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1;22)(p13;q13)
为AML-M7特征性的染色体改变,可发生于25%~35%的患者,新生儿白血病多见。临床常见肝、脾及淋巴结增大、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骨髓纤维化。临床预后差,建议早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二)inv(3)(q21q26)/t(3;3)(q21;q26)(图2-47)
inv(3)/t(3;3)见于1% 核型异常的AML患者,其中倒位的发生率是易位的2倍。约50%的病例可合并-7,其他继发改变包括del(5q)、+8和+21。inv(3)/t(3;3)导致EVI1/RPN1融合基因产生,EVI1表达增高。主要见于成年人AML、CML急变期,中位年龄约50岁,儿童病例极少见。inv(3)的临床特征包括小巨核细胞增生和异常的血小板生成、骨髓网状纤维增生,免疫表型为表达CD7、CD13、CD15、CD18、CD33、CD34、CD38、CDw65和HLA-DR。临床预后不良,化疗反应差,长期生存率低,高龄以及高白细胞计数的患者预后更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对这组患者有益[15]。
(三)t(3;5)(q25;q35)(图2-48)
该易位导致NPM1/MLF1融合基因产生,为AML少见的染色体易位。多见于年轻成年人,中位年龄为30岁。分布于除M3以外的AML各个FAB亚型,M6较多见,占25%左右。临床表现为多系病态造血、小巨核细胞增生。早期复发率高,预后不良。
(四)t(6;9)(p22;q34)(图2-52)
该易位导致DEK/NUP214融合基因产生,常伴有FLT3-ITD的存在,提示DEK/NUP214与FLT3-ITD可能在白血病发生过程中起协同作用[16]。 t(6;9)在AML中罕见,仅见于0.5%核型异常的AML患者,主要发生于儿童与年轻成年人,M2、M4及M1相对多见。临床可见多系病态造血,50%的患者可出现骨髓嗜碱性粒细胞增生,对诱导化疗反应差,生存不良,为细胞遗传学预后高危组。
(五)11p15重排
已有超过50种涉及11p15重排的平衡易位被报道,但其中绝大多数仅见于单个病例,相对较常见的易位有t(5;11)(q35;p15)、t(7;11)(p15;p15) (图2-53、图2-54)、inv(11)(p15q22)以及t(11;20)(p15;q12)等,定位于11p15上的NUP98基因与不同伙伴基因并置而产生相应的融合基因。大多见于AML,亦可见于CML、MDS、T-ALL,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生存期短,预后不良。
(六)t(9;22)(q34;q11)
t(9;22)仅见于1% 核型异常的原发性AML患者,临床需要与CML急粒变进行鉴别。其遗传学改变与临床特征区别如下:①伴t(9;22)的AML患者脾大以及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不明显;②初诊时伴t(9;22)的AML患者核型分析常可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正常细胞克隆存在,而CML中均为Ph(+)克隆;③伴t(9;22)的AML绝大多数表达P210,小部分可表达P190,而CML均表达P210。伴t(9;22)的AML多为M1或M2,幼稚细胞常同时表达髓系和淋系抗原,如CD34、CD13、CD33、CD10、CD19。临床上表现为化疗缓解率低,生存差,即使使用伊马替尼也仅能获得短时间的缓解[17],为预后高危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