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师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及其管理对策

名师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及其管理对策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在一定时期与一定范围里具有较高威望和较大影响力,被同行认可的著名教师,称之为“名师”。容易被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讲,名师的水平就代表学校的育人水平,代表某一学科的教学水准。名师的激励作用也将促使中学教育的发展,为培养众多英才发挥作用。

名师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及其管理对策

一、关于“名师”的内涵及其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1.“名师”的内涵

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在一定时期与一定范围里具有较高威望和较大影响力,被同行认可的著名教师,称之为“名师”。名师具有以下特点:

(1)权威性。作为名师,他们能得到社会的公认,是因为他们具有人品高尚,才干超群的品质。这些品质使他们在办学实践中形成具有支配作用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他们的言行总是被他人当作楷模,去学习,甚至去模仿。

(2)时代性:名师总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并且他也根据时代的要求,顺应社会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知识与职业技能、使学生最终能达到时代所期望的高度。

(3)群众性:名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产生,以其某一方面的超群才干被人们认可,不一定由官方任命,也不一定是由平衡各方因素按比例经群众推荐评议产生的,更非自封。

因此,特级教师(“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特级教师评选规定》)应该是名师,而名师并非一定是特级教师,名师一般是以其特殊才干闻名。

2.名师在中学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近百年中学教育史中,记载着一批名校。

我国目前客观存在的重点中学也可称为影响大小不一的名校,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心目中占有一定位置。名校之所以成名,关键在于师资条件,即名师是名校的基础,陶行知先生主张:“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蔡元培先生办北京大学,千方百计聚集一批有识之士,盖世之才,并为他们创造了“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发展氛围。江泽民父子、胡乔木等人的母校扬州中学,在30年代,名闻天下,吸引全国学子投考,就因为诚聘朱自清、徐漠等名家大师任教;北大附中50年代末期筹建,以其加工能力强,培养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著称,也是因为教师身手不凡。

名师在中学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归纳如下:

(1)领衔作用:由于名师在办学实践中具有支配作用的影响力,被同行认可,有群众基础,因此,他的观点、措施、教学策略……容易被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讲,名师的水平就代表学校的育人水平,代表某一学科的教学水准。

(2)示范作用:名人效应对青少年成长影响较大,“向师性”、“尊师感”在青少年中客观存在,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出,在听者中的可信度不一样,因之,名师的教育效果往往超出其本人的预想。名师不仅是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也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很多名人学者取得成功,想到把喜讯告知老师,很多人几十年之后,对他学生时代崇拜的老师记忆犹新,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终身不忘,在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名师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激励作用: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基础教育又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社会变化、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均会给被教育者以影响。名师勤于学问、勇于创新、不计名利、献身社会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激励着学生奋发向上。名师的这种激励作用是任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代替不了的。名师的激励作用也将促使中学教育的发展,为培养众多英才发挥作用。

(4)凝聚作用:由于名师的权威影响,具有号召力,一般而言,容易在一个教研组,在一定范围内,凝聚人心,形成正向合力,推动学校及学科总体建设。

(5)辐射作用:由于名人效应具有光环作用,其主张,容易被社会各界认可,其建议也容易被各级领导采纳,各级领导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呼声,也容易接触到名师,因此,名师的影响力可以辐射到决策部门,使政府部门又多听到几种声音,无疑,对政策制定十分有益。

二、名师的素质要求

教师的职业与人类社会共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各个时期对名师的要求虽然不尽相同,但对名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毫无疑问的。

1.名师的专业素质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七五”教委重点研究项目《中小学教师素质调查研究》经过对6000多名被试调查资料分析,发现以下素质最为重要:

(1)热爱教师职业,安心教师工作;

(2)责任心强,能对学生全面负责;

(3)业务知识丰富扎实;

(4)文化基础知识广泛;

(5)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6)教书育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7)能熟练灵活地运用教材和教法;

(8)语言生动流畅,能准确清晰地表达教材的思想和内容;

(9)能动脑动手,发现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10)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想活跃。

我认为除了上述专业素质外,现代名师还应具备:

①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驾驭教材,改编教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及教育科研的能力;

②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关注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动态,能够把自己的工作与社会大背景有机结合,实施教育;

③善于培养学生合作攻关的团队精神;

④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论在顺境或逆境中均有调控自己的能力。

2.名师的人格特征

根据盖兹达(G·M·Gazda1977)等人研究,心胸豁达、敏感性、真诚、自信等都是教师应有的良好个性品质。台湾心理学家钱频认为,教师应具有对学生友爱、热诚、体贴、仁慈、正直、公道、愉快、活泼、幽默、为人坦率谦和、淡泊名利、言行一致、态度客观等品质。

(1)情绪稳定,富有同情心与正义感

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教师的职业要求,必须以学生利益为最高利益,因为他们代表祖国的未来。不论个人遇到什么情况,走上讲台,喜怒哀乐都应抛到九霄云外。这就是人格的力量。这种教育是学生终身难忘的。

心胸豁达是情绪稳定的前提条件,在困难面前,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在欢乐面前,想到他人,想到学生,防止乐极生悲;对人生价值评估适度;对个人利益,知足常乐;无求常安;与他人相处,永远给人以希望,以信心,以力量。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纯洁的,教师与学生,真诚相处,用不着“逢人只讲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而是以德育德,以情感情,以才培才。

(2)坚韧不拔的毅力

经师易寻,人师难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干扰因素很多,要立规成习,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生在克服缺点的过程中时有反复,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教师在育人的工作中,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抓住关键,坚持到底。

名师之所以身怀绝招,也是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结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兴奋中心常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成不了任何功名的。

(3)淡泊名利,立足奉献

名师对事业执著追求的品质决定了对名与利的态度,一般而言,重义轻利,具备文化人的特征,名师与企业家、科学家都不一样,他的劳动成果包含在其教育对象的事业成果之中,名师之闻名范围有限。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沈元是陈景润的老师……前者均没有后者名气大,认识了这一特点,认识到教师是无私的奉献者,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去追求那可望不可即的功名,而是以育人为己任,享受育人过程中的苦与乐,从中得到精神安慰,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3.名师的评价

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对人的评价更是如此。我认为没有必要通过定量测评确定是否可为名师,因为名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名与无名,名气大与小,都无绝对标准,一般而言,名师以其特色成名。例如:有时人们流传×几何,×代数,×三角,意指其教几何、代数、三角有超群之才干,有其绝招,使学生爱听,爱学,掌握效果好。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形成路。名师的特色一传十,十传百,传的多了,广了,名气越来越大,与环境交往越来越多,促进本人进一步钻研提高,博采众长,在更高层面上交往,向新的高度迈进。名师不是劳模,不是通过群众推荐评选出来的,而主要是靠个体某一方面的卓越才干成名,领导的责任是积极宣传其卓越才干,助其成名,从而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面,使更多师生受益,使学科发展加快。

三、名师成长过程中的管理对策

1.环境作用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任何一个人或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显示其功能,环境体现为对个人或系统功能的约束条件。学校领导者要力排干扰为名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引导教师成名之后,善于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1)物质环境的保证作用

“民以食为天”,“安居乐业”,这是最起码的生存条件,是人的生存需要,要引发人们的高层次需要,首先要使低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北京大学近两年基建经费全部用来建宿舍楼,就是为了解决教师的生存需要。1996年6月份建成一座人才招贤楼,为博士后提供住处,筑巢引凤。当然,物质生活条件要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一般而言,名师属于“事业型”的教师,他们对衣食住行这些生活条件需求并不过分,因为他们的精力主要用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

另外,必要的办公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必备的现代化教学工具,教师主动提出的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实验项目(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学校领导者应尽一切努力,给予支持帮助,良好的物质条件为名师成长提供了保证。

(2)精神环境的推动作用

为名师的才、识、胆略、经验充分发挥提供物质环境,使其在“没有不满意”的心态下工作,发挥其才干,使广大师生受益,物质环境暂不尽人意时,坦诚相见,取得理解,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潜能,努力工作。物质是基础,但物质鼓励不是万能的。物质需要也不是唯一的需要,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个人而言,当物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按照边际效应,就会产生来自物质需要的动力的递减。学校领导者应该及时把握情况,采用新的激励方式,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人还是要有点精神,有所追求的,有点成绩,沾沾自喜,自命不凡的“伸手派”,仅仅是昙花一现的人物,历史舞台上来往匆匆的过客。因此作为学校的领导者,不仅要营造一个较好的物质环境,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提供方便,尤为重要的是不可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发挥精神环境的推动作用。精神环境就是指环绕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也是人特有的专利,发挥精神环境推动作用的核心,就是要尊重和满足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需要。

学校发展日趋完善的希望与追求,是教师的精神支柱、行为导向,由此而形成内驱力。内驱力体现出的无形氛围,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人,形成某种定势和趋向,这种氛围的延伸就是一所学校的传统和校风,集中反映了学校的个性特征。把北大附中办成“优秀学生的摇篮,名师成长的基地,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验中心”,这一目标将凝聚一批有识人士,有志之才,为之奋斗。学校尊重和设法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需要,个人也要对学校的发展负责,把学校的兴衰和个人成就的高低融为一体,这就是学校与个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环境。

(3)文化环境的渲染作用

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情操、道德规范造就优良的文化环境,教师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控,具有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和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可以起到控制情绪,约束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北京大学哲学系老教授任继愈先生曰:“历史悠久的‘老’并不值得骄傲,兼容并蓄的‘大’却可引为光荣。”梁漱溟先生赞誉北大:“彼此质疑,相互问难,兼容并包,追求真理。在这种气氛中,教师怎能不奋力向上。”

秉承北大的学风。北大附中教师对待学问严肃认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保守,也绝不干不懂装懂的事,但执著追求真理的劲头却是难能可贵的,对学术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争论不休,却不扣帽子,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学校领导历来倡导这一点,对教学过程(符合教育规律)不加干涉,不强求一律,不硬行推广某一教学法,鼓励教育科研,但不用行政手段强行每个人每年写一篇论文,而是组织志愿兵,不强人所难,鼓励冒尖,允许落后(这是暂时的),创造条件,支持帮助教师实现其成就需要。这也是北大附中名师较多的文化环境的渲染作用,一种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围。

2.管理对策

(1)激励

“激动鼓励使之振作”曰激励,其目的是要调动积极性以提高工作效益,靠什么调动积极性?靠共同的价值观念。因此,价值观是管理之魂,以人为本,实施管理,“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帮助人,支持人”这是管理者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会管理别人,而且还要善于管理自己,才能使管理有效。被称为“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写道:“知识工作者,是不能加以严密监督的,也不能给以详细指导。他只能受到帮助。所以他必须自己引导自己,引导自己作出成绩和贡献,即引导自己成为有效。”因此,对教师的激励要通过帮助来实现,学校领导要为名师的成长铺路搭桥,把学校希望得到个人贡献的需要和个人希望学校能为他实现个人抱负提供帮助的需要结合起来,寻求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最佳结合点,为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雪中送炭,这种激励作用将是持久而稳定的,对教师工作作出突出成绩的表彰也是一种激励的方式。但表彰决不意味着就是发奖金,给红包,有的人家中遇到困难,需用钱,或者孩子上学临时要用钱,又不好意思向组织或向他人求援,此时此刻,工作业绩突出,给予奖金,对他是最好的激励。有些人工作取得成绩,领导予以肯定,或为他提供进一步取得成就的帮助,或在工作岗位安排上照顾他的要求,或为他提供进修、学习、考察的机会,使他工作、学习更加充实,这也能够达到激励的目的。尤其对于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更不应把钱看得过重,以质论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把知识分子视为商品,这对某些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而学校领导绝不能金钱挂帅,把师生引到功利主义的轨道上。

北京大学叶朗教授1995年12月8日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的发言中指出:“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人类文明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这种危机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在世界的各个地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艾滋病、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目标,正在致力于科技振兴和经济振兴,人们重视技术、经济、贸易、利润、金钱,而不重视文化、道德、审美,不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总之,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一种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西方有的思想家所说的‘单面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在很多人心目中,搞现代化建设,一是要有资金,二是要有技术,别的都是次要的。他们也讲人才,但人才问题也被归结为掌握技术的问题。他们不了解,人才首先有一个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问题,也就是有一个教养的问题。他们不了解,人文教养会深刻地影响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而且通过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对这个民族的发展产生久远的影响”。之所以用较长篇幅引用叶教授的这段发言,是因为这段讲话非常精辟,耐人寻味。“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五六十年代被批判的论点,现在又悄然走红,也是导致腐败现象的原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要防患于未然。要培育21世纪的栋梁之才,我们的名师应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素养?应给年轻人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学校领导者采用什么方式达到激励的目的,是领导者价值观念的体现,引导得法,组织才会具有凝聚力。

(2)协调

只有以贡献为宗旨才能使意见沟通,促进集体合作,自我发展以及培养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名师成长更快,而且也有利于名师脱颖而出。“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是一宝,创造一个和谐、合作、融洽、宽松的心理相容的人际氛围,使个体工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压抑感,能从中获取力量,得到满足,形成正向合力,以求事业的发展,其核心就是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以为人类发展作贡献,为培养优才作贡献的价值追求才能真正把有识之士,有志之才团结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个体寻求满足的心理状态,反映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是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个性发展、行为表现、心理健康都有重大影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应尽的责任,当然,领导者的导向至关重要。1968年,心理学家安德逊的研究指出,在人际关系中最受欢迎的十项人格特质依次排列为:诚恳、诚实、理解、忠诚、可信、可靠、聪明、关怀、体谅、热情。最不受欢迎的十项人格特质依次排列为:欺诈、稀奇古怪、恶意、残忍、不诚实、不真诚、做作、不可信赖、不诚恳、贪得无厌。由此可见,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个体特征是:“诚”为上。因此,待人坦诚,将心比心,以情感情,角色易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学会合作,是满足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特征。

1980年社会心理学家约翰逊等人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合作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能吸取各方优势,提高成绩,促进个体社会化,形成相互支持,喜爱和接受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自信心,保证心理健康有重大意义,对以“诚实”为本,以“勤奋”为前提条件,合作才会利于提高工作效益,构成有利于名师成长的氛围。

协调人际关系是每一位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因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新问题,人与人之间经常会有各种摩擦,协调人际关系不仅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也是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为,这就是每个成员都要学会管理自己,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原因。

作为领导者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原则应该是以群体利益为最高原则,使复杂的关系简单化。在学校就是坚持以学生利益为最高利益(因为学生的利益代表国家的未来)的原则处理各类人际关系,才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人际纠纷之中。例如,对名师不能求全责备,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潜心钻研学问,热心辅导学生,成绩显著,就应肯定、支持、帮助;至于他联系群众不够广泛,对组内同事不够关心,说话简单,有些骄傲等等,则可适当提醒其注意,但不必追究,千万不可使其为寻求自身完善,寻求群众拥护而变得胆小,变得过分谨慎,抑制了自身优势(对学生有利的)的发展,造成莫大的损失。在舆论导向中,多宣传这位名师的长处,及其优势对培养学生的有益之处,把群众的视线引向他人的优势,而不要盯住他人的缺点,博采众长,才能发展自己,形成这样的一种舆论,才能造成有利于名师成长的环境,“枪打出头鸟”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3)反馈

安文铸老师在《现代管理学引论》中是这样描述“反馈”这一概念的:“所谓反馈是借助于受控系统的输出信息反作用施控系统的输入信息,并对系统的再输出发生影响,从而使系统得到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如果反馈信息影响系统再输出的结果减少了实际值同期望值的偏离,从而使系统趋于稳定状态,则这种反馈是负反馈;……在控制论系统中,一般依靠负反馈来调节和控制系统的有目的行为”。因而,没有反馈信息的系统,要实现控制是不可能的。而控制调节的目的正是要“减少实际值同期望值的偏离”,即“目标差”,换言之,就是使“目标差”趋近零,实现目标达成,产生新的目标需求,向新的高度攀登。

学校领导要关注本校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本地区、国内处同类学校教师(尤其是名校、名师)教学成果,并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本校的教师,征求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要,为他们完成自身的目标达成机制提供具体帮助;同时要鼓励、支持校各科教师,尤其是各学科的带头人不仅要重视本校教师的成果,还要密切关注社会上(包括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以便及时调节自身行为。为此,学校领导要为本校教师提供图书、杂志、音像资料,办好图书馆;要鼓励并创造条件使教师走出校门学习考察;要支持并创造条件安排中青年教师在职进修,以提高其知识水准及技能,拓宽视野,及时了解同行及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要依靠负反馈来完成目标达成机制。教育工作的方式主要是个体行为,集体成果。因此,教师个体行为尤为重要,要站在学生成才的立场上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与他人的合作,研究落实如何从学生利益出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提高育人效益。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和有效的反馈机制更为重要,俗话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还要绿叶扶,任何一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环境的陶冶。一个人成名之后,影响范围大了,人们对他的要求也高了,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名师也如此,对于“墙里开花墙外香”(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光环效应”)的现象,领导者必须及时引导。首先,名校的名师的荣誉、待遇,影响作用往往高于学校的领导者。例如,一代名师——北京四中刘景昆、张子锷两位老先生名垂青史,他们的铜像树立在四中校园内,影响世代后人,他们的做人风范,工作业绩在其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成为其学生的终身楷模,而同期工作的校长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不会如此深刻。因此,学校的领导必须具备为教师成名成家铺路搭桥的思想,才能做到摆位正确,心理平衡,才能正确引导成名的教师注意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群众,防止沾沾自喜,故步自封,做到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博采众长,不断前进。同时要引导群众正确对待名师,多看其长,尤其不要以己之长比人之短,特别是一些荣誉头衔的获得往往与机遇相关,引导教师注重真才实学,淡化名誉头衔,也要在不同场合宣传那些淡泊名利、具备真才实学的“民间名师”的成绩贡献。注意依靠负反馈为教师的成功提供真诚的帮助。

(4)责任扩散

名师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环境状态显著相关,办好学校,营造有利于名师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中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树立“校兴我荣”的观点,名师是名校的基础,名校又为教师成名成家提供机遇与条件,每位教师均应珍惜“名校效应”,不做有损学校的事情,不要借名校之牌谋取私利而放弃了自己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教学质量下降,“名牌效应”减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学校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每个成员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每个成员既管理别人,也要学会管理自己。责任扩散的结果是增强学校成员主人翁的责任感,特别是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中老年教师就会以事业为重,主动关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期盼他们后来居上,超越自己。各个教研组也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付诸实施,及时总结,宣传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成果。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提高。

四、北大附中名师成长的启迪

1.群体效应

北京大学创办附中的宗旨就是要实现“小学、中学、大学本科、研究生院”四级办学的方针,为大学输送高质量的生源,探索培育优才的途径,教育部、北京市委对创办附中积极支持,决定把104中作为附中的校址。为此,北京大学校长陆平于1960年春季亲自召开有关各系负责人会议,抽调40多名青年骨干教师到附中任教,文革期间调入一批北大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老五届”,即1967年至1970年的毕业生,还有一些则是文革期间毕业的工农兵学员),这些教师与原104中部分中老年骨干教师,其他院校选调的毕业生以及其他中学自愿到附中来工作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群体,具备以下特点:(1)综合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大,1994年初统计,全国重点综合大学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7%,其中,北京大学毕业的占教师总数的30.8%,这样的组成结构在中学界是少有的。(2)由于各种因素,这个群体与北京大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大学爱国与革命,民主与科学的传统以及学贯中西的史家大师、学界泰斗的学者风范和治学态度,北京大学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质疑问难、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格潜移默化影响附中教师群体;(3)由于北大附中人事关系隶属北京大学,师资来源困难,师资补充是多渠道的,造成教师群体结构复杂,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因此,北大附中教师群体特点是:“基础好、起点高、重学术、多风格”。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初步形成结构较为合理,教学风格各异、实力比较雄厚的师资队伍。

据1995年统计,北大附中教师队伍中:大本以上学历占94%,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64人,一级教师30人,全国先进工作者6人,北京市十杰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37人。这个群体中的老、中、青各层人中,均有“名师”,群体成员,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以数学组为例:全组23人,男12人,女11人,大本学历22人,硕士学位1人,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6人,继社会上号称的“四大金刚”之后,又跃出了“四小龙”(尽管我们并不赞成这种提法,但这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名师”的存在),物理组也是如此,全组9人,除1人刚参加工作3年以外,其余8人全部是海淀区物理学科带头人,他们在市、区物理学科教学中都有较大影响作用,语文、外语、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诸学科都有影响大小不一的“名师”。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已有14人经过考核被北京市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认定具备高级教师的资格,占同龄人的29.8%,其中:男3人,女11人,数学组3人,语文组3人,计算机组2人,政治、英语、历史、地理、物理、体育各1人,学科分布面较广;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经历较为复杂:工农兵学员1人,自学成才,后续学历的7人(其中1人还取得硕士学位),80年代大学毕业生6人,说明有志者事竟成,各类人员均有成才之可能。

北大附中在“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十六字教学方针的指引下,坚持“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的原则,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求实,创新,博采众长,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及教学风格,名师不拘一格,育人各得其法,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名师荟萃的文化环境中,既有综合性的吸收,也有选择性的发展,这就是没有上经书的培养尖子学生的文化环境。

1995年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一次全体教师问卷调查,对《学校有关学生文化环境的看法》中,“学校鼓励学生去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针”一项得分较高(4.441分);“学校并不看重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得分最低(2.05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目标》中,“学生应完成任务准确无误”一项得分最高(4.613分);“应发展对学生毕生有意义的学习兴趣”得分次之(4.588分);以下依次为:“应强调学生自己的进步”得分4.444;“即使学生的意见和兴趣与我的不同,也让他们追求自己的目标”得分4.433;“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很大的快乐”得分4.397;“让学生自己选择或设计任务”得分3.47;“要求学生努力解决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得分3.368;在《教师的教育学观念》中,“应鼓励学生去做一些学业上的探索”得分最高(4.767分,这也是全卷110项指标中得分最高的一项);“应该给差生提出任务,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良好的态度”得4.706分;“应该给差生提出一些他们能从中得到学习的任务,即使他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得4.454分;“学生不应当为失败而担忧”得4.018分,“应给差生提出一些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任务”得分4.003分;在《教学实践体现的目标》一部分中,得分最高的是“我鼓励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探讨”(4.68分);以下依次为:“我鼓励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4.659分);“我告诉学生,失败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4.548分);“我鼓励学生提出对学习的建议和看法”(4.482分);“我给学生许多选择机会”(4.027分);“我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3.881分);“我让不同能力水平者组成的小组进行合作性的活动或游戏”(3.21分)。从以上素材也可看出我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指导思想、鼓励探索。

这也是现在过去在北大附中工作过的442人以及人事关系不曾在北京大学的近百人的共同努力结果,是精神财富,无价之宝,继承并发扬它,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北大附中继续前进的动力。

2.个体因素

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我们承认遗传和天赋条件,但是,天赋与天才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对于正常人而言,天赋的差别并不悬殊,天才就是勤奋,天道酬勤是有道理的。从人发展的总过程来看,遗传与天赋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影响逐渐减弱,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对双生子的比较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人的心理过程复杂化,到学龄中期,某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形成几乎完全失去了与遗传因素的联系,这也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青少年时代的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在选择教师时,不仅看其大学学习的情况,还看其就读于哪所中学,受教育情况如何,为什么要从综合大学选择师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考入重点综合大学的学生在中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难想象一位没有听过优秀教师讲课的教师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北大附中毕业的优秀学生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教师,这也是与他们在北大附中受到的良好的教育分不开的。

个体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定位与执著追求,是主观能动性在影响个体发展的高度体现。这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因此,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教师的,这也存在双向选择,教育选择适合从事教育的人,个人也要选择自己追求的事业。要成为“名师”,首先就要把教师的工作作为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来对待,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而不是雇员,才能在教育岗位上发挥潜能,作出卓越的贡献,影响同行,培养后代。

在北大附中这个促人成才的环境中,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岗位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学科竞赛中获奖牌13枚(金奖8枚、银奖4枚、铜奖1枚),占北京市的27%,金牌数占北京的42%。1987-1995年,北大附中在北京市中学生学科竞赛中有503人获奖。一等奖有120人,占全市的19%,有6名学生获得市青少年科学奖金奖。3人分别获得1993、1994、1995第一、二、三届北京(雷达)科学英才少年奖第一名。科技制作、小论文、书法、音乐、美术等各项大赛中,获奖人数之众,奖次之高,在重点中学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北大附中对学生全面负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学生,成效显著的原因就在于名师荟萃。

群体效应好关键是要有众多的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的获得是通过激励人的自我发展而来,激励人的自我发展,要求标准提高、习惯良好、风气向善。而这些又是每个人通过系统的、专一的、有目的的自我训练以成为有效的管理者所造成的结果。彼得·德鲁克认为:“组织中人们的眼界开阔了,不再紧盯着问题和困难,而是总能发现机会;不再紧盯着人的短处,而是总能发掘人的长处。一个组织到了这一境界,则外界的各方贤才将不请自来;组织内部的成员,也将受激励作出更大的成绩和奉献。”

3.领导作用

要把北大附中建成“优秀学生的摇篮,名师成长的基地,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验中心”,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名师出高徒”,“千里访名师”,有一定道理,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靠个别“名师”培育优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名师”群体,还要一批尽职尽责,踏实肯干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学校总不能人人成名,“成名者”要尊重他人,“未成名者”或“不能成名”者要正确对待“成名者”,不要用己之长比人之短,要看到学校里名师荟萃是培养优才的重要条件,要为别人成名而高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名师的缺点、不足,只要不是影响学生整体利益,不必过多指责、挑剔,使其手足无措;只要以学生成才为最高利益,只要以贡献为宗旨,养成尊重别人,善于合作的好习惯,才能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才能为名师成长创造条件。“优化群体,鼓励冒尖,尊重别人,善于合作”,这是办好名校并促其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则。

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激发组织成员的成就需要是学校领导者的重要责任,尤其是对中青年教师,因为广大中青年教师是一代新名师成长的社会基础。应该深入了解个体的“奋斗目标”,如果其个体的奋斗目标与组织的需要相一致,领导者就应当给予帮助,使个人的能力和组织的成果相结合,使个人的成就和组织的机会相结合。比如,组织大型的有社会影响的活动,请各方权威人士(领导、专家)参加,这样的活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要搞就搞好,否则就不办。通过一些有难度、有风险的活动,使青年教师得到提高、施展才干、受到锻炼,即使也有不足与遗憾,通过总结,也会为下一次活动策划提供有利条件。在集体合作中,会暴露个体的缺点和问题,使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名师”成长过程是复杂而曲折的,个体在获得成功后,考虑“名”与“利”是正常现象,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帮助“成功者”摆正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不可忽视群体的作用,尤其对于青年人,绝不可把功劳归于自己,居功自傲,不尊重他人,要看到“天外有天,强有自有强中手”。这一工作光靠领导不行,要靠群体作用,尤其靠老同志,老“名家名师”的作用,另外,对舆论导向则要宣传成绩,宣扬成功,不要指责,无论是谁,获得社会上的荣誉称号,首先要看到他的优势,这种优势对学生、对学校发展的作用,再诚心诚意帮助他克服不足,尽管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很费精力的事。

作为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满足成就需要,实现目标追求,走向成功,这是出于事业的需要,出于组织利益的需要,而不是出于领导者私利的需要,这就涉及到领导者对组织成员的态度。往往在一个组织中,能人越多,人际关系越复杂,要善于把复杂关系简单化,就在于引导,在于原则的制定。只有坚持以学生成才为最高利益的原则,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教师学习,提供学习机会,开阔视野,引导教师自己管理自己,一般而言,领导者不充当解决纠纷的裁判员,正如“清官难断家务事”一样,人际冲突,在一定范围内自行解决,从解决冲突过程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领导精力用在为教师成功提供帮助。

首先,为教师确定奋斗目标提供参考意见,并征求他需要哪些帮助,答应了的一定兑现,有困难的讲清楚,不适合的提出看法请他考虑,以后再交换意见,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组织成员意愿,才能使其加强责任感、增强事业心、发挥潜能,提高创造力。工作中遇到困难,领导者认真帮其分析原因,商量解决困难的办法,即使失败,也不要丧失信心,只要目标正确。但是不要强人所难,要为成员实现成就动机的过程中创造精力集中的条件,一般情况下,不要安排分散其精力的非本职工作,不专无以成才,也要引导本人一旦目标确定之后,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绝不半途而废,要有恒心,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常立志,兴奋点不能常变。

其次,在用才方面也要注意聚焦成才的原则。办好名校,首先要“名师荟萃”,教研组长与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这是办学的骨干力量,教研组长本身就是这一学科的带头人,就应该是影响不凡的“名师”,重点中学的领导应当支持他们在学校以外的中学教学教育研究中发挥作用,以扩大其影响,同时充实发展自己。班主任中也要培养带头人,而这是没有名额限制的。学校机构设置要力图精简,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北大附中从1994年起撤销年级组建制,德育处直接领导班主任,保证班主任上岗人员的素质,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自主性和自由度,班主任不必要根据年级组的计划来订自己的工作计划,提倡大家把班主任工作作为育人的事业对待,而不是为了评职,要从育人的工作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合作课题——《中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建立》也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现在,班主任工作效益比设立年级组建制时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工作得到加强。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纵向——终身教育,横向——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学无止境,善于学习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特点。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善于观察社会,注意信息反馈,及时争取更多的机会,以满足组织成员的成就需要,“要着重未来而不是过去。着重机遇而不是难题。要有自己的方向而不是随波逐流。要确立远大目标,注重所产生的效果,而不求简单、保险”。成功只属于那些依据时机确定工作的人;属于那些将其他条件视为参考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的人。抓住各种机会努力使组织成员的成果得到社会认可,是领导者的责任,尤其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基础教育相对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教师的工作规律性强、周期性长、工作更为平凡,社会轰动效应小。当前学生又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值极高,相当多家长教育又不得法。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相对于暴发户的增多,教师心态极不平衡。要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各级领导,新闻媒介应加大宣传这些在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的教师,而不仅仅是在教师节期间唱赞美诗。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为跨世纪的名师成长铺路搭桥,这就是当今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

另外,各级领导部门与新闻媒体也应该为名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和帮助学校领导做好工作,尽量防止光环效应的负面作用。一个人成名之后,各级领导、各种媒体,竞相关照,上报纸、拍电视、作报告、出席各种会议……忙得不可开交,本职工作受到影响,时间一长,群众也不买账,远离群众,成为无本之木,这种被“捧杀”的现象应该引起有关各方的充分重视。我校1995年毕业的高三(一)班,班主任是北京大学数学系1970年的毕业生,名气不大。但是,该班三年中在全国、北京市、海淀区学科竞赛中获奖175人次,其中,北京市级以上的就有108人次,44人次在全国获奖。全班50人中,98%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80%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习。各项集体活动丰富多彩,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高三(一)班的全体任课教师,为这个集体的成长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劳动。像这样的经验就应该广为宣传,这种合作攻关的团队精神更应大力提倡。学校领导要鼓励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名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