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优秀教案选评
为了便于更好地把握优秀教案的设计,我们选了一份优秀教案简评,供大家参考。另选一篇优秀教案,供读者自评。
范进中举
课堂教学设计Ⅰ[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般只列出各点,把分析放在教学过程中)
1.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
(分析: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粗鲁、没修养,一副市侩丑态。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哩! ”——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嘲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掬,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
2.《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相比较,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分析:先从人物形象上看,写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通过对几个场面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完成;写范进则侧重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通过他的“疯”和周围人的变化完成。再从行文上看,《孔乙己》写了“笑”,笑得悲凉,批判中见同情;《范进中举》,虽字面少见“笑”字,但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批判。最后从主人公的结局上看,一个悲惨,一个富贵,没爬上去和爬上去终究不是一回事,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
3.本文如何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的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让“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现,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老爷,今日果然不错。”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约约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③通过人物的语言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 ,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
2.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读书人通过童子试(县试,府试,院试)的称为进学,通不过的一律叫童生。进学也就是俗称的中了秀才,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相:读xiànɡ,不读xiānɡ。中:读zhònɡ,不读zhōnɡ。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做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课文讲读
1.疯癫的举人与落魄的童生
激发:学了两篇课文,将范进与孔乙己比较,我们都会看出,这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同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但也是浅表层次的理解。那么,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
思考:(1)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后,还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着作“窃书不能算偷”的辨白?另外,为何范进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中“东张西望”寻人买鸡;孔乙己尽管饿得“脸色清白”,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领会要点: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自贱奴才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诩“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
(2)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拜访,以攀附拉拢。为什么范进明知他无稽的攀附之词,还连称“却幸得老先生门下?”再看孔乙己,人们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明明是戏弄的不实之词,他为何还“认真地显出不屑置辨的神气”?(领会要点: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重染着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
(3)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为何还是把自己少得可怜的茴香豆分给邻舍孩子吃? 范进在胡屠户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以此再也不会要他接济,为什么还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领会要点:范进可谓城府忒深,狡诈虚伪;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善良的因子。)
2.市侩的狂迷与主顾的凉薄
激发:我们用比较的方法鉴赏了范进、孔乙己性格内涵的差异之处后,不妨再深入一层地想想:两位作家借他们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其反映的深广度有何不同?
思考:(1)两篇作品除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外,还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扩散其思想意蕴。先看范进家的众邻居,他们为什么在范进中举的消息传开后,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并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疯?孔乙己与他周围的酒客不过是使“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领会要点:看范进的众邻居的态度,可知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富贵的心理,像瘟疫一样弥漫着;而咸亨酒店酒客们的冷漠和麻木,正是鲁迅所针砭的病态社会的毒瘤。)
(2)两篇作品中,除范进、孔乙己外,胡屠户与酒店掌柜也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的艺术形象。想想:胡屠户打耳光的滑稽表演与掌柜在粉板上写了“十九个钱”。作者赋予这两个人物怎样不同的社会意义?(领会要点:吴敬梓用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自我嘲弄来嘲讽趋炎附势的丑恶社会;鲁迅先生以掌柜对十九个钱的念叨,解剖被病态社会异化了的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凉薄。)
(3)如前所述,学过课文后,我们便知范进与孔乙己两个人物的不同结局。想一想:为什么对于不同的时代两位作家分别给他们笔下的人物以不同归宿。(领会要点:吴敬梓写范进与其他“儒林”中人,正如鲁迅所言:“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以范进和其他人的狂迷,来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鲁迅“严酷”到最后还让孔乙己拖着断腿走向坟墓,“不准”他变为丁举人的“吃人者”,为的是无情地揭露整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
3.夸张的变形与白描的勾勒
激发:鲁迅先生在评价《儒林外史》的文风时,称道“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略作解释)。鲁迅创作包括《孔乙己》在内的一些小说,也有如此特征。不过,细细品味,还是有很多相异之处。下面举出几例,以供比较鉴赏。
思考:(1)《范进中举》里,时不时夹一两句对人物肖像神态的描绘,而鲁迅对孔乙己更作了精细的刻画。比较吴敬梓写胡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写范进“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两处与《孔乙己》中有关孔乙己的身材、脸色、伤痕、长衫的文字,可看出两者的什么差别?(领会要点:前者如漫画家,几笔粗线条的变形写意,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后者一如雕刻家,多层次精细的镂刻,凸现出人物可憎可哀的神韵。)
(2)言为心声,两篇作品都注意人物语言的状摹,体现其心态神情。对比阅读胡屠户治疯前后与众乡邻的对话、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算账时与一个喝酒人的对话,谈谈自己的鉴赏体会。(领会要点:《范进中举》里“十几层地狱”的笑谈、“洗下半盆猪油”的戏谑,无不体现出艺术放大式的夸张;而咸亨酒店掌柜与喝酒人不紧不慢的问话,运笔淡淡,显示作家文笔自然圆熟的技巧。)
(3)写人物动作,往往炼好几个精当的动词,人物便会从字缝中“活”起来。将孔乙己前后付酒钱时的“排”、“摸”与胡屠户接范进银子时的“攥”、“舒”、“缩”、“揣”相比较,我们眼前会浮现出怎样不同的形象?(领会要点:胡屠户接银两时的一系列动作,如电影摄影师的“快摇”,痛快淋漓地加强了讽刺效果;孔乙己两次付钱的动作,如银幕上两个令人回味的慢镜头,引起“观众”对孔乙己悲剧一生的深沉思索。)
导读结语:以上我们比较鉴赏了这两篇不朽之作,更深一层地领略到两位文学大师在创作题材、主题基本相同的作品时,所表现出的各有千秋的艺术美。简言之:范进和孔乙己,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而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除有清高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范进则显得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标签;而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悲”。
两位作家,都怀着一腔忧愤,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但吴敬梓的笔触,只限于鞭挞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而作为冲决封建罗网的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较之吴敬梓更胜一筹。
“谐”、“讽”的文笔,是吴敬梓与鲁迅所共有的。所不尽相同的是:吴敬梓惯用夸张变形的笔法,酣畅痛快、一泻无余,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假、恶、丑;而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功夫,信笔写来、沉郁含蓄,对病态社会的脓毒,作毫不留情的解剖。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二)导入语:以一副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不同境遇的对联引入本课的阅读欣赏。联曰:“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也不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三)阅读课文,编写能概括作品情节的小标题
(四)阅读欣赏
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 范进中举之前生活境遇怎样?
② 人们(主要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怎样?
2.研读第二部分,思考:
① 小说是怎样描写范进中举后发疯的?
② 范进中了举,为什么反而疯了?
③ 范进中举之后生活境遇怎样?人物(主要是胡屠户、张乡绅)对他的态度起了怎样的变化。第②小题为难点,教师应重点点拨。
(五)讨论小结
通过小结,认识理解范进的性格特征。(见“难点、重点分析”)
(六)复述《胡屠户与范进》
(七)阅读欣赏
1.导入语:《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最具讽刺性的精彩篇章之一,生动地体现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色。
2.辅导学生以“揣摩·运用”题四为学习目标,研读赏析。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集中从下述几个方面欣赏:
① 范进中举发疯丑态的夸张描写;
② 胡屠户前倨后恭市侩相的描写;
③ 张乡绅吹捧逢迎的媚态描写。第②小题应作重点赏析。可抓住个性鲜明的语言、动作,生动传神的细节研赏,认识胡屠户的市侩嘴脸。并说明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亦可作赏析重点。
3.辅导学生以“理解·分析”题一、二、三为学习目标,研读体会。在充分讨论后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归纳小结。
(八)练习作业
写出“理解·分析”题三第3小题的答题要点。
《范进中举》教案评析
《范进中举》课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性主要从教学内容安排上表现出来:从语言方面讲,使学生明白今天口语与白话小说语言上的差异;从表现手法方面讲,重点放在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上,把范进和孔乙己相比较,既提出共性,又分析个性,使得瞻前顾后,前后联系,印象极其深刻;从思想内容方面讲主要使学生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三者之间,教案设计在“难点重点分析”中又特别突出分析了表现手法方面的内容,以此来解决其余两者的问题,这样很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安排的突出性这一特点。
教学过程安排,主要通过预习导读,课文讲读,使学生读懂理解教材,在师生共同分析比较中,得到训练,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安排,根据课文作者的思路进行安排,从初读到精读,从整体到部分,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各个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所设定的任务。
教学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导读法,在导读中交替运用读议法、讲议法、比较法、讲练法、谈话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合理简捷的途径达到了教学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