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教育——时代的呼唤
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6月1日接见两院院士时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要使年轻英才不断涌现就离不开教育。江泽民总书记的谈话,正是反映了对教育认识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关于英才的培养和教育问题,成了我国教育的禁区。我们的教育方针过去只讲培养普通劳动者,办学只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在培养人才上只讲统一性和共性,而忽略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忽视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也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海的吕型伟先生说:“我国几十年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同时也扼制了一批人,忽视了一批人。”我国一大批世界级、大师级的文化、科技英才人物,绝大多数是建国前的学校教育(包括留学教育)培养出来的,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改革开放以来,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教育方针调整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这使培养目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关于“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的论述;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以及关于“年轻英才”的论述等,都为我们适应时代的呼唤,探讨英才教育,奠定了基石。
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国民素质的整体结构是有层次的。粗略的划分,有数以亿计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劳动者;有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人才;还有一批能够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对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师级、领袖级的英才人物。国民素质的整体结构应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稳定结构。这是由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和人的发展的多样性的同一而决定的人才素质结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工程中,既要抓普及,又要抓提高。这种辩证的统一,既是教育本身的规律,又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人是有差异的,正视人的差异,这才是科学的唯物的。首先,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明,人的先天禀赋是不同的;其次,人的后天发展是有差异的。人的差异性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主要是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在大体相同的教育和环境下,个体发展的差异主要决定于其对教育和环境的领悟、体验,以及由此而作出的选择和主观努力。对有差异性的人施以无差异性的教育,这对一部分人是心智的摧残,对另一部分人是心智的压抑,既无益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又造成民族智力资源的浪费。
适应人的差异性发展,因材施教,这才是真正公平的教育。教育的公平,应该是教育的机会均等,而绝不是平均主义的教育。平均主义的教育思想来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农经济封建遗产。平均主义曾经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平均主义的教育,也制约了我国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机会均等的真正含义是:学校为一切人开放;给不同的人提供适合的教育。反之,给一切人提供完全相同的教育恰恰是一种貌似公平,实质上最不公平的表现。差异性教育不仅表现在高等教育阶段,而且也应体现在基础教育中,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就整体来讲,基础教育应有一些统一的、基础的(核心的)要求,以保证所有或绝大多数青少年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术等素质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对于资质优秀的学生或学业困难者,则应有不同的发展余地和空间,或给予特别的指导和帮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说:“在不承认差异的教育里,儿童是找不到自信的,因而其潜力开发路径被阻塞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发展潜力和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和需要。适应人的差异性的教育,才是真正科学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差异性发展教育,既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也符合人的发展的多样性。
由上可见,英才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追求人的潜力的最大开发,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世界竞争格局中,中华民族不断涌现的英才,必将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