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争创名校有原因——拱道效应
名校出名师,名师出名校,这已是教育界公认的事实。
为什么名校会出名师?这里面有没有心理的原因?
有!这就是拱道效应。
拱道效应是英国心理学家德波诺在《思维的训练》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个拱道效应:如果一串优秀人物走进拱道,从拱道里就会冒出一串优秀人物,尽管拱道除了望着他们通过外,实际上什么作用也没有起。我们的名牌学校造就出优秀的毕业生,这也许并不是因为他们教学出色,而是因为他们招收了最好的新生和有着校誉甚高的“拱道”。
为什么会出现“拱道效应”?这是因为名牌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都有一种自豪感。有一本书对美国的伦理标准作过分析,其中有一条就是:人总是认为自己是优秀的,为了证明自己优秀,因此就拼命地工作。由于名牌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有自豪感、优秀感,因而就更加拼命地工作、学习,力图用实际行动、优异成绩证明自己的优秀。这就是拱道效应产生的原因。
其实,拱道效应不仅仅存在于教育工作中,也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大学毕业后分工的不同,师范院校学生三十年后,教大学的就是大学教师水平,教中学的就是中学教师水平,教小学的就是小学教师水平。医学院的学生毕业三十年后见面,在省级医院当主任的抱的是专著,县级医院的医生带的是论文,而乡镇卫生所的医生袋子中装的是别人编写的《赤脚医生手册》。
从拱道效应,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家长总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出现村奔乡,乡奔县,县奔州,州奔省,省择重点校,重点校学生瞄着外国的生员大流动。
从拱道效应,教师更应明确自己应该为学校创名校、争一流而努力工作,因为学校声誉高了,成了一条人人称誉的“拱道”,生员就好,同样的努力会结出不同的果实。
怎样创建人们称道和向往的“拱道”?即怎样创建“名牌”学校?主要要三抓:
一抓教师素质培养。现在,许多学校教师的学历都很高,然而,学历高不等于水平高,有井不等于有水。许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实际并不扎实。市场经济的冲击,又使一些教师不安心教育工作,出现了“能教书的不想教书要离开学校,而不能教书的为端铁饭碗要挤进学校”的现象。因此,抓队伍建设不仅要注意教师队伍的数量,更要注意教师的质量,要从思想观念、文化修养、业务水平三方面提高教师的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近几年把所有的民办教师转成公办教师,其中不乏优秀教师,但也有不少业务水平不敢恭维的教师,他们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凭苦凭拼,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一些大学刚毕业的教师又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建设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
二抓特色创建。特色是学校的活力所在。由于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各学校资金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才会有拱道效应。作为学校领导,既不能无视这些差异的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与名牌学校较劲,也不能悲观失望,望洋兴叹,而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准目标,创建特色。
三抓名牌学校创建。学校要树立起崭新的形象,不仅要抓教师素质,创特色,还应当有强烈的创建名牌学校的意识和行动。学校创名牌,要有“二名”“三优”。
“二名”是要有自己的名校长和名教师。校长不仅要能高瞻远瞩地制定办学思路与方针大计,周密细致地规划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方案,科学严谨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还要能团结一班人,协调各种关系,以其高尚的人格力量赢得全校师生员工乃至全社会的信赖。要有自己的名师,必须有自己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这批带头人不仅是教学的专家,还要是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和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净化校园的突出表率。
“三优”是学校要有自己的优秀管理干部和优秀职工,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还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优秀学生不仅是一个两个,而应当是一大批,形成一个群体。
学校创名牌,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办学素质,还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不仅是看一班一届毕业生,靠一个、两个名教师,而是要看一大批教师和学生是否优秀。因此,创名牌学校,可能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一切急功近利,企图“一鸣惊人”,提出不合实际的口号都是不足取的。
当然,拱道效应也有副作用,因为名牌学校毕竟不多,拱道有限,容纳的人也就不会太多。学校知名度不高,会影响师生的情绪,觉得累死累活也出不了多少成绩,三级面做不出白馒头,于是抱着混的态度工作和学习,这就错了。事实上,事在人为,各校有各校的优势,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校这个拱道的声誉会逐渐被提高的。要知道,名牌学校的创建一般是需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