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
“对不起!妈妈应该先了解你的想法……”
重视结果忽视动机,是自我价值感较低的人的特征之一。这样一来,做事情时思考的重点就会落在“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其他人的看法和评价”等纯粹功利性的问题上。而这些人想要在生活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无疑也比较困难。
为了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并让他们对自己感到满意,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只重视结果的态度。只有加强对孩子的动机或意图的重视,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才可以培养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今天在学校里老师讲了几个传统的孝道典故,这让景泰感触颇深。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在想:回去之后应该帮妈妈做些什么事情才能让她感到高兴呢?
“啊,想到了!”
景泰忽然想起妈妈不久前曾说过要打扫仓库,但她一直很忙,抽不出时间。于是他决定回去之后就动手做这件事,他想着妈妈在看到整洁如新的仓库后的高兴模样,就忍不住咧嘴笑出声来。
回到家后,景泰丢下书包便钻进了仓库。他看到那些丢弃了很久的杂物散乱地摆放在仓库中,上面还覆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小时候的玩具、夏天用的风扇、腌菜的瓷缸、只有在接待客人时才会拿出来的大餐桌……
景泰被他小时候的那些玩具吸引住了。事实上,景泰已经很久都没有看到过这些东西了,他以为妈妈都已经把它们扔了。他爱不释手地把玩着这些充满回忆的玩具,先是把自己曾经最喜欢的玩具火车擦了个干干净净,摆到了自己的房间里。他满意地欣赏了片刻,然后又重新来到了仓库,准备继续打扫。就在这个时候,门口传来了妈妈的声音:
“景泰,回来了吗?你在哪里?”
明明没有做什么亏心事,但景泰仍是一惊,犹豫着要不要应声。妈妈在屋子里转了一圈,然后就直接朝仓库走来了。在仓库里,她发现了满脸灰尘的景泰。
“你在做什么!又想闯什么祸了!赶紧给我出来!”
事实上,孩子由于缺乏生活阅历,不管出发点是好是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难让父母感到放心和满意。这时如果父母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孩子,说一些像“你这个捣蛋鬼又开始闯祸了”之类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捣蛋鬼。这样一来,孩子的积极性便会逐渐地消失殆尽。
如果你愿意对孩子表示理解和认可,就不能只重视眼前的表象,而是要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去理解孩子内心的情绪或态度,不要仅凭表象的结果责骂孩子,这样他们就不会无奈地承认自己就是父母口中的问题儿童。
如果父母没有正确理解孩子的意图而责骂了孩子,就应该立即道歉。
“对不起,妈妈不知道你的想法就骂了你。其实,妈妈刚才看到你一声不响地呆在仓库里,真是吓了一跳。仓库里的东西太多了,你一个人很难打扫,妈妈来帮你一起打扫吧。”
妈妈一句温暖的话,就是治疗孩子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