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给予孩子关爱的眼神
《商业周刊》曾经做过一份调查,以同学关系、品行、学业、情绪管理及自信心5项指标,请老师们评估学生目前的整体表现,发现有61.9%的小学班主任老师认为,一般学生整体表现较隔代儿(祖父母、外祖父母养育的孩子)好,隔代儿的问题普遍出现在“产生失落感,面临家庭温暖的不足”。
◆孤独的孩子,通过吵闹来讨爱
有个学生才上小学二年级,每次我去辅导班教作文的时候,他总是要抢在第一个进教室,然后拉着我拼命不断述说,这个星期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是他参加庙会活动,一下子是妈妈买给他什么新玩具……等其他小朋友都进教室,坐好位置,而我要开始上课了,他还讲不停。我得听他好不容易讲到一个段落了,再轻轻地跟他说:“你下课再继续告诉我好吗?我们现在要上课了。”
这个孩子一听要上课,我不能再听他讲话了,就开始借故和其他同学打起来,有时是拿别人的东西,有时是向别人丢小纸屑,不然就是自己拿出新玩具玩了起来。有时候其他小朋友觉得他很烦,希望赶快上完课赶快下课。除了我讲课经长被他打断,其他小朋友也为了避免干扰而换座位离开他,接着这个孩子就更孤独了。
这个孩子的父亲刚去世,母亲忙着工作,平常他都由姥姥照顾。平时在学校或在辅导班又只能上课和做作业,我从他眼里看到他对“爱”的渴望。他有时候会说:“老师,我昨天梦见我爸爸来找我。”眼眶泛红,还滚着一圈泪水,令人鼻酸。
孩子为了吸引大家对他的注意和关心,因此通过吵闹的方式,只要课堂上老师一不注意他,这个吵闹的行为就会出现,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或是以该行为变相要求课堂上的老师和同学必须花一些时间与他在一起。
◆生活形态改变所引起的关注渴望
孩子在开始进入团体生活时,都会希望自己成为团体中的主角,希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可能因为在家里只有他一个小孩,父母本来就只需要注意他,到了学校老师却不像父母那么注意他;也可能父母都太忙,无暇对孩子投以关爱的眼神,因此孩子转而向学校老师索取关爱。孩子渴望关注的心理投射到行为上,有时变成了上课不专心、拼命捣蛋的现象。
所以这样的情况就经常发生了:有一些小朋友,因为想和同学分享父母新买的玩具,就带了玩具到学校去,但是小朋友忍耐不住想要赶快让同学知道他有新玩具,上课时间就把老师的话晾在一旁,拿出玩具开始把玩起来。一些小朋友看到玩具也忍不住将注意力从老师和黑板上移开,然后开始有小朋友大叫:“老师!某某某带玩具来玩!”接着全班都不约而同将目光转向带玩具的小朋友,而那位小朋友还很得意的炫耀起来。
不管是否在上课,孩子有时也会随意拿取同学的文具或玩具,这种情况是因为现在的文具制作都很精美,再加上很多卡通图案也都有制成文具授权商品贩卖。小朋友一方面着迷于卡通人物,一方面又觉得别人的文具、铅笔盒都比较“进步”,总会觉得拿别人的自动铅笔比较“酷”,看其他小朋友上课时拿出新奇的文具,在“为什么我没有”的强烈渴望驱使下,就“未经别人同意”拿了其他小朋友的东西。
◆正常家庭成长的孩子,也可能缺爱
根据台北市孤儿福利协会总干事傅蜀冀观察,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由于进入青春期,孩子受同学影响更大,隔代及单亲儿的表现,就更容易看出和一般孩子的差异。一旦学习成绩不佳,无法获得师长的关爱,回家又乏人鼓励,很容易辍学。
辅导青少年偏差问题最有经验的善牧基金会执行长王世芊指出,善牧某一年辅导的160个个案中,以家庭背景来看,单亲占了70%,隔代儿则占10%,显示单亲与隔代儿的确比较容易出现偏差行为。在辅导的过程中,她也强烈感觉到这群孩子需要人陪的渴望,“基金会不久前买了一台PS2,但孩子并不特别热中,反而想跟社工人员打乒乓球或聊天。”她说。
这些数据的调查对象虽然是单亲及隔代养育的孩子,但是由于父母都很忙碌,一般家庭也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孩子每天只是上课、学习,很少有人和他谈心的时候,即使生长在正常家庭,同样缺乏关心与陪伴。
小学一、二年级时会发生的事情,到了五、六年级或初、高中阶段也一样会发生,只是展现的方式不太一样。大一点的孩子会用“故意”挑战公权力或“藐视”公权力的方式展现出来,只要他心里被关注的渴望没有满足,状况会持续发生,只是手段改变了,甚至当你关心他们的时候,还会对你“嗤之以鼻”,让你立刻火冒三丈,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难侍候,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