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有求,爸妈必应

孩子有求,爸妈必应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择将孩子对爸妈的爱与需求,“代换”成物质的补偿。有求必应的孩子,并不真的比较幸福。孩子想要的很简单,就是爱自己、愿意陪伴自己的爸妈,不要想用物质来取代自己的缺席。试着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让孩子了解简单的家庭收支概念,不要让孩子的物质欲望无限扩张。放下用物质补偿孩子的习惯,少买东西给孩子,有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理解真实的世界中,不是他想要什么都能得到。

15 孩子有求,爸妈必应

教养情境

明明的爸妈共同经营一家代理公司,生意很好,为了抢订单,爸妈常常要加班,甚至假日也都要出差,所以明明的生活由保姆照顾、学习由学校老师和补习班老师合作,连假期时都有专门的营队负责明明。当明明希望爸妈多陪自己一下时,爸妈总说:“等我们有空的时候再陪你玩,你不是想买最新的电动玩具吗?这些钱给你去买吧!”

在这个消费时代中,无数大量宣传的广告,企图主导我们的人生,挑起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感觉非得“买某某,才能彰显自己的品味与独特价值”。社会观察家发现,某种程度上,人们变成在滚筒上拼命跑着的白老鼠,拼命赚钱的同时,也拼命花钱,买回“我很牛”的形象。

动摇教育根基的消费观

这样的心态,也影响爸妈亲子教育的态度。

日本心理、社会文化大师河合隼雄在报道中提到:“曾有父母问我:‘有没有机构可以把我的孩子变好?不管多少钱都无所谓。’”这种“只要买得到好结果,不管多少钱都无所谓”的消费者心态,让忙碌的爸爸妈妈选择将教育孩子的工作“外包”,认为“越贵的学费就越能证明我对孩子的爱”,所以再贵都值得。

当爸妈将教育工作都外包的同时,为了弥补不能好好陪伴孩子的内疚感,往往也选择用物质来补偿孩子,“虽然我人不在你身边,但是买你想要的玩具陪你,也是一样吧!”选择将孩子对爸妈的爱与需求,“代换”成物质的补偿。

美国一项研究询问8—18岁的孩子:“什么东西会让你快乐?”12、13岁孩子心中的前二名是“金钱”和“名牌服饰”。学者认为这样的孩子是缺乏自信,将拥有许多高档商品当作是自己的快乐来源。当这样错误的价值观,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当一个人的快乐,不是来自于人际互动的爱与被爱,而是建立在“物质”上,将来为了一个名牌包包,孩子愿意付出的将是什么样的代价呢?

一名在知名大学担任行政工作的资深助教,也观察到学校生态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抱着消费者心态进入校园中,认为学校的一切行政,应该配合“我的需求”,凡是让自己不方便的行政流程,比方说选修限制、补考流程……都是“不尊重我的权益”,全然忘了求学的目的何在。在这种心态下毕业的孩子,从学校里到底能学到多少东西呢?

有求必应,让孩子没有“希望”

或许,从物质生活享受来看,这一代的孩子真的可说是“最幸福的一代”,由于经济条件的提高,加上家庭中孩子越来越少,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孩子拥有的资源可说是越来越多。

有求必应的孩子,并不真的比较幸福。出版童书、写过多本亲子教育书籍的大颖文化总编辑,更是BLOG上出名的“荳芽和蝴蝶的妈妈”也在文章中提到:“对一个孩子最残酷的事,就是让他有求必应。”

当孩子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时候,孩子的人生反而变得“无聊”、“没动力”,要什么东西,开口就能得到,孩子也就没有机会体会“靠自己努力,费尽千辛万苦后,获得想要的东西”那种甜美无比的成就感。

心理专家形容,这些在“愿望尽头”的孩子,反而像希腊神话故事中,那些百无聊赖、总是唆使别人发起战争的神祇们:“正因为他们要什么有什么,有任何愿望可以马上实现,就变得不再有希望。希望,是建立在有未实现的理想、有需要花费力气才能满足的需要上。由于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会变得烦躁。”

幸福重要?还是财富重要?

你猜河合隼雄怎么回答“有没有机构可以把我的孩子变好?”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有,而且不要钱,就是你的家,不花钱,但费心。”孩子想要的很简单,就是爱自己、愿意陪伴自己的爸妈,不要想用物质来取代自己的缺席。

虽然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真的很大,但爸妈应该想清楚生活中的优先级,是孩子的未来和幸福重要,还是拥有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财富重要?做对选择,尽力在能陪伴孩子的时间中,好好陪他,满足他被爱与爱人的需求,也让孩子了解“虽然爸妈很爱你,但不代表你想买什么东西,我都有义务买给你。”试着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让孩子了解简单的家庭收支概念,不要让孩子的物质欲望无限扩张。

岛内外的研究报告都显示:长期习惯父母经常“有求必应”的孩子,有较高比例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质,让孩子造成“世界绕着我转”的错觉,认为别人理所当然要对他好,而不懂得“对别人好”,错失“对别人付出的满足”体验。

有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理解真实的世界中,不是他想要什么都能得到。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了解许多快乐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互动与自我实现上,而不是只有买东西,才会带来快乐。

还给孩子“付出而后得到”的幸福体验

一位妈妈形容“当孩子在超市中用‘可怜兮兮’的小狗眼神看着我,我就会心软松口”,对爱孩子的爸妈来说,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也满足“爸妈给予的乐趣”,真的很难拒绝孩子的要求;但是,爸妈要提醒自己,有求必应的同时,孩子也失去了自己争取的乐趣,失去学习生活、靠自己努力来获取幸福的体验。

“有时候要让孩子等待,而不是他想要的东西都要给他。”曾任信谊基金会实验托儿所所长的陈泽佩老师,有一个不错的办法可以提供给大家。她和孩子约定好,每年生日时可以选一个想要的玩具,平时,孩子逛玩具店时,每次想买的东西都不一样,她就会给孩子一个小本子,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记下来,等到生日时再看看清单上的玩具有哪些。如果除了生日礼物以外,还有其他想买的东西,陈泽佩老师就不会买给孩子,而要求孩子用自己存的零用钱来买,最近,她的孩子已经成功存到买最爱玩具的巨款了!

最近由于信用卡债的问题,许多爸妈开始关注孩子的金钱与预算教育,这些其实都需要从小练习,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零用钱,学着分配、规划、掌控自己的积蓄,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尊重他的思考、判断和未来!

爸妈的疑惑

平时太太和我因为工作很忙,没时间陪孩子,所以只要是能为孩子买的东西,我们都会买给他,当作是对孩子的补偿。可是,最近我们渐渐发现,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金额也越来越大,是不是我们对他太好了呢?

消费时代的价值观,常常让人们误以为“钱是万能的”,有钱就能买到快乐与幸福的人生。事实上,一项针对有钱人小孩的研究发现:“虽然有钱有权,这些孩子并没有真正快乐。”因为他们的人生没有着力点,不知道除了花钱,还有别的快乐。

爸妈为了孩子的幸福,努力赚钱的辛劳是值得肯定的。但你们或许应该停下忙碌赚钱的脚步,好好想一想: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家庭的幸福,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也是爸妈值得努力的方向吧!

放下用物质补偿孩子的习惯,少买东西给孩子,有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理解真实的世界中,不是他想要什么都能得到。给孩子零用钱,让孩子早点开始练习分配、规划、掌控自己的积蓄,让孩子有机会体会“付出而后得到”的幸福经验!

爸妈要避免的教育误区用语

以下这些句子,你常对孩子说吗?从现在起,把它们收起来吧!

好好念书就好,家事不用你操心。

你还小,不会做啦!

你看,打翻了吧,叫你不要拿杯子,你就不听。

不要走来走去,坐在沙发上,等我扫完地,再陪你。

地板害你跌倒了,地板坏,我帮你打它。

怎么吃得那么慢,我来喂你好了!(我帮你啦。)

你要照我的方法来做,就不会弄错啦!

爸爸妈妈现在很忙,你自己玩去!

你不要哭了,等一下就带你去买东西。

这是大人的事,小孩不用管。

不行,这个有营养,一定要吃下去。

天气很冷,你一定要穿这套衣服才行!

听爸妈的话就对了,不要自作聪明!

好啦,这次就让你买!下次不可以这样啦!

看!这是最新的机器人,你如果考第一名,就买给你。

img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