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表现
北大物理系的
虽然我国学生能在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国际大赛上获得佳绩,但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题、研究能力薄弱,这大概已经得到了公认。对此结论我国的教育界也颇为赞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经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
二、原因分析
如果要分析深层次原因,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结果,尤其是中国大学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科技的发展。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中国学生从小就学习如
在中国,不只是学校的教育,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是提倡求同,压抑批判的。千百年的中国社会总是喜欢把人的认识统而划一。“枪打出头鸟”、“以顺为孝”、“天命难违”等,到处都有求同避异,顺天安命的意识体现。出门穿什么衣服,先要考虑别人看着是不是过得去;有一个想法要说,却先考虑是不是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致;甚至有时想去帮助别人,也怕被多数没有行动的人嘲笑误解……中国人有太多的怕与众不同的顾虑。这种求同意识根深蒂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学校也不能例外,而且学校因为是实施教育的职能场所,对求同意识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
就举简单的例子来讲,老师讲课留作业,往往是按课本、讲例题,然后按着例题的样式,变一变留做作业。学生如果能按照课堂上老师讲的思路,顺利地完成作业,就会得高分;如果没有按老师讲的,自己想出一个路子,做得很笨,老师就会说:“虽然也对,但这方法不好,你为什么不这样想”;如果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做错了,老师就会批评:“你上课听什么了,老师不是反复强调过吗?你为什么不好好听”……
即使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开展的现在,这种情况也是随处可见的。但是,正是这些喜欢按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的习惯,才是创新精神的基础。我们的孩子,这种个性意识往往从小就受到压抑,如果一个孩子插嘴大人的谈话,往往会受到大人的批评:“小孩子!大人说话不要插嘴”;如果一个孩子在大人谈话时悄悄地坐在一边,往往被表扬:“这孩子多乖!”我们就是这样在不自觉的行为中,压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力。
其实,创造能力是人的本性。婴儿生下来,不满意饿的感觉,就会创造出吮吸;不满意躺在那里不能行动,就会创造出爬行;不满意爬行的局限,就会创造出行走;再大一些,不满意只是欣赏玩具和什物,就会创造出动手拆装的行为;不满意总是随着父母出行,就会创造出找同龄伙伴或独自出行等其他方式……可见,人的创造能力,只要不被压抑就会发展。有人说,创造能力就如外面的野草,并不需要你来栽种,只要你不压制它,它自己就会蔓延起来。所以,对于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校所能做的只能是养育,是“让”学生去创造,鼓励学生去创造,而不是“教”学生去创造,教是教不出来的。不但学校,每个父母、整个社会,都应该从小尊重孩子的问题、要求,爱护他们的批判意识,认真地与孩子讨论他们的问题,支持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
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同是一个中国人,他在国内大学表现平平,而一旦出国留学就表现出突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中国的基础教育在系统地提供基础知识方面,除了个别科目外,一点儿也不比国外差,甚至某些科目比国外要好得多,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扎实的学术基础。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并不是缺乏一种教育教他们如何创新,而是下面的两个原因:第一,缺乏一个容许创新能力表现的环境和空间;第二,缺乏如何表达创新能力的形式训练。
目前提倡“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不正是希望能让中国的学生能有国外学生那样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吗?因此,在中学课堂上教会他们如何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班主任容许学生各种具有创新性的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释放中学生内在的创造热情,鼓励而不打压,引导而不限制,创新教育成果必然水到渠成。
本章游戏的重点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使人人都能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