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信的源头

自信的源头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结以上原因,不难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因此造成不举手的主要原因是“自信心”不足或“自尊心”太强。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自尊心”已经是一个战胜其他心理的主要原因了。大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处于自尊心快速成长的阶段,难免会显现个人强烈的虚荣心。自尊心固然重要,但自信心更加重要。但是往往因为能力的差异,他们实在无法贡献自己的思维成果。

积极, 自信的源头

智慧树

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尊

一二年级的学生踊跃举手发言,三四年级的学生有选择的发言,五六年级的学生不举手发言。这是当前教学生活中常见现象,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我们都会看到这种现象。高年级的课堂上,学生不主动举手发言,教师怎么启发都不肯举手,甚至是即便一个很简单的众所周知的问题也不肯举手发言,出现所谓的“冷场”现象,课堂气氛相当低沉;而在低年级的课堂中会感受到孩子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烈气氛,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就像一片小树林,有的生怕老师看不见、不叫自己,还站起来,甚至跑到讲台前面,嘴里不住地喊着“老师!老师!”“我!我!”有的还没等老师把问题说完,就早已迫不及待地把手举了起来,甚至连身体都站起来一半,随时做好了“待发”的准备,还有的会因为没有抢上而哭鼻子呢!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有如此大的转变呢?为什么曾经那么喜欢举手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沉默?怎样的课堂是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五六年级的学生不举手是否代表没有参与?如何让孩子们始终置身于课堂活动中?作为老师,为了精心准备好一堂课,在使出浑身解数,有时“威逼利诱”兼施,有时甚至是用近乎乞求的目光期待学生们,然而什么招儿都使了,最后还是变成老师在唱“独角戏”。

事实上孩子是有自己的心声和内心矛盾的,他们觉得:如果问题回答错了不仅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还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甚至他们会觉得可能其他同学有比自己更好的答案,自己说了显得自己的答案不够好,所以会想,让他们说吧,我只要把他们好的总结一下就可以了;更甚者,一点都不思考问题,认为反正有人会说的;当然也少不了一部分百思而不得结果的人。

归结以上原因,不难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因此造成不举手的主要原因是“自信心”不足或“自尊心”太强。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自尊心”已经是一个战胜其他心理的主要原因了。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大家情愿选择“沉默”。小学生还没有明显的自我意识,所以尽管大胆发言,回答错了也不放心上,不会留下太久的伤痛。

大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处于自尊心快速成长的阶段,难免会显现个人强烈的虚荣心。人人都喜欢将光环和赞美留在自己身上,有谁又愿意得到别人的羞辱和嘲笑呢?其实,凡此种种,都是孩子的世界观狭隘造成的个人偏见。每个人都会有优点,也会有缺点;每个人也都会犯错误,没有错误也就不可能有更进一步的成功。那些看起来很完美的人,事实上都经历过一个艰苦的磨炼期,比如科学家居里夫人、发明家爱迪生,他们的成功都是在屡受失败、屡遭打击之后又重拾信心将科学进行到底的。如果他们过于重视人们的谈论,陷进自责的漩涡中不能自拔,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了。

自尊心固然重要,但自信心更加重要。为了将来的成功,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尊,对铸造辉煌人生大有裨益。所以在求知的道路上,积极答疑,敢于见解,也是追求完美人生的必要步骤,为什么要胆怯呢?

藏经阁

怎样让孩子变得喜欢举手发言?

课堂是一个公共场所,需要有一定的热烈气氛烘托,方能肯定教师授业、解惑的那份真情付出和劳动。一旦遇到孩子沉默寡言不积极答疑,教师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也会不如人意。怎样能活跃课堂,让孩子喜欢举手发言呢?

1.让孩子觉得有话可说

举手是一种勇气,不举手是因为犹豫,犹豫不是没有思考成熟,就是孩子爱面子,怕回答错了众人笑话自己。那就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让孩子觉得有话可说,让他们把不成熟的思考大胆表露出来,并充分肯定这些不成熟的思考,为成熟的思考搭建最初的框架,也可以另外安排自由议论的时间。

有时孩子不愿意举手,但会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下面窃窃私语,小声讨论。那就让这样的议论“合法化”,当一个问题非常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那就安排时间,让他们在下面自由议论,只要留给这样的时间,他们在这一段时间里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因为自由议论的平台比举手发言更为宽松,于是参与的人就多,观点的碰撞也很丰富。这种方式和正规的小组讨论不太一样,它不像正规的讨论那样规范,更像是一块孩子愿意耕种的自留地。不必太在乎有没有形成规范而一致的结果,而在乎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参与着。根据需要调整课堂侧重点,当孩子比较有话可说的地方,是重点,也是兴趣点的,就深入,就研究得透彻一些,让孩子表达和思考的需要得到满足。相对而言,孩子不太感兴趣,也比较难的点,就不要强求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可能老师适当的讲授来得更为高效。

2.大胆推荐孩子发表自己的“高见”

这一方法,主要针对“心高气傲”的孩子。他们对普通的问题不屑回答,认为这没有思维价值,只有那些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要充分考虑这些孩子的心理需要,当一个问题提出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请那些积极举手的同学回答后,再多一个照顾环节,请同学再推荐一下,还想听听哪个同学的“高见”,这时,孩子往往将目光集中到班里那些“无冕之王”的身上。这些孩子一旦被推荐,往往带着些许自豪,非常乐于贡献自己的思维成果。

3.鼓励孩子打“草稿”

为了发言一举成功,鼓励孩子打“草稿”。这条措施,对积极思考,却又不肯回答的孩子比较有效。因为他们往往有思维的能力,学习也比较主动,就是缺乏活跃表达的热情。适当地针对高年级学习的特点,增加课堂动笔时间,增加课堂独立安静思考的时间,让孩子有比较充足的准备时间,能产生高质量的思维成果,再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展示出来,他们会自信许多。并且,因为有了书面的文字记录,孩子发言就更有条理,不会语无伦次,既提高了发言质量,又能让更多的孩子打消顾虑。毕竟“读”自己的答案显然比“说”要容易一些。

4.让不自信的孩子“笨鸟先飞”

那些不知道怎么思考,或怎么思考都没结果的孩子,是多么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得到师生的重视。他们是最需要关注的,也是最需要提供他们展示自己在思考、参与等方面机会的。但是往往因为能力的差异,他们实在无法贡献自己的思维成果。多给一点帮扶,一点潜在的帮助和提示,可以让他们“笨鸟先飞”。利用下课的谈话,利用补习时间,事先有意无意地讲一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时是提前学习,有时是预习提示,甚至有时就直接和孩子一起学习,并将正确的思路透露给他们。因为有了基础,就有了信心,上课时,他们发现自己竟然走在了前面。一种我也能为大家的思考提供帮助的惊喜感,让他们兴奋地举起手,在众人奇怪的眼神里,在老师佯装不知情的大力表扬中,这些孩子找到的是自信,是参与的快乐。慢慢地喜欢上这种感觉,也慢慢地喜欢上思考和发言。

5.发言是可以得到奖赏的

“奖赏”是一种对各类学生都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孩子参与的热情。比如定期奖励班级里发言积极的孩子。看到班里举手不多时,可以补充说明:“这个问题有不少思考的角度,有难的,有简单的,先举手的同学,选择余地大,后举手的同学就不怕被别人说去了?”这样,总会多一些孩子举手。有些老师还尝试过一种有点偏激的做法,要求:“在思考的起立”,孩子们为表“清白”往往全体起立。“发言的先坐下。”为了先坐下,才会踊跃发言。当然这个方法非到万不得已还是少用为妙。

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能逐步建立起自信,勇敢等品质,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很有帮助,而且积极回答问题还能锻炼孩子心理承受力,面对挫折也能不退缩不畏惧,久而久之,孩子能变得阳光,自然,心态积极乐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