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课程设置改革的一些做法
为了准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校决定在“八五”期间,以贯彻国家教委两项改革为契机,在已实施教学管理改革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由单项改革向整体改革方向推进。
由于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难度很大,我们本着既要大胆积极,又要稳妥慎重的态度,采取了“整体考虑、分步实施、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逐步推广”的步骤,方案从起始年级的新生中全面展开,其他年级只作部分实施。
第一轮课程设置改革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调整教学计划,形成五个教学系列
课程设置改革是按照国家教委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适当压缩必修课的周课时,增加选修科目,调整劳技课的布局,完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建立起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劳技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辅的五个相辅相成的系列,使课程结构整体化、合理化。调整后的计划如下:
除表上内容外,每学年安排两周社会实践,有一周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结合劳技课、课外活动或学科教学活动分散进行。高三年级的选修课根据高考不同类别,分别列入有关学科,具体实施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二、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科目
根据扩大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原则,在严格控制教学活动总量的前提下,压缩部分必修课时,增加选修科目。选修课开设情况见下表:
选修课又分为规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两种。自选课实行学分制,一学期按10学分计算,取得40学分为合格,凡选修合格后是否再选修其他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选修不合格者不得评为三好生,也不得作为保送生,不满30分者不予毕业。
为补足劳技课时的不足,在全校实行每天一班的轮流劳动制度,让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和各种公益劳动。并从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效果、劳动技能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记入学籍档案。
活动由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两部分组成,各自形成自己的系列。
课外活动安排如下:
表内的文娱和科技活动间周进行,除表中外,每年要各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校园文化节、校园科技节和秋季田径运动会。
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如下:
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实验性,为了及时地掌握改革的动态,检查了解改革的效果,我们经常举行不同形式的反馈调查,最近在高一年级搞了一次民意调查,部分情况如下:
从表上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这项改革已基本上得到了多数同学的认可。
我校课程设置改革之所以效果比较理想,步子比较稳妥,主要是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妥善地处理好了以下几个关系:
1.协调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实行课程设置改革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将过去封闭式的教育变成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要使得这项改革试验能够进行下去并取得成功,仅仅依靠学校内部的力量,理顺学校内部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而在社会的各种因素中,对这一改革最为关注,对他们利害关系最密切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学生的家长们。在当前升学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才心切的大气候条件下,如何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已成了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
我们在方案实施之前就有目的地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不仅专门召开了大型的家长动员会,而且还慎重地把我校的改革方案印发给每一位学生家长,使他们详细地了解实施这一改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召开部分有代表性的家长座谈会,征求他们对改革方案的意见。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也多次召开学生和家长座谈会,倾听他们的见解。由于一系列过细的工作,许多家长不仅消除了怀疑和顾虑,而且还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我们的改革。有的家长主动走访任选课和劳技课教师,了解这些选修课的内容,指导子女选择课程;有的家长还主动地来我校承担有关专题讲座内容:经委的学生家长专题介绍经济改革的动态和盐城经济发展趋向;科委部门的学生家长专题介绍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动态;电子技术中心的学生家长主动协助我校搞好微机的检修和教学工作。在繁重的农村劳动实践活动中更是得到了家长们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这一切都为我校两项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把握好必修课、选修课的关系,坚持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实施两项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补短”式教育为“扬长”式教育,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为了使改革能有理、有利、有节地顺利进行,在改革过程中我们牢牢地掌握一个“度”,就是准确地把握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关系,坚持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必修课与选修课两者相比,必修课是基础。一方面虽然学生各具个性,各有兴趣,各有特长,但他们毕竟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促变因素很多,未来很难料定;另一方面,科学虽然在不断发展,不断地前进,但作为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部分的基本内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重要性。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学毕业生,特别是重点高中的毕业生,为了今后深层次的发展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应变性,必须牢牢地、稳固地打好基础,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可能。否则就是舍本求末,有悖改革的初哀。因此,我们在减少必修课时的同时,狠抓课堂45分钟教学质量,着眼提高45分钟教学效益,扎扎实实地抓好教学的5个基本环节,反复地学习,比较新旧教材和新旧教学大纲,搞清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并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研究教学上的应变措施,准确地把握住教学的尺度和进度。还广泛地开展“汇报课”、“比较课”、“示范课”等“上好课”活动,在全校形成切磋、研讨教学艺术的浓厚气氛和良好环境。通过这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常规手段,在减少课时的条件下,提高了必修课的课堂教学效益,为课程设置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3.处理好课程设置的需要和师资、设备之间的关系,不等不靠,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创造条件进行改革。实行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遇到的矛盾也很多,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新的课程的开设与师资、教材、设备短缺之间的矛盾。有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提出的新课程不能符合同学的要求或不合时宜;有的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较好的课程一时又没有合适的师资或者必要的设备等。对这类问题,我们的态度是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不等不靠,积极创造条件,稳妥地进行改革。
在师资问题上,一是立足眼前,注意发挥全体教职工的集体智慧,打破传统的教师、职员、工人之间的界线,实行“能者为师、会者为师”。医务室的护士打得一手好毛线,让她开设“毛线编结”;文印室的文印员有做服装的一套绝活,他开设“服装裁剪与设计”;花房工人培植的上百盆造型各异的盆景,表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多次在省、市获奖,请他和生物老师一起开设了“花卉栽培”和“盆景艺术”;体育老师精通篆刻,我们请他增设篆刻课。在本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还聘请了几位校外兼职教师。二是着眼未来,有目的地培训教师。对教师有计划、有重点地提出知识更新的要求,适当减少部分教师的工作量,组织他们在职进修或脱产培训,要求在1-2年内,有1/3的教师能兼一门选修课,要求在3-5年内所有教师在胜任必修课的基础上,另外还能胜任1-2门选修课教学。对选修课人数较多的科目着手配备专职教师。为鼓励教师的一专多能,还重新制定教师工作量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奖励制度。
对教材建设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果是现成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增删;如果没有现成教材,则由教研组组织力量编写;对自编教材要求分步到位,在5年内完成由讲座稿、单元教材向系统教材的过渡,逐步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自编教材。
对设备设施、活动基地,不提过高要求,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条件上。在校外,我们充分挖掘盐城老解放区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建立以新四军纪念馆,八路军、新四军会师纪念碑,正北楼、泰山庙以及陆公祠等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立了以陈港驻军、机场驻军部队、武警支队、交警大队为依托的军政训练基地。建立了以新洋农场试验站、新洋农场、滨淮农场、黄海农场为主的劳动实践基地;建立了以沿海滩涂、黄河故道及丹顶鹤、麋鹿自然保护区等为主的社会考察基地。在校内,挖掘潜力,配备了8个专用教室和选修教室,添置部分基本设备设施,为两项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本的和必要的物质保证。
我们的改革起步虽然还比较正常,实施也比较顺利,但遇到不少困难,我们觉得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共性的,需要提请有关部门加以研究和解决。
(1)师资问题。随着两项改革的深入,师资问题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单靠一个学校难以解决这类矛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及早地有计划有目的抓紧抓好在职教师的再学习问题。另外,建议师范院校的系科设置和课程设置也应进行改革,今后单一的专业教师势必难以适应需要,应该使师范院校毕业生除掌握本专业外,还应该另外掌握1-2门其他专业知识。
(2)设施问题。课程改革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来较为稳固的班级建制和授课体系,以往单纯的以班级配备教室的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必须适当地和逐步地增加专用教室和选修教室,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适当增加必要的投入。
(3)开设课程问题。各校的情况不同,各地的情况不同,各地各校开设的新课程必然会五花八门。这在开始阶段在所难免,各地也不应雷同,但对开设的这些课程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是否适宜都很难吃准。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宏观指导,特别希望尽快像劳技课一样组织一批教材,供不同学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
(4)工作量的考核问题。新开设课的教学工作,费时吃力,如何合理地估算工作量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予以规范,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工作中的矛盾,二来可以保护勇于改革的同志的积极性,以利于改革的深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