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避免死记硬背的关键

避免死记硬背的关键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牛顿认为,光是由一种微粒,即光子组成的。用牛顿的微粒学说,很容易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等。并被后来的科学实验以证实。最早研究学习的迁移的是W.詹姆斯。一个月后,又学那位作家的诗歌,结果发现,有3人的记忆时间缩短,而詹姆斯和另一个学生差不多。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我们应该尽量促使学生的学习产生迁移的正效应,避免学习迁移的负效应和零效应。

三、避免死记硬背的关键——迁移效应

光的本质是什么?这在科学发展史上还有着一个比较曲折的故事呢。

牛顿是最著名的科学家,牛顿三大定律奠定了物理学中力学的基础,在光学、数学等科学领域,牛顿的工作也都是奠基性的。

光是什么?牛顿认为,光是由一种微粒,即光子组成的。用牛顿的微粒学说,很容易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等。

然而,牛顿的微粒学不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根据光的干涉和衍射,在研究波动领域很有贡献的惠更斯、菲涅尔等提出光的波动学说——光是一种波。

然而,波动学说又不能解释后来发现的光电效应。

于是,光的本质是什么成了科学界的悬案。

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根据两家的意见和进一步实验,提出了科学的理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并被后来的科学实验以证实。

为什么牛顿会坚持微粒学说?惠更斯会坚持波动学说?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由于发生了知识迁移的原因:牛顿在研究宏观物理现象,惠更斯等在研究波动方面都独树一帜,因此他们的知识、行为、方式等对研究光的本质时就自然被自觉使用,即发生了迁移。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早先学得的东西,包括知识、技能、态度、行为方式等,经常在后面的学习中被自觉地使用,即学生学习的迁移,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迁移效应。例如,会开汽车的人很容易学开拖拉机,会骑自行车的人很容易学驾摩托。学习的迁移早期仅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现在一般认为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的迁移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基础,学生只有把教师在课堂上教给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如果不会进行迁移,必然是读死书,任何教育都可以说是失败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能不能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换言之,就是看是否能发生学习的迁移。

最早研究学习的迁移的是W.詹姆斯。他作了一个实验,让4个学生和他一起记忆某位作家的诗歌,以确定各人所需的时间多少。接着学习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每天20分钟,连续一个月。一个月后,又学那位作家的诗歌,结果发现,有3人的记忆时间缩短,而詹姆斯和另一个学生差不多。由此可见:学习中的迁移现象确实存在,但迁移的速度却因人而异。

G.W.斯拉特等进一步通过实验证实:先行学习对后面的学习可能有促进作用,即正效应,也可能有干扰作用,称为负效应。如初中学生常把英语中字母的发音发为汉语拼音字母的音,而不少大学生又常把汉语拼音字母的音不自觉地发成英语的音。也可能无影响——像记忆表格对学诗歌没有什么影响,称为零效应。

在教学中,我们主张把知识学活,反对死记硬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死记硬背就是没有学习的迁移,学活知识实际上就是进行学习的正迁移。

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是看问题的方法不对,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是不变的,孤立的,最典型的就是刻舟求剑的故事: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他带的剑不慎从船上落入水中。他赶紧在船帮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剑落水的地方”。等船靠岸后,他沿着刻了记号的那个地方下水找剑,结果什么也找不到。

刻舟不能求剑,是因为船是动的。死记硬背把条文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不管条件地乱套用,这和刻舟求剑是一样的,肯定不行。

二是思维的训练不够,主要表现为既没有学会从众多的问题中抽象、类比、概括,也没有学会从一个问题进行发散,进行联想。

克服死记硬背的办法就是在学习中有效地进行学习的迁移。

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我们应该尽量促使学生的学习产生迁移的正效应,避免学习迁移的负效应和零效应。即“利用正迁移,减少零迁移,防止负迁移”,把“为迁移而教”当作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怎样使学生学习能够产生学习的迁移的正效应,避免死记硬背呢?应该抓两条,一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渗透,抓好类比工作。E.L.桑代克和R.S.伍德沃斯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具有共同因素时,即有共同的目的、方法时,才会产生迁移作用。例如,化学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就要用数学的、物理的知识来解决。还应特别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流畅性是发散的量,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只有多角度多方位的发散,才可能把似乎不相关的事联系起来,使之有共同因素,从而实现学习的迁移,通过思维的变通和独创,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要抓好概括。C.H.贾德于1908年的实验指出,学习的迁移,决定于学习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等的概括,概括能力越高,迁移效应就越大。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聚合思维能确定发散思维的方向,漫无边际的发散后总需要聚合,得到一个普遍的规律和结论。例如,气体的性质经聚合后得到的气态方程,不仅仅用于物理学,而且可以用于化学和其他与气体有关的工程科学中。

怎样避免学习迁移的负效应呢?学习迁移的负效应主要产生在两种类似的知识的学习上。例如,学习英语,往往干扰了汉语拼音的发音,要避免这种“混起来”的学习的迁移的负效应,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比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相似的知识学习时进行比较,找出他们本质的区别。例如,化学中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学习,可能互相间会产生学生的迁移负效应,那我们在学习后者时,就要把前者拿来比较分析:同位素指的是元素中质子数同而中子数不同,同素异形体是元素同而单质不同,同分异构体是有机物中分子式同而原子的连接不同,这样,才可避免学习迁移的负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