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怎样处理

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怎样处理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学生回答提问后,老师就应及时地将反馈信息的答案进行评价处理。以处理一人的答问而调动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收获。一般可从如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第五种,超前或有距离。这种问题是属正确一类的,虽没有错,但与完整的回答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进一步补充完善;或是答问“超前”,即需要两三步走的,却一步到位,大大超过了老师的预定计划,这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

一、学生答问后的处理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答问,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进行思维活动,组织内部语言,形成答案,再返传给老师的一种信息交流。当学生回答提问后,老师就应及时地将反馈信息的答案进行评价处理。但师范实习生试教上课,常常对这种课堂答问缺乏应有的反应和评判,或者处理不当。比如,学生回答后,要么对答案一味称好,要么不表态不评价,要么全盘否定,或表露出不快,或批评讽刺。这就会造成学生不善思考,或不愿思考,无所用心,或应付了事,贻误思维。那么该如何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呢?

(一)处理答问的基本原则

1.鼓励表扬,严格要求

处理学生的答问,既要做到热情鼓励,又要做到严格要求。如果只希望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一样,那是很难办到的,学生的答问兴趣也难提高。我们应该是,即使只对了一点,也要充分肯定;就是完全错误,也应从其他方面发现积极因素,给某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这是因为学生分外珍惜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因而对学生的答问积极性,一定要热情鼓励,认真保护,在鼓励表扬的前提下要从严要求。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用词句法都不能随意迁就任其错误。既有表扬,又有引导,在鼓励表扬的话语中指引了思维方向。既全面严格要求,又及时表扬鼓励。

2.师生共同评议

答问处理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一起评议,让学生积极平等参与,民主评价。以处理一人的答问而调动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收获。老师除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鼓励评价外,还应启发学生参与评价,而且可以与老师持不同的见解,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不能把自己的话当做碰不得的“标准答案”,那就不能活跃思维。

3.不可求全责备

学生答问一般总是从模糊到比较清晰,从局部到整体,从不够准确到准确,从比较肤浅到有一定的深度。这是认识、思维的一般过程,因而学生答问不可能一次就完整,完全符合标准,老师不能求全责备。这就要求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帮助理解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会是更深层次的答问,这比只一下就撞对标准而忽视思维过程的回答要强得多。这是教给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习的规律。

4.应尽力自得,不可轻授与

有一两个同学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完整,老师怕影响效果,耽误时间,就和盘端出,这就没有答问的意义了。有价值的提问,就应启发引导,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不只从教师那里获得现成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思维活动,自己去分析解决。这样做的特点是教师重在指引,学生重在思索。富兰克林说:“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处理答问,也应当着眼于训练思维智慧的能力,答问的过程成为启迪学生的思维过程。如没答对,或不完整,或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就应对提问的内容目标加以说明,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帮助他们深入思考。如答问模糊,抓不住要领,不能突出重点,我们就应分析其原因,是没听清楚问题,还是对课文的理解不深,还是属于表达问题,教师要弄清问题所在,然后针对性说明,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获得。有时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对答问思维过程的说明,常常要引导学生,逐步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以此来培养学生不仅自己获得知识,还要能说明是怎样获得知识的,这是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

5.科学严谨,择善而从

在处理答问时,不少人只希望学生一下就按照自己标准答出,否则就不快,把自己教案上准备的当成唯一的标准,不能仔细听取学生发言,也不做认真分析整理,只要与自己准备的答案不一致,就宣布无效,指责不对。其实,一些时候学生的回答是有见地,是有创造性的,我们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处理好学生的答问。要当好先生,就得老老实实当好学生。在处理答问时,一旦发现学生的答问比自己的标准好,就要有勇气说出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不要耍老师的架子,丢不下老师的面子而不敢承认。从知识、思维、语言、表达方式角度都可以说出“自愧弗如”之处,以教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择善而从。这是教师自身治学严谨的表现,是教师应有的科学态度,它不仅仅是处理答问的方法问题,也是教学生治学、做人的问题。教师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风范将对学生做人、治学都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将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二)怎样处理答问

对学生答问后怎样处理,我们主要从对答问的分析和处理答问的方法两个方面去研究。

1.答问的分析

怎样处理好学生的答问,我们首先就应对学生答问进行分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之后,才可能谈得上对答问的处理。那么,教师在瞬间,怎样对学生的答问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从而选择恰当的方法,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回答呢? 一般可从如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① 分析答问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学生答问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大致说来有五种基本情况:

第一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要么问题不明确,要么学生没听准,应分析两者,从中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种,完全错误。应立即予以纠正,要么引导答问学生自己纠正,要么让其他学生或老师纠正。

第三种,基本正确。一般情况可指出欠缺的地方,基本照原样接受。

第四种,完全正确。照原样接受。

第五种,超前或有距离。这种问题是属正确一类的,虽没有错,但与完整的回答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进一步补充完善;或是答问“超前”,即需要两三步走的,却一步到位,大大超过了老师的预定计划,这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

② 分析答问的思路,无论对或错,都应分析思路。如错,要弄清在什么地方错,思维在那里走了岔道,原因是什么,是忽视某些内容,还是理解不当,还是推理不合逻辑;假如对,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过程是否清晰正确。

③ 分析答问的人数关系,教学面向全体,假如好,是否多数一致,是否是多数对答问的理解明白,如需采取措施,是多数需要还是部分、少数需要。是对是错,它们各占比例大致是多少,这样就能对学生理解或掌握等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也就能较好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了。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对答问也就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为处理好答问打下了基础,也就可以把教师的“应变”变为可以认识、学习和掌握的技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2.答问的处理方法

学生回答提问,总的说来,应让自己获得。方法很多,下面就对答问处理的一般方法作简介:

① 读书解疑法

有的提问,通过阅读原文就可解决,如学生不能答好就可指导学生读书,在读中自己去寻找答案。

② 追问探究法

有的答问正确无误,但未必理解,就需进一步追问而达到真正理解,通过词语去理解课文内容,又通过内容来帮助领会词语的意思,较好地理解整篇课文。

③ 思维导向法

中学生易受以往或他人思维定势影响,答问常常思维偏向而失误。这就需引导思维方向,指明思维目标。

④ 类比诱答法

有的问题,学生绕来绕去,总是答不准。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不直说,举出类似的例子诱发学生回答。比如《海上日出》中“这深红的圆东西……”这里为什么不写太阳而称为圆东西,有的说为了避免重复,有的说太阳是圆的等,但不能答准,老师顺势问:我叫某同学,不叫名字,而叫“小家伙”怎样?学生触类旁通,豁然开朗,大叫:“喜欢,对太阳的喜爱。”

⑤ 回应释疑法

有些课开始老师故意让学生被问住,卡壳的提问,这是用来激发学生求答的欲望,以引起阅读兴趣,形成强烈的探究心理。这类的提问往往不需要学生准确回答,常常在读课文后才能作答。

⑥ 迁移答疑法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不理想不完整的问题。如《踢“鬼”的故事》一文,学习中问:“鬼” 字上面为什么加引号?生答:是引用。师又问:引号除了引用外还有其他的用法吗?请你回忆“六个‘墨水瓶’”里‘墨水瓶’为什么加引号?学生经过回忆:那不是真的墨水瓶,而是盛着牛奶的面包。继之学生一下子推想到:鬼不是鬼,那又是什么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课文,明白“原来是个盗墓的人”。这样由此及彼从知识迁移中掌握了引号的用法。这不仅学会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而且由于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功,产生了浓厚兴趣。

⑦ 查源溯流法

有时答问说得很流畅,语言组织也很严密,特别是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类,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来自读写例话或参考资料,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完全理解。常问:“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怎样知道的?”“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进一步要求回答。这样追源溯流的方法能增强思维的力度,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

⑧ 比较求异法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引导启发学生求异。如几个学生对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可追问哪个答案最正确,为什么,除了这几种外,还有别的回答吗?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几种不同的答案进行比较鉴别,从中找出最理想的答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或者通过比较求异,以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

⑨ 归谬矫正法

抓住学生答问错误推演开去,促使学生自省自悟从而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向,让他们自行推理,发现答案的荒谬,走出原思维的轨道,寻求正确答案。

3.答问“卡壳”后的处理

教学中,常出现教师提问后,学生卡壳不能答的场面。不少师范生怕影响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者怕课堂出现“冷场”的难堪局面,常是自答收场,这就失掉了提问本身的价值。如何启发学生回答“卡壳”的问题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师范实习生,更应认真地学习和研究。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诱答方式:

① 联系提示

中学生思维缺乏前后联系,往往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忘记已学过的知识,不能从旧知识中去推出新知识。答问遇到这种情况的“卡壳”,教师可适当提示旧知识,引发思维,让他们联想起来,从中推出新知。如《数星星的孩子》提问:张衡爷爷为了证实北斗星总是围绕北极星转,一夜没睡觉,几次起来看,那么他一直观察不睡觉不更表现张衡爷爷的刻苦精神吗? 学生不能回答,老师便提示:常识课告诉我们,北斗星转动得快还是慢?学生一下恍然大悟:转得慢,长时间观察没必要,所以一夜起来几次,不但表现张衡刻苦,还表明他很聪明。通过提示,学生联想起旧知识,一下就解决了不能回答的难题。

② 突破难点

有的“卡壳”问题,只是把难点解决了,整个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如问:“自不量力”、“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学生不能回答或者回答不清楚,教师不从整体解释词语,而是说“量”是“估计”、“遣”是指“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解释整个词语。学生也就很快准确完整地解释词语了。教师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排除障碍,学生就能凭借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去解决“卡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就不利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③ 指引思路

有的问题“卡壳”后,教师指引思路后,就能较好帮助学生解疑。

④ 相机释疑

提问“卡壳”后,有时会为释疑而出现一些偶然的机会,只要捕捉好时机,相机诱导,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提问回答“卡壳”之后,启发引导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是难以穷举的,但无论哪一种,都必须应该做到启答而不是代答,是引导而不是代替,这是处理“卡壳”后答问的根本原则要求,也是答问所具有艺术性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