫大地、浩浩宇宙中,世人皆醉他独醒,世人皆浊他独清。这种人和别人难处,他也活得累。说到底,还是一个素质问题。

教师的工作决定了我们必须互相配合,协同作战。打一个可能不很恰当的比方:教育教学就像打排球,既有主攻手,也有二传手,如果配合不好,传球失误,主攻手怎能发挥作用?就是运动员所具备的个体素质再好,也形不成合力,结果必输无疑。如果把教育教学看作是网球的单打比赛,可以凭自己爱怎么打就怎么打,那就错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然而,真的做到互相配合,协同作战,还是不容易的。

造成教师不互相配合,互相拆台的原因之一是文人相轻。文人相轻,自古有之。溯其根源,还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话就是法律,皇帝的意见就是真理,读书人即使学富五车零一捆,才高八斗剩一升,还是要“售给帝王家”。一个“售”字,道出了当时知识分子在买主皇帝前的可悲形象:拼命地抬高自己,使劲地压低别人,一副生意人的脸嘴!正如此,导致了中国的文人相轻,导致了中国和西方对自己和别人评价的差异:中国人在竞争时是把自己和别人放到翘翘板上,你降我升,你降得越低,我升得越高。换言之,你的不行,衬托出我的行;你的窝囊,衬托出我的能干;你的失败,就是我的成功。显然,这种思维和做法都是极为有害的。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说明:别人得感冒,并不能证明你没患癌症!而西方则是把别人和自己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你行,我更行。

造成教师难配合的第二个原因是现在对教育评价的标准不合理。尽管现在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然而却落不到实处;尽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公开场合受到口诛笔伐,然而,在暗地里却像臭豆腐,虽臭但爱吃的人多。评价教师的标准不是多角度、多方位,而是唯一,这个惟一的标准就是分数。有的学校,有的教师,把高0.1或低0.1分都看为了不起的事,前几年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学生考试分占的比例高,结果,有的教师仅以0.01乃至更小的差距而不能端铁饭碗。须知,只要班上有一个差生,就可把全班平均分拉低1分左右。

要互相配合,协同作战,首先就要克服文人相轻这种现象。为此,教师要注意六点:

一是要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正视现实,承认差距,虚心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例如,年轻教师看老教师,多看人家的经验;老教师看年轻教师,要看到他们有干劲、有理论。这样,才可以谈互相学习,否则“互相”这个双向就变为单向的向我学习了。才无全才,人无完人,谁敢说他什么都懂、什么都强呢?只有知不足,才能向别人学习,才不会夜郎自大,也才能搞好团结。

二是要有容人的肚量。人和人相处,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世界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如果小肚鸡肠,自己活得累,也根本不可能和别人配合。原谅别人是一种美德。我们教师间往往因为一句淡话,一件提不上桌面的小事就耿耿于怀,没有一点大丈夫味道。古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后来不知被谁把“度”改为“毒”,变成无毒不丈夫,此大谬也。

三要按原则办事。教师与教师难配合,十有八、九是一方或双方犯自由主义。有意见当面不说,背后乱讲,传到对方耳朵中,于是虽不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但也不愿与之共事。须知,谁人背后不说人,哪个背后又不被说,只要自己按原则办,一是一,二是二,那么“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任别人说吧,我们在走自己的路,也就坦然,不必计较了,也就会原谅那些嚼舌头的人了。

四要吃得亏。古人对此有着许多论述,什么“吃亏是福”,什么“难得糊涂”,等等。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肯定会有利益冲突,我们与人相处一定要能吃亏。记不得是哪位古人讲:好吃的东西,多让人吃一口;好走的路,多让人走一步。许多事,退一步天地自然宽,很多东西,只要努力,该得到的迟早总会得到,你争,别人不会买你的账。须知,如果是锥子,迟早总会从口袋中戳出来的。

五要知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的工作不是单兵作战,需要互相配合,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只有大家配合,把工作做好了,成绩出来了,这样,军功章上才会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在这里有两方面要注意,一是班主任要善于协调,要想法调动和自己配合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尤其对自习时间,不要老把着搞自己这一科。通常,学生对班主任教的这科,有意无意总会注意的。把时间让出来给其他教师,让其他科的成绩也提高,是班主任的最明智的选择。否则,其他科上不去,你这科再好也白搭!另一方面是科任教师,要全盘考虑问题,不要老是强调自己这科重要,拼命压这科的作业,这样一来,其他科时间就少了,其他教师就会有意见。

六要学会换位思考。人在社会上总是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候发生矛盾,换个位置考虑,如果我是他,我将如何处理?《朱子治家格言》说:“因事相争,须知非我之不是,应平心静想”,这是很对的。多从别人的角度想想,就会和别人团结了。

七要加强修养搞好团结。有的人,个性强,这往往会影响自己和同志们的团结,常见的有:

自视过高型。这种教师一般能加强学习、努力刻苦,但对自己的实际水平估计过高,凡事总想出类拔萃,高人一筹,总觉得别人不行,觉得不屑与之为伍。因此,故作“清高”,对人不理不搭,我行我素,结果大家对其敬而远之,当然谈不上团结和协作。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世界上有谁是十全十美的?“难得糊涂”在这里倒是很应提倡一下的。牛顿讲他取得成功是由于他站在巨人的肩上,毛泽东说过,一个篱笆要三棵桩,一个好汉要三个帮,都说明要和其他同志搞好关系。

死不认输型。有的教师和同志处不好关系,是由于个性太强,有理要争,无理也要争,死不认输成了常有理。

教师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只有不断学习、加强修养,我们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完善,取得成功,受到尊敬。

第四关:成熟关

许多学校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规范,逐渐成熟。

青年教师怎样才能逐渐成熟?关键是要认识知识、能力和成绩的关系。

知识、能力和成绩是紧密联系的,但又不是成单纯的正比例。

知识是学来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我们通过学习,把前人的知识纳入我们的大脑中,当我们处理我们面临的问题时,就要从大脑中调出相应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可以大大提高知识的检索效率,防止卡壳现象的出现。

阻碍教师成熟的最大障碍是教师自己的满足。毛主席曾教导过我们:“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教师,尤其是教了几年书的教师,往往满足于他们对教材的熟悉,动辄“闭着眼睛也能教”。不错,熟悉教材是教师成熟的重要内容,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教材上的东西有效地、迅速地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也即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学习,就要研究。

能力是练来的。我们知道,知识≠认知,而认知其实就是认识,因此,知识≠认识。认识是能力的基础,所以,知识≠能力。英国思想家,实验科学的先驱培根先生早在12世纪就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由于知识≠能力,所以有人对这个曾在几个世纪鼓舞人们努力学习的口号提出疑问,认为不正确,认为知识要转化为能力才有力量。我们无意对这个口号对不对纠缠,因为这毕竟是几百年前提出的口号,在当时,知识也包括了技能,但却说明,我们在有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之后,一定要把知识转化为我们的技能,我们才能搞好工作。

教师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有一个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学中练,又在练中学的过程。初上讲台的教师,有几个能从从容容不心慌?又有几个能把握住教材的深浅?有多少会熟练地应用各种心理效应?实践出真知,见多了,练多了,习惯了,也就做得好了,这就是成熟。

在练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地总结,既要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有人说,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跤的人是不可救药的人,这话很有道理。正是我们不断总结并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并修正错误,我们才能逐渐走向成熟,才能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成绩是干出来的。有了知识,有了能力,是不是就一定出成绩?不一定!还要看教师干不干,肯不肯在工作中拼命。一颗原子弹,只有爆炸,才能体现出它的能量,如果不爆炸,只能说它具有巨大的潜能。因此,我们只有干,才能出成绩,才能逐渐成熟。

总之,成熟关是最难闯,也是最关键的一关,这一关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心血才能闯过,实绩才能被社会公认。在闯这一关时,一定要记住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欢喜。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只要我们像爬山一样,一步步攀登,一定能达到目的。

第五关:特色关

特色关是最难过的一关。许多教师,一辈子也没能过这一关。那么,现在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讲特色关,岂不是太早了吗?

不是的。有志者事竟成,许多教师未能过这一关,是他们压根儿没想到要闯这一关。我们说“志当存高远”,只有敢想才敢拼,敢拼才会赢。

特色是建立在成熟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成熟,就谈不上特色。因此,我们要尽快地闯过成熟这一关。

是不是等到成熟后再来搞特色?也不是。成熟和特色并不是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也不是矛和盾,互相对立。其实,他们是可兼容的,在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创造自己的特色,在体现自己的特色中,逐渐走向成熟。我们之所以说特色关要建立在成熟关的基础上,是因为特色的层次更高,不要为特色而忽略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成熟。

所谓特色,就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它有几个特点,一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长期坚持;三是社会公认。我们教师现在提倡要“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创特色。

教师怎样创造特色?我认为应该抓三条:

一要抓理论学习。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指南。没有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空洞的教条,而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瞎猫抓老鼠。我们中小学教师既学习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因此,我们要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做文章。二要抓资料的收集和储备。这里指的资料包括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别人的资料——也即别人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作为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创特色的素材。我们常常重视别人的经验而忽略了自己的经验,这实在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怎样总结自己的经验?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抓灵感。灵感这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有意后注意的产物,是思维活动的最佳果实。灵感往往产生于一刹那间,过后就会淡化,就会忘记。如果我们能及时地记录下这一瞬间的灵感,然后找理论说明,找材料证明,那么,这就是物化成果的过程,搞好了,一篇有价值的论文也就出来了。而这些论文中的观点等,正是我们闯特色关需要的砖瓦。

三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我们教师各有各的特长,也各有各的弱点,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个性或优势:或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或擅长表达,口若悬河;或教风严谨,精雕细刻;或精于启发,循循善诱;或工于点拨,画龙点睛;或动手能力强,善于实验改进;或思维敏捷,利于创新……我们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其发扬光大,成为自己的特长甚至绝活。

只要我们一开始就重视创新,重视特色的创建,极有可能在过成熟关时,基本也过了特色关,现在许多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当上特级教师就是明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