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常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惨的是,父母替孩子贴上的种种负面标签,往往形成一种“负面预言”,影响孩子的发展──听话照做的孩子,从小没有机会和空间学着自己决定、自己判断,若是人生顺利的话也还好,若是碰到人生的挫折,往往不知如何是好;比较有独立性的孩子,照着自己所想的方式做事,一旦成功了父母不见得会肯定,但只要失败或遭遇挫折,往往会得到“早就告诉过你了,谁叫你不听!”

06 常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教养情境

在公园的游乐场中,3岁的强强第一次玩溜滑梯,他害怕地紧抓着妈妈的手,不敢往下溜。妈妈说:“不要怕啦,这么低的溜滑梯,胆小鬼才会怕!”但是强强还是不敢溜。

强强从小就是个没有自信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畏畏缩缩地,问他什么,他都回答“随便”或是“没意见!”强强的爸妈很担心他这样的个性,长大以后在生活或人际交往上会发生问题,便忍不住常常叨念强强:“你怎么那么胆小?勇敢一点!”、“不要拖拖拉拉的,要果决一点啊!”可是情况似乎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

这一代的孩子,比起前一时代,外表可说是光鲜亮丽许多,孩子们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投资”在自己的外表,满街衣冠楚楚的美少年、美少女,赏心悦目,然而,这样亮丽的外表,难免让人有点担忧,通过外表获得他人赞许的行为,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现代孩子内在的“没有自信”呢?

据2003年《文化一周──大学生自信心调查》,大学生的自信程度平均只有5.46,调查问卷列出10道关于自信心的问题,答“是”者得1分,答“否”则为0分,有意思的是,接受调查的9所大学中,最没有自信心的竟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名校——台湾大学的学生。这项问卷或许不够普遍与专业,但某种程度也反映出这一代孩子的自信心不足,成绩好的孩子,不见得就有自信。

曾听过一句话:“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自卑、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我们心中的各种图像,会引导我们朝着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着的那个方向走去,如果你抓住的是“自信”,它就会引导你走向成功;如果你捉住的是自卑、恐惧,消极的结果就会产生。

举例来说,小孩学走路、学骑车、学游泳等各种新的能力时,往往比大人来得容易,这是因为孩子心中充斥着“我会”的图像,而不是“我不会”,反观大人心中的图像常常是“要是摔倒了一定会很痛、呛到水会很难受”等负面的形象,结果事情的发展也常正如心中图像所预知的那样。

孩子从父母的眼光“照见”自我

从幼儿心智发展来说,一岁以后的孩子逐渐建立起自我概念,他们可以从镜子中和照片中认出自己来,知道自己的样子;接下来,才是发展更复杂的心理层面──“我是谁”。社会学家常以“照镜子”理论说明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真实的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样子,但关于“我可爱吗?”、“我聪明吗?”等性格特质,则要依赖所谓“社会镜子”,就是从其他人的眼光来“照见”自己,而爸爸妈妈如何看待孩子,往往也是每个孩子看待自己的方法。

对孩子来说,正向的自我形象,是建立在对自己自信、自尊的基础,而这样的基础来自于爸妈的爱,完全的、没有条件的爱,能让孩子打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

不经意的辱骂,会使大脑发育受创

传统的教育方式,让现在的父母较习惯在态度、言语上用否定、负面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比方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懒惰”、“你怎么做出这么丢脸的事”、“你越来越不听话了”;或是用指导性、警告性的态度,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的心态,来要求孩子不要多想,照爸妈说的做就好了。

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时,如果不能就事论事,生气时脱口而出的负面语言,往往会对正在形塑自我的孩子,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比方说,骂孩子笨、没用,全面否定孩子的人格;或是牢记孩子犯过的所有错误,每当孩子犯错时,不针对这次的事件和孩子好好讨论,反而秋后总算账,逐一数落孩子曾犯过的错,总结说:“你每次都这样”,这种不断翻旧账的责备法,会让孩子心中很委屈,觉得“一失足成千古恨”,只要错过一次,就再也没办法翻身,产生“反正我就是这么不好!”的想法,因而自暴自弃,亲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

最近,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大人不经意的辱骂或负面语言,会导致儿童大脑发育受创,使孩子产生忧郁、焦虑及语言表达障碍。而当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时,为了自保,脑部会降低对这些言语暴力的敏感度,进而抑制了感官系统的发展。

负面预言,让孩子失去自信

更惨的是,父母替孩子贴上的种种负面标签,往往形成一种“负面预言”,影响孩子的发展──听话照做的孩子,从小没有机会和空间学着自己决定、自己判断,若是人生顺利的话也还好,若是碰到人生的挫折,往往不知如何是好;比较有独立性的孩子,照着自己所想的方式做事,一旦成功了父母不见得会肯定,但只要失败或遭遇挫折,往往会得到“早就告诉过你了,谁叫你不听!”这种看笑话的冷言冷语。

这使得孩子渐渐失去尝试的勇气,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越来越需要由别人来肯定自己,而肯定自己的对象,从小时候的父母、求学时的老师、朋友、恋爱时的情人,以至于工作时的上司、老板……不断焦虑地等着别人来肯定自己,却不一定等得到,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可能因而引发心理疾病,像忧郁症、焦虑症、暴食症、厌食症等。

无条件的爱,建立亲子“好关系”

现任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主任,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的吴佑佑医师,曾语重心长地表示:“门诊中,常有爸妈说自己的孩子没有自信、自尊心很低、不懂得尊重自己。我就会反问爸妈:自信心是自己相信自己,你都不相信他,他怎么相信自己?自尊也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当爸妈的一天到晚都不尊重他,孩子怎么能学会尊重自己?”

吴医师认为,亲子冲突是一定会有的,能不能化解,关键则在于关系的好坏,原本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就比较有机会化解亲子间的冲突。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各种重要关系,例如,和父母、先生、子女、手足、同事等的关系,而通常每个人最在乎的,是和子女的亲子关系。根据吴医师的门诊经验,常常能看到许多把“最在乎的关系”处理得很糟糕的家长,他们虽然也很想把关系弄好,但可能是技巧太差,或是有看不清的盲点存在,实在令人替他们感到着急和难过。

那么,该怎么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呢?“爱”是很重要的条件。当然全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你的爱,是希望孩子照你说的方式来过日子,还是你能接受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许多爸妈往往期待塑造孩子“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期待,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做不到爸妈的要求时,就觉得自己“不够好”,进而造成自信心低落。

放下期待,赞美孩子的好

“放下对孩子的期待,不要强求孩子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这虽然困难,却是你必须要做的功课。因为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活得有自信,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好。然而,不强求,不代表要爸妈什么都不管,对孩子完全没有要求,爸妈还是要通过正面赞美,来称许孩子做得对的行为,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去发展。

“称赞孩子,要打心眼里赞美,而且要赞美得对!”吴医师以自己的女儿为例,不太擅长运动的二女儿,小时候参加足球队,总是很努力追着球跑,虽然从来不曾踢到球,但球队的教练仍然会赞美她:“跑得好!”不责备孩子不会举脚踢球,只赞许孩子追球的努力。这位教练替爸爸妈妈做了很好的示范──赞美孩子应该要肯定她做到的努力,而不是孩子明明踢得不好,你还假装赞美她“踢得好”。

事实上,吴医师和她的先生都是运动能力很强的人,对于这样“不像自己”的孩子,吴医师坦然接受她的独立性和个别化:“接受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她跟我这方面不一样,却有优于我的地方。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十项全能,爸妈的如实接纳,能帮助孩子不会因为这部分的能力不好,而使自我价值观变得很低,因为他相信自己还是有做得不错的地方。”

吴医师得意地告诉我,自己的孩子可是小区里最受欢迎的孩子,她有自信,不害羞,看到人会微笑打招呼。她的孩子能够表现得落落大方,正是因为家庭的教育,让孩子“从小觉得自己很棒!”虽然功课不理想,运动细胞也不发达,但是由于爸妈接受她某些能力的不足,不断肯定孩子的努力,孩子依旧会充满自信!

自信是自我价值的综合体现,相信自己是个“有能力、有价值的人”,自信除了是孩子先天的气质展现,更要靠后天教育来培养,当你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放下期待,如实接纳孩子的努力,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成功或失败,爸妈的爱都不会改变”时,孩子自然就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

如实地了解孩子,允许孩子有犯错的机会!

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建立自信与自尊的重要基础。

爸妈的疑惑

我的孩子3岁,很没有自信,和人说话的时候畏畏缩缩的,即使他真的很想做一件事也不敢表达……身为父母可以怎么帮助孩子呢?

想着没自信的孩子得独立面对未来时,爸妈心里的着急是很可以理解的。建议你,三管其下,养成孩子的自信: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不要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也不要每天不断替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让孩子知道:不管他表现得好不好,他都是你最爱的孩子。

鼓励孩子自己来

孩子的自信,往往来自“我可以做得到”的成就感,鼓励孩子从生活的自理开始,让孩子从能力的提升中获得自信。

赞美孩子的努力

3岁的孩子往往会“眼高手低”,心里觉得自己做得到,但实际做起来却不尽理想。这时你应该把焦点放在孩子做得好的部分,赞美孩子的成就,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