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吸毒成瘾的心理根源——心理因素分析
吸毒不仅与药物的特性、吸毒者的生物学素质有关,还与许多心理因素有关,它们不仅影响个体吸毒,而且决定个体是否容易继续发展为吸毒者。有关吸毒的心理学理论很多,以下仅介绍影响较大的几种。
—、条件反射理论
早在本世纪20年代,人们就注意到药物,可使动物形成条件反射。比如,研究人员发现,让某实验员反复给一只狗注射吗啡使之成瘾。此后,成瘾狗只要一见到该实验员,无需注射吗啡,狗就会条件反射性地开始流涎、呕吐,甚至出现镇静、嗜睡等类似吗啡引起的症状。
不过,通常认为,最早应用条件反射理论解释药物依赖及其复发问题的,当数美国学者威科勒。他在给一批住院的吸毒者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时发现,这些吸毒者在一起老是反复谈到毒品、毒品的作用及毒品的滥用方式及体验等。而且,尽管这些人脱毒治疗己达数月之久,但不少人仍不时会出现类似戒断症状的表现。也就是说,当一群原来的吸毒者在一起谈到与毒品有关的话题时,有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打哈欠、流鼻涕、揉眼睛,似乎又重现戒断反应。国内也有人观察到,某戒毒所的吸毒者向医务人员抱怨同伴老讲与吸毒有关的经历,称这样会“勾瘾”,“勾”得自己眼睛、鼻子发痒,甚至流泪、流涕。
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些吸毒者戒毒后之所以重蹈覆辙,也与条件反射作用有关;威科勒注意到,一些从医院或康复机构出来的吸毒者,一踏上其原先熟悉的环境,就触景生情,出现某些戒断症状,从而产生强烈的用药冲动。此时,大多数人难以自持。国内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曾有一位在南方某地治疗、康复3个月之久的吸毒者叙述:他乘坐的飞机一到北京上空,自己就觉得一股强烈的欲望向上涌,且鼻孔和眼睛发痒,心中如有蚂蚁在爬。于是,一下飞机,家也没回,他就直奔一贩毒窝点,饱吸一顿。
二、同伴学习理论
同伴是指一些在年龄、身份、社会地位等方面相近似的人组成的群体,如少年群体等。同伴群体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行为学家认为,吸毒行为是一种后天学习的行为,它受习惯强度的影响,而习惯强度又可通过重复和奖赏而获得增强。
个体在最初尝试吸毒期间,均遵循趋——避原则。在某一时刻,各吸毒者感到吸毒的好处,“趋”的倾向便增加。但由于此前未有类似的行为,故吸毒的习惯强度极弱。另外,害怕成瘾的后果,道德方面的顾虑,也会减少继续吸毒的可能性。而好奇心及博取同伴接纳、赞许的愿望,又使个体在“趋”的一方占上风,使用药倾向于持续。
如果初次吸毒后,不仅体验到生理、心理上的快感到社交的快乐,得到同伴的赞许,吸毒行为便受到强化发生。
此外,由于戒断反应的折磨,继续用药的动机更为强烈。用药不仅为避免戒断症状,也为寻求愉悦感受。总的趋势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吸毒的间隔愈来愈短,用量愈来愈大。这一理论也可用于解释吸毒问题的复发。吸毒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康复后,大多仍回到原先的同伴群体之中,他们会经受强大的同伴压力,再陷入吸毒的行为中。
三、精神分析理论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文献大多关注药物滥用与性驱力(力必多)的关系。弗浴伊德曾指出,对吸毒者而言,毒品充当了性满足的替代品。他认为,除非重建正常的性功能,否则,戒断后的复发在所难免。
本世纪30年代,雷多对药物滥用提地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科类药物成瘾都是一种疾病。其基础是,某些药物可影响人在应激情境下的情绪状态。
雷多认为,具有依赖潜力的药物可产生双重效应,即减轻痛苦和(或)产生欣快感。因此,潜在的吸毒者多具备如下特征:易紧张、焦虑,对痛若的耐受力差。情绪紧张、焦虑的人容易体验到药物的好处,因为他们迫切需要从目前的困境中解脱。
雷多称吸毒行为是一种自恋障碍,当药物作用消退之后,吸毒者的抑郁情绪便会再度出现,与用药引起的情绪愉悦、高涨形成鲜明对比,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吸毒渴求。这时候,自我就成了药物的奴隶,吸毒者更加关注自己己的抑郁情绪,而他能想到的解除情绪困扰的唯一手段,便是持续滥用药物。
观察发现,耐受现象对吸毒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用药的继续、耐受性的产生,愉悦体验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不明确。用吸毒者自己的话便是,开始时抽完能有“飘”的感觉,后来就“飘”不起来了。出于同样剂量产生不了原先的效果,吸毒者便会产生惧怕情绪,不断加大吸毒量,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吸毒者把寻找毒品视为生活中第一重要的内容。毒品成瘾后,吸毒的快感便取代了性欲和性体验,甚至成了性的目的。此时,自我便受制于受虐本能和死亡本能。
需指出的是,以上理论大多来自西方学者的研究,照搬用于我国情况并不恰当。希望有关人士关注这一问题,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