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脑筋急转弯
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不但对孩子成长时期的学习有帮助,还可以协助活络大脑细胞的运作。因为人在阅读的时候,需要眼睛先接收文字信息,再把信息解读成可以了解的意思,这个过程需要思考及信息转换,是相当繁复的过程。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大脑中许多的功能便需要一一启动。意大利有一份研究表示,文盲比读过5年书的人,得“阿兹海默症”的几率会高出14倍。所谓“阿兹海默症”,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症”。这种病症发生的原因在于脑细胞因年老而退化,脑部活动量变得极低,所以形成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征。这份研究也显示了阅读可以增强脑部功能,降低脑部老化的风险。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会阅读比看电视更需要“用力”,因为看书的时候必须不断地“咀嚼”字里行间的意思。随着书籍内容的不同,为了看懂“文字”内容,有的还要从“文字”转换成“图像”,不知不觉中大脑就用了很多的力气为我们服务。
就算是被大家公认为“闲书”的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在阅读的时候,人会先把文字信息转换成自己所了解的意义,再把这些意义转换成脑海中的影像,这个过程当中除了理解,还要运用想象力,随着情节的发展,将一句一句的文字信息变成一张一张的图像。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大脑还会一边整理这些情节是否有合理的逻辑,整个故事的基础架构是不是符合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常理,因为大脑提供我们这些服务,我们才有辨别想象与现实差异的能力,而不会把虚假和真实混在一起,像有些人看书看得太入迷,偶尔会有把幻想与现实混淆的情形。
如果连阅读这类所谓的“闲书”,都需要大脑如此辛苦的为我们服务,更何况是其他知识性的书籍?例如:谈论物理加速度现象的科普丛书,内容借由许多文字叙述及图表的呈现,推导F=MA2这个公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既需要不断理解文字的意义,又需要对照文字与图表的相关性,而文字叙述的信息模式又与图表呈现的信息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最后却是整理出所要推导出的公式,其中思考的复杂程度不是我们三言两语所能表达清楚的。
我们会发现,不管是看书或浏览网络文章,阅读文字比看电视、看影片更费脑力,经常花一两个小时看电视、影片,看完之后只是眼睛稍微疲倦,不会引起睡意,但看书甚至浏览网络上长篇的文章,这种阅读文字的活动则会在进行一两个小时之后,感到十分劳累而且产生睡意,这就是因为大脑活动量的差异所造成的结果。通常,没有阅读习惯的成年人,连阅读报纸杂志的文章时,也会没有读完的耐心,常常会直接说:“看不懂,不喜欢。”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这不是说不读书外貌会变丑,而是因为不读书,没有活动大脑的日常生活,会让整个人的精神内涵变得空洞、无知,就像上体育课的时候,大家都在跑步、打球,自己却懒洋洋地躺在树阴下纳凉,时间一久,体力就渐渐退化了,那又怎么可能在运动会的时候参加各种比赛呢?引导孩子多利用阅读的方式,让大脑做做运动,不但可以提升学习上所需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以提升面对未来生活中各种挑战的应变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