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输人不输阵的才艺竞赛
教养情境
佩佩是爸妈的掌上明珠,从小爸妈就让佩佩学芭蕾、钢琴、画画、作文……爸爸妈妈还笑称这是“公主养成教育”,虽然投下大笔的学费,每当佩佩在成果表演时,精彩演出的那一瞬间,爸妈就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但是,佩佩其实不想当公主,她想要当最伟大的园丁,培育世界上最美丽的玫瑰。
2008年,《父母必读》杂志做了“才艺培养——父母最关注的话题”调查结果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孩子上“兴趣班”(才艺班)的比例也越高,3岁的孩子有1/5参加,6岁以上的孩子,超过八成都上过才艺班。同样的才艺热潮,在台湾也绝不逊色。大街小巷里,各种才艺班的招牌林立,根据教育部统计,才艺类学习的补习班,近十年来成长了将近两倍,全台湾注册的补习班高达2000多家,尤其集中在台北与高雄等大城市。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智能组合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迦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教育太过偏重逻辑与数学语文,让孩子不停地读和算,而忽略孩子其他智能的可能性,事实上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貌,迦纳教授提出八种智能,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智能组合。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育界来说,可以说是跨时代的新理论,改变大人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再用单一的标准来对待孩子,而可以用更宽广的角度、更多元的策略来协助孩子,让孩子依循着天生的智能来发展,从自己的优势出发,获得更好的结果。
比如针对“空间智能”较强的孩子,对空间、形状很敏感,通过图像式来思考,学习会更有成效;对“肢体运作智能”较强的孩子来说,与其要求他坐着不动,不如让他边做边学,“体验”出学习的快乐。
1994年,台湾教育部在民间团体要求“教育改革”的声浪下,展开以“推动多元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开创美好教育远景”的教改序幕,其中“多元入学方案”就是希望能改变“一试定终生”的命运,让拥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通过多元入学渠道进入合适的大学科系就读,各学校和科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特色,筛选适合的学生来就读。
多元入学引发的才艺竞赛,有必要吗?
但是,多元入学方案的公平性却让家长无法相信,而多元入学的多次报名与考试,被媒体讥为“多钱入学”,不但无法缓解升学压力,反而加重升学压力,因为才艺项目可以加分,家长及学生为了挤进理想的学校还是会设法竞争,补习的现象无法舒缓,反而越演越烈,除了原有考科的补习,连各类的才艺班也加入“补习阵容”里来。
一方面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一方面估量着等到了小学高年级与初中阶段,要补的是有“当务之急”的学科,应该没时间补才艺,许多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前,就被送进才艺班,到美术班学画画、音乐班学电子琴、舞蹈班学跳舞……结果,展开一场输人不输阵的才艺竞赛,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去学。
为了升学而展开的才艺竞赛,形成另类的“术科分数主义”,让家长急切地想看到才艺的“成果”,却忽略了孩子本身对才艺学习的兴趣与感受。偏重成果的才艺学习,让孩子只学到参加比赛得高分的技巧,却无法从才艺学习中领略艺术的美妙。
许多孩子的才艺的确“补”起来了,但却补坏了胃口,长大以后常常将学好的才艺“弃之高阁”。同样深受其害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曾在报道中透露:“我学了九年的钢琴。我不喜欢学琴,到现在都会梦到第二天要去钢琴老师那边,很痛苦!”可见才艺恶补的苦果,对孩子的影响远比爸妈想象的还久远。
提供孩子多元能力的探索
关于才艺的学习,小学校长退休后转任格林菲尔托儿所所长的刘美娥,分享她对教学现场的观察:“体制内的学校,尽管历经这几年的改革,还是比较偏重于智育,关于多元智能的其他面向,就是爸爸妈妈需要替孩子‘补’起来。才艺的学习就是多元智能,就是引发孩子的多元智能。”
但是怎么补,爸妈的态度要很正确,应该要以“引发才能、培养兴趣”为目标,不是看到别人家孩子学什么,也赶快替自己的孩子去报名。才艺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能力的探索、兴趣的培养,而不是“技艺的训练”,要以“埋下种子”为目标,不要急着验收成果,期待孩子学什么都变成明星,一辈子都不能间断。
才艺的学习,应该依照孩子的兴趣来选择,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比兴趣更能引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强烈的孩子,会像个干海绵一样拼命吸收知识,强烈的动机也能帮助孩子克服才艺学习时必然会碰上的“瓶颈期”。
爸妈要给孩子多方尝试的机会,更要替自己设下“停损点”,不要在一开始一头热地花太多钱,比如说孩子才刚刚学琴,就赶快去买最好的钢琴,结果孩子可能学一阵子后,就没有兴趣,爸妈惦记着买琴的钱,就希望孩子能坚持下去,才不会浪费,反而造成亲子间的冲突。一开始,不妨用租的、或者跟亲朋好友借一下,甚至可以买二手的乐器,让大人、小孩都有更从容的时间,心平气和地“实验”这项才艺学习,是否能和孩子建立长久的关系。
既然才艺学习是要“引发才能,让孩子探索自己的能力”,入门者的老师就十分重要,因为每个老师都是引领孩子进入一个新世界的带领者,影响孩子对这件事的观点与第一印象,所以跟什么样的老师学,对孩子也很重要,爸妈务必要慎选老师。
比方说,当孩子去学画画时,孩子学到的是对美的欣赏、对世界的感受、如何通过艺术来展现自我,而不只是画画技巧很厉害。如果一个画画班,全班的作品看起来都大同小异,我们就要再考虑,这样无法引导孩子、展现自我创意和特色的老师,是否适合成为孩子在这个领域的引导者?
从生活中探索能力
其实,爸妈也不用太过焦虑,想着:“如果不让孩子学才艺,会不会因此埋没了他的天分?或是剥夺孩子的学习机会?”洪兰教授曾在文章中提到:“孩子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们给他莫扎特的环境,他会成为莫扎特。他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但是没有莫扎特的环境,‘生活自己会找出路’,他的过程会坎坷,但是他还是会成为莫扎特。我们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扎特,而我们一定要他变成莫扎特,这时亲子双方都很痛苦……”
美国的教育专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很多的学习,其实就在生活当中,用不着特意把孩子送去才艺班,也可以学到。比方说,美感的培养,不用把孩子送去美术班,只要从小和孩子一起欣赏自然的美景、改变家中的布置、阅读绘本;请孩子当厨房小帮手,帮忙准备食材、观察食物从生到熟的颜色、质量变化,就是科学研究的启发。
古人说:“易子而教。”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运用在才艺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专长,亲朋好友的家庭团结起来,每个大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聚会时不单可以吃吃喝喝,还可以安排才艺课程,让爱玩单车的爸爸,带着孩子在河堤追风,让爱做点心的妈妈,和孩子们一起烘烤蛋糕……这样的学习,家庭和家庭间互动,孩子和孩子的共同成长,一定会比“一手交钱、一手教课”的才艺班更自然、温暖,孩子的收获也会更加丰厚。
爸妈的疑惑
因为希望孩子能够培养多元能力,所以我送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才艺班,但没想到,某一天,孩子告诉我,他一点也不喜欢上这些才艺班……让我怀疑,究竟是应该依着孩子,把课程停了?还是要孩子撑下去,把这些课上完?
这一代的爸妈每天拼命攒钱、挤时间接送孩子学才艺,想要提升孩子的竞争力,哪知道孩子可能完全不领情。根据儿福联盟的快乐指数调查,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快乐,孩子的心愿常常是“希望少上一点才艺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落差呢?或许是因为上什么才艺班是爸妈的决定,而不是孩子选择的。
爸妈在一头热送孩子去才艺班前,应该先做“孩意调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是否有哪一方面的偏好与兴趣?问问孩子有没有想学的才艺?接下来,在孩子做决定前,确认孩子是否了解学才艺的辛苦(比如每天都要练习);最后,当孩子选择一项才艺后,信任孩子的选择,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陪伴孩子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孩子的才艺学习,才真的可能达到“引发才能、培养兴趣”的目标。
爸妈要避免的误区用语
以下这些句子,你常对孩子说吗?从现在起,把它们收起来吧!
努力一点,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爸妈这么辛苦,还不是要替你付学校的学费?
好好念书,将来考到好学校,才会找到好工作。
别再问为什么了,你怎么有那么多问题啊?
照着参考书抄答案就好,不要自作聪明自己想答案。
作业写了没有?赶快去写啊!总是要人催!
今天考多少分?考100分就给你奖品!
什么家事都不用你做,只要求你专心读书,你怎么做不到?
为什么总是粗心大意,这题为什么没有做对?
再不好好用功读书,将来就只能去做清洁工。
我辛辛苦苦赚钱送你去补习,成绩怎么都没有进步?
趁着小时候,多学一点才艺,等上了初中就没时间了。
花这么多钱送你学才艺,你还不好好学。
我知道参加比赛很辛苦,但这都是为你好!
现在辛苦一点,等考上好大学,你爱做什么都可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