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原因

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原因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中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逐年上升,而且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也逐年上升。浙江省温州市两名中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同学案也引起全国轰动。玩世不恭是部分中学生由理想失落和信仰危机所伴生的一种异常心理的宣泄和嘲弄社会、嘲弄现实,同时也是自我陶醉、自我沉沦的一种行为表现。近年来报刊不断披露的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报道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之一。

一、典型表现

据统计,中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逐年上升,而且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也逐年上升。据某市教委调查,200715月,平均每月有一名中小学生因种种原因自杀;另据2008年《生活时报》报道:天津市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越来越多,前去心理咨询部门就医的学生中50%以上是高中生,也有一部分初中生和小学生,而且他们90%以上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浙江省温州市两名中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同学案也引起全国轰动。中学生不良思想心理的特征和表现如下:

1.思想上幼稚简单,心理发展不够稳定,思考问题比较片面

中学生正处于告别儿童,跨入青年行列的阶段,他们开始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但成熟的、正确的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又往往表现了不成熟,甚至幼稚可笑的特点。这也正是他们一时冲动、被人利用、又固执己见,最终走上愿望的反面的一大弱点。

进入中学阶段,他们比较多地从现实考虑个人生活、升学就业等问题,常常用理想主义或想当然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理想趋于功利化,单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考虑的是自我设计、自我奋斗。

2.自尊心强,自制力差,充满激情,易于波动

他们对未来怀有很好的憧憬,对自己又怀有高度的自尊和自信,容不得别人伤害。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却又不懂得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也是当代中学生的又一突出特点。尤其是部分优秀生,他们在小学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佼佼者,事事出人头地,家长宠着,老师捧着,同学敬着,是在一片赞扬声中跨入中学大门的,他们经不得挫折,也承受不了批评。但进入初中后,强手相遇,总有高低,不能像过去那样事事占先,事事受宠。这使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压抑感。

3.喜欢独立思考,反对唯命是从,喜欢自我表现,不愿接受摆布和约束

在一些中学生看来,各种清规戒律、条条框框实在太多,他们长期负重,郁闷压抑。甚至有些中学生在社会上、学校里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我行我素,不愿接受社会公德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心目中没有道德情操。

4.信仰出现危机

“信仰危机”已是社会上尤其是中学生的一大通病。“信仰危机”在中学生中的表现首先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胸无大志。其次是认识问题极端,无远大的奋斗目标,往往得过且过,随波逐流。

5.逆反心理严重

部分中学生在学校对老师的教导、在家庭对家长的管教持一种厌烦、逆反的心理,和过去的学生“向师性、向长性”恰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心态的行为表现是:对学校的“正统”教育疑信参半,对老师的正面引导明听暗烦,对家长瞒瞒哄哄、支支吾吾。管教严厉了,要么以赌气相对抗,要么以离家出走相要挟。学生中的问题和矛盾总是想通过“非正式群体”去“私”了,而与老师和家长“虚意周旋”。

6.玩世不恭

玩世不恭是部分中学生由理想失落和信仰危机所伴生的一种异常心理的宣泄和嘲弄社会、嘲弄现实,同时也是自我陶醉、自我沉沦的一种行为表现。这些人言论随意,言谈不顾影响,心无底蕴,信口开河,社会公德淡漠,对集体活动兴趣不大,社会责任感缺乏。

二、原因分析

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期。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人生的“多事之秋”,也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一时期是感情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又称为情感发展的“疾风怒涛”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身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使青少年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那么一旦学生的心理冲突解决不好,就会使其内心紧张加重,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导致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甚至悲剧的发生。

1.产生的心理原因

1)情绪的易激动性。青少年期由于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神经系统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调节能力较低。因此,对外界刺激表现出高度的易感性,容易激动和出现激情状态,常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做出过激行为,事后又后悔不迭。

2)情绪两极性明显。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矛盾错综复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导致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十分明显,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反情绪的转换剧烈。例如,取得成绩时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甚至目空一切,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又灰心丧气、极端苦恼、悲观和自卑。中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例子已不鲜见。

3)情感的开放性与文饰性相交织。青少年学生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活泼而坦率,情感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但由于自控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外露性逐渐减少,内隐、文饰性增强,有时会出现与外部表现不一致的现象。例如,浙江金华某中学杀死生母的中学生徐某,平时的表现就非常好,还曾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可谁也不曾想到,他的内心深处,早已充满仇恨甚至蕴涵杀机了。

4)独立性增强。青少年期是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自我意识日益成熟的催化下,他们独立自主的要求相当强烈。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对许多问题开始有了和成人不一致的看法。但他们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想挣脱父母和教师的保护而独闯天下,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迹。近年来报刊不断披露的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报道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之一。

5)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后,生理上的剧变强有力地冲击着原有的心理结构,不仅使他们更强烈地产生了性别角色的认同,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巨大差别,有了特殊的生理体验,而且敏锐感受到异性的身心变化,对异性产生高度好奇心与神秘感。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好奇心与神秘感作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生理卫生和青春期心理教育,指导男女学生之间正常交往,就会使一些学生因单相思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产生的社会原因

1)由于近年来学校的主要精力在升学率上,对中学生的思想心理教育重视不够,淡化了中学生的思想心理教育,造成德育工作软弱无力。

2)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侵袭。中学生在社会的特定单元中生活,耳闻目睹那些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权钱交易、敲诈勒索、官倒私贩、中饱私囊等一系列腐败现象,又不能正确认识,故而产生困惑、忧患,对社会失去信心。

3)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文化、道德观念乘虚而入,对中学生思想造成了冲击。

4)我国人事分配制度的不尽完善合理,使得干部使用和大学生分配不能人尽其才,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除了辍学者外,又不能脱离学校环境,只好逃避学习,精力集中在娱乐、玩耍、拉帮结伙、打架斗殴、追求异性、谈情说爱上等,以求获得心理的满足。

5)教师、家长的影响不容忽视。部分教师业务能力低,道德修养差,教学上缺乏适合中学生的教育形式。同时,家庭教育的不健康,家庭结构残缺不全,家庭条件差,这些原因都可能促使中学生产生不良的思想心理。

本章心理素质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使其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