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诵读经典,善言流淌

诵读经典,善言流淌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转好,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读经典,首先可以奠定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诵读经典,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可以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儒化,改变一个人的气质。通过诵读经典,孩子们逐渐表明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所以要及时行孝。诵读经典,我们才能明德;践行圣言,我们才能至善。

诵读经典,善言流淌

张 臻

历经千百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名作佳篇,不只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深深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和伟大品格。

在孩子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孩子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转好,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经典诵读带给我和孩子们的巨大帮助。

读经典,首先可以奠定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注意有目标地选择经典名篇,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在一次晨读上,我将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其中的意思讲给孩子们听,并且告诉他们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如果我们能记得这样的话并去照做,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困难和艰辛。

在以后的诵读过程中,我又给孩子们讲了历史上的圣贤和伟人的成长历程:孔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亚圣”;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艰辛,最终成为著名宰相和大文豪。

我告诉孩子们:历史上所有成圣为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的呢?当对这些经典耳闻目染后,我们就会懂得“泛爱众而亲仁”和“圣与贤,可训至”。在面临挫折时,我们也会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

此外,诵读经典,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可以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儒化,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高尚境界的表现。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我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

由于道德修养渗透在古诗文中,所以诵读经典能对孩子们发生潜移默化的德育作用。

《弟子规》强调:“百善孝为先。”孝为首,孝先行,百善就开了。我们一边诵读,一边按《弟子规》去做。一年多来,我们在践行《弟子规》,感触很多。

“出必告,返必面。”这是《弟子规·孝篇》中的一句,说的是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要当面通报一声,以免父母牵挂。

有一次,一位家长很高兴地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以前每次用车送孩子上学时,打开车门的一刹那,孩子便迫不及待地冲向校门,从不和父母说声“再见”,有时候连说句话他也等不及听。但有一天,孩子突然很慎重地说学了“出必告,返必面”,知道以前自己都没有做到,很不对。现在,每次下车后,他都会回头说“再见”。

类似这样的小细节还有很多,孩子们经常在作文中记录自己孝亲的事情和感受。帮妈妈做饭的孩子,体谅到了妈妈天天做饭的辛苦,不挑食了;在家打扫卫生的孩子,知道讲卫生,生活习惯好了;学习洗衣服的孩子,知道穿衣服要注意保持干净整洁了。

通过诵读经典,孩子们逐渐表明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所以要及时行孝。虽然我们不能天天陪在父母身边,但孝论心不论迹,我们要时时记挂父母亲。

诵读经典,我们才能明德;践行圣言,我们才能至善。记得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过:“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在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就让我们学习古圣先哲的崇高风范,引用圣贤们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孩子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