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课堂提问的基本形式
课堂提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和重点去设计,就会具有不同的提问形式,下面就课堂提问的基本形式作介绍。
1.理解式
理解式的课堂提问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它是根据课文特点的一般顺序设计一连串的提问,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初中《春》一课哪几段写迎春? 哪几段写绘春? 哪几段写颂春?春花写得很细,那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
理解式提问,一般从课题到词、句、句群、段、篇,由简到繁,由感知课文到明确中心的顺序来设计课堂提问;从认识过程来说,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从思维角度,是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基本思维方式进行提问来帮助理解的。如高中一册《我的空中楼阁》一课的一套课堂提问:①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②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说说这课主要讲什么?③我是谁?“空中楼阁”是什么意思?④如此描写想要表达我的什么思想感情(托物言志)? 这一组提问是根据认识事物的过程,思维的基本方式从课题入手到猜想思路,从初读课文到感知整体,从阅读到理解课文,明确中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环环紧扣、步步深入来设计课堂提问的,这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
2.记忆式
这是帮助学生加强记忆而设计的课堂提问,这种提问是把问话组织成像试题中的填空那样,然后依次发问。记忆提问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答案具体,二是答案只有一个。如杜甫绝句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学生只需背出即可)此法多是根据课文中需要记忆的地方提出来的。如作者、朝代、选自何处、引文内容等。如《〈呐喊〉自序》:《呐喊》共收集鲁迅在________年间的14篇小说。《一件小事》、《_____》、《________》是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学过的。序言,简称_____,是写在_________的文章。序言有_______和______两种,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称为_________,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为_________。(答案:1918年至1922年;故乡;社戏;序;著作正文前;自序;他序;自序;他序)。记忆式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归纳下定义、解释阐发式的提问,如词语或某概念的解释提问。记忆型提问可促使学生阅读时注意力集中,迅速找出重点,加强记忆,训练边看边记、边概括的能力。
3.选择式
指用选择词句来提问的方式,藏答于问。提问的答案以多项选择的形式隐藏于问话之中,以调动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筛选,展开争论,最后统一。这种形式提问是对某些最易混淆或易错、或矛盾、或不易引起学生注意之处而设计的提问。运用选择式提问缩小了问的范围,使答话不致偏离中心,且能使要辨析的难点更加明显集中。如《祝福》一课教师说:“本小说线索,有的讲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有的讲是以‘祝福’为线索;有的讲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你认为哪一种最恰当?”(教师认为悲惨遭遇为线索恰当。但如果意见不统一,也可以保留学生意见。)
4.比较式
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以帮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好和坏的结论,或在比较中能前后联系课文,达到复习巩固,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提问:“本文主体部分可分几个层次,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这几层意思为何照现在顺序来安排,为何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又如《〈呐喊〉自序》一课中“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这句话对于中学生理解是困难的,而又应弄懂,可设计为:①这是什么句式?(陈述句)“格致”是什么意思,在句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②“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清末对物理、化学等学科统称为“格致”,对吗?请对照注释理解回答。通过比较对照回答了老师的提问,理解了词义,懂得了当时鲁迅的心情,领悟了鲁迅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比较方法很多,以课文教学而言,就有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不同段落,不同篇章的比较等;就比较的目的而言,既有不同点的比较又有相同点的比较。因而,提问的方式有多种多样。
5.迁移式
迁移式提问,是使学生产生学习迁移的提问,用已知推未知,把现在所学内容和以前所写的以及与此有关的内容连在一起提问,以帮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初冬》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下雾时的景象:塔、小山“望不见”;山野、树林“看不清”;太阳放出“淡淡的光”。后面就要写雾散的景象,可以设计:下雾是这样的景象,那么雾散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学生掌握了前者,用已知,用第一个问题的思维方法推出新知,解出第二个问题。这种提问可以以本篇为基点引发开来,前篇、前几篇、前几册的;上次、上几次的作业,报刊上、生活中的;学过的、从未学过的都可以。此法可起到由新温故,由此及彼,融会贯通的作用,能把各方面的知识连贯起来,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联系,培养学生立体思考问题的能力。
6.扩散式
扩散式提问是从课文引发开来,也可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延伸式的提问,以培养学生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如教白居易的《卖炭翁》,教师提问:卖炭翁的身上衣正单,为何愿天寒? 他当时的处境心情怎么样? 这一问题是课文里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它包含在字里行间内而又在文字以外的。又如分析《项链》课文后,提问:有学者认为项链毀了一个家,毀了一个人的青春和美丽;有学者认为项链是一曲诚挚相爱、美丽动人的爱的颂歌,你怎样理解?说出理由。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都能找出自己的答案。这种提问不拘于课文,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7.升华式
升华式提问,是以点燃探究激情,加深理解,促进深化,使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升华的课堂提问。如《鸿门宴》一课中提问:“假如你是项羽,你准备怎样对待刘邦?”(回答:听范曾言,刺死刘邦;把刘邦当人质,要挟以消灭刘邦军队;好好款待,麻痹刘邦)教师接着问:“可项羽为什么不这样想,不这样做?”这就加深了学生对项羽典型性格特征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到了升华。
8.变易式
变难为易的过渡性提问。《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因问题太难,学生难以回答,可变换角度,或化整为零,设计铺垫过渡一类问题,以帮助解决难题。这类提问,只要解决了过渡性的问题,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祥林嫂》一课,教师首先提问:“鲁迅先生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这是一个复杂难答的问题,学生难以一下回答清楚,可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提问:鲁迅先生怎样写祥林嫂的衣着,怎样描写她的眼睛?祥林嫂的脸色表情如何?这样设计提问起到了变难为易,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学生在清楚回答上述问题之后,再回答这一难题也就容易了。变易式的提问,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9.矛盾式
矛盾式提问,是教师有意制造矛盾或谬论一类问题向学生发问,以引导激发学生对这种矛盾和分歧的问题去探究思考,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如《孔乙己》最后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肯定的,“大约”是不肯定的,孔乙己究竟死没死?这一结尾我们发现了什么?(“大约”表或然判断,“的确”表实然判断,一般说来是在一个句子里不能同用的,但在这里,却别有一种味道,言尽而意未止,全句核心是确指死了,但来个“大约”表揣测:多可悲的孔乙己,死也无人关心)。这就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对当时社会的理解。这就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正确地把握人物特征,更能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
10.逆反式
所谓逆反式,是让学生向老师发问,由老师解答问题的一种提问方式。逆反式提问能较好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学会存疑问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逆反式提问时,老师要在设计提问时对学生提问作充分估计,并能尽量设计出处理和解答的措施与方案,在课堂上更要集中精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迅速及时地分析归类整理,根据问题的难易作出处理和解答,老师要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展开讨论,使全体同学参与解答,否则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1.评价式
评价式提问,是要求根据标准进行评价式的提问。这种提问,引导学生评价欣赏,有利培养学生的鉴赏评判能力,更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或谈自己感想体会;或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行为、主人公的观点和看法;或评价其他同学课堂回答中的正误并分析其原因。评价式提问运用广泛,如“学了××后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体会?”“受到什么启发?”“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课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的是谁?”评价型的提问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发言、阅读、写作等进行评价。如“他读得怎么样? 请具体说说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为什么? ”这类提问既能培养学生欣赏评价能力,也能加深理解,进一步复习巩固,掌握所学内容。
以上只对常用11种提问的基本形式作简介,还有众多的提问形式靠同学们去创造。教师可根据年级分段、课文特点、思维角度的不同等,灵活使用各种提问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