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球毒品滥用的当前流行趋势
一、不能忘记的历史沉痛教训
回顾历史,毒品特别是阿片(鸦片)曾经毒害过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令人切齿痛恨、难以忘怀的是中英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历史上典型的发达国家以大量种植并输出鸦片为手段,向当时不发达国家输出毒品以期获取巨额利润的例子。
人们决不应忘记下面一些事实:英国在1833年向中国倾销的鸦片,占英国当时对华年输入额的57%。18世纪中叶,每年输入鸦片约200箱(每箱重50—60公斤,售价通常是的600—800元,有时达1000元)。到19世纪初,每年输入增加到4000箱;1833年则增至40 000余箱。1840年,中国因鸦片走私而造成的白银外流超过1亿两,使人民生活愈加贫困化。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法、日、美等国又大量向中国倾销。1865年,他们向中国倾销价值为6400万两白银的商品,其中数额最大的是鸦片。
二、当前毒品的流行趋向
现已公认,自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出于毒品制造和贩运猖獗,国际上出现了滥用毒品的新的发展倾向。自此,滥用毒品已成了全球性现象,不再局限于发达或不发达国家。吸毒也成为无国界现象。到了90年代,一度下降的美国吸毒人数又开始上升,接着东欧与独联体各国的吸毒浪潮也后来居上。事实上,大凡毒潮侵袭之处,皆无净土。因而这一局面完全有别于上一世纪毒品在特定区域中局限流行的特点。
三、兴奋剂滥用上升是否标志本世纪的新毒潮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麻醉品以外,兴奋剂在全球各地的滥用又形成一个新的毒潮,为此引发出舆论界的新忧虑:兴奋剂是否即将取代海洛因与可卡因?
这里讲的兴奋剂指的是苯丙胺类兴奋剂,其中包括人人皆知的“冰”毒。苯丙胺类兴奋剂是合成的精神药物,合成步骤简便,造价低廉,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滥用,兴奋效能强,间断滥用毒性较低,故此易为不同社会所接受。这是苯丙胺类兴奋剂易于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此外,近年世界各地普遍出现苯丙胺类兴奋剂,尤其是“冰”毒的地下工厂,“冰”毒缉获量连年上升。所以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苯丙胺类兴奋剂或许会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播散开来。
事实上,有许多国家的统计表明,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滥用已经成倍地高于可卡因加海洛因的总和。其中,亚洲的韩国、日本和菲律宾三国的滥用率已高于传统的毒品6—7倍。但是,原有的毒品的沿用并未因此而减少,更有甚者,苯丙胺类兴奋剂毒品中又出现了称为致幻型兴奋剂的“狂欢丸”(或称“爱他死”),中国称为“摇头丸”的新的人工合成的精神药物,其化学名称为MDMA,即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国际禁毒界把这类药物统称为人工策划性药品。
摇头丸滥用后使人兴奋,产生无拘束感和亲切感,或出现心理迷幻与恍惚。有的人使用过量易产生精神错乱与全攻击性行为,滥用者往往招惹是非或身陷囹圄。
与一般人的认识相反,苯丙胺类兴奋剂决非没有毒性。一旦使用过量或使用频率过高,易导致血压升高、心律不齐、中风或脑出血。据英国统计,在1991—1994年间,以此类毒品的致死者已占所有成瘾物质致死者的4%。
非内服类兴奋剂现已在世界各国流行,但在各种毒品所占的比例不同。由此可以预测流行学的近期走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