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饮食成分的吸收 餐后随食物中各种物质的消化吸收,其血浓度升高。如食物摄入不久,葡萄糖、三酰甘油浓度升高,该过程要持续几个小时。在葡萄糖耐量试验中,血糖可显著升高。餐后平均血糖浓度仅较禁食轻微升高。血中三酰甘油在餐后30min开始升高,高峰出现于餐后2h。肝合成的脂蛋白可导致三酰甘油持续高水平达9~12h,因此,三酰甘油测定必须禁食12h后进行。食物中各类氨基酸的存在是血、尿中氨基酸浓度波动的主要原因,测定氨基酸时,必须控制饮食。如羟脯氨酸(一个仅存于胶原中的氨基酸)有时可作为测定骨骼内胶原变化的指标,胶原普遍存在于肉类及饮食明胶中,如不注意控制摄入肉类及明胶,可能导致假性尿羟脯氨酸升高。
2.餐后激素及代谢变化 饮食可直接刺激产生高出平常2~3倍的促胃酸激素。因此,促胃酸激素的评估最好在禁食情况下进行。胃酸的产生导致HCl丢失,增加血p H,降低血浆Cl-浓度,随后改变肾对酸的处理能力,导致餐后尿p H明显升高,常高于7.0。葡萄糖吸收可刺激胰岛素释放,使血清中出现高于餐前几倍的水平。胰岛素极易使钾通过磷脂层进入细胞内,出现餐后血清钾下降。餐后也会引起其他激素的改变,如葡萄糖可抑制生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产生,某些氨基酸可刺激生长激素的生成。
(二)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某些药物进入体内后,可以药物原型或(和)其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影响测定结果:①通过对反应系统待测成分物理性质的影响而干扰测定结果;②通过参与检验方法的化学反应影响检验结果;③通过影响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或)细胞活动中的物质代谢影响检验结果;④通过药物对器官药理活性、毒性的作用而影响测定结果。
1.物理效应 某些药物可改变光折射,如静脉滴入右旋糖酐可使血清的折射率发生改变,影响蛋白质测定。有些药物可使反应液发生浑浊,影响比色法和比浊法的测定。有些药物与待测物成分相同,如电解质紊乱补充电解质时,影响电解质的测定等。
2.参与化学反应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测定的物质,可受氧化还原性药物的影响。如服用或滴注大量维生素C,造成血糖检测结果偏低。药物改变蛋白质的组分而影响测定,如微柱法测糖化血红蛋白,服用水杨酸可改变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端,从而干扰分析。
3.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共同作用 许多药物通过物理性质干扰和参与化学反应共同影响检测结果。如静脉滴注脂肪乳剂,进入人体后产生三酰甘油,使血中三酰甘油、卵磷脂浓度明显增高;再者脂肪乳为乳糜状混悬液,使血液产生浊度,直接影响比浊法、散射比浊法和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如α-抗胰蛋白酶、载脂蛋白AⅠ与载脂蛋白B100的检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