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
周小斌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针对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审美能力,贯穿本课的主导思想就是让学生懂得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并衍生出独具东方特色的书法和篆刻艺术。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象形字随着国家的灭亡而走向消亡,只有汉字历经千年而不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而方块字却能让我们心领神会彼此沟通,充分说明了汉字不仅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也是维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根。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汉字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还具有观赏性。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借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水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汉字的发展历程,历代名家的碑帖代表作。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性,尤其是汉字构成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书法篆刻艺术。
(二)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汉字起源和发展演变大体进程的事实;在欣赏异彩纷呈的书法篆刻艺术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通过欣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异彩纷呈,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他
(一)教学重点
汉字起源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汉字成为艺术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难点
欣赏汉字的艺术魅力,通过对中国历代名家书法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讲授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审美能力,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本课的内容。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讲述及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几个学生上台,将自己的名字和属相写在黑板上,让他们说说汉字的用途,顺便展现一下他们的字体。由此导入今天要讲的新课:《汉字与书法》。
(二)讲授新课
1.汉字的发明演变
(1)关于汉字的起源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类创造了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几种说法,让学生思考课后“解析与探究”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仓颉造字的说法不可信。汉字起源于大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汉字的发展演变
先看大屏幕,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提问: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为什么是汉字的雏形呢?
这些刻画符号虽不能识读,但与后来成熟的汉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教师总结:这些符号在起笔、笔画、形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文字的雏形。
(3)甲骨文和金文
(复习一下以前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发现甲骨文的人是谁?甲骨文是用来干什么用的?研究甲骨文的作用?
教师总结: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了。了解甲骨文不仅要知道商朝的政治、经济的历史,而且要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甲骨文中的十二属相图片展现出来,让同学们仔细对照,把自己的属相用甲骨文写出来,借此记下一两个甲骨文的写法。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
(学生讨论)关于金文,先让学生看大屏幕,看看甲骨文和金文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一种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笔法较为生硬,象形的成分很多,而金文笔法较为圆润,饱满。通过展现金文的图片,就可以领略金文字体的特点。金文的标准字是籀文,籀文就是大篆。(这里需要给学生讲解一下籀文的知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籀文的变化随着政治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这里列举一些例子,说明中国文字的发展在春秋战国之时出现混乱的局面,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国家书写的字形不一样。以此过渡到秦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来使用有什么积极意义?学生先回答,最后由教师总结。
中国汉字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还具有观赏性,由此导入下一个问题:汉字的书法艺术。
2.书法艺术的发展
(1)书法艺术
让学生先看书,提问: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艺术,它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学生经过看书可以得出结论。(从汉字自身的特点,单个体、数量大、笔画多;文人墨客的思想追求,艺术情趣的自我表达;书写工具的改进等。)
(2)欣赏历代名家书法作品
(通过观赏王羲之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思考)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我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何历代大家都推崇王羲之的作品为“天下第一行书”?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如何来理解?(学生自由讨论)
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自由地发挥见解,对错无关紧要,关键是要参与其中。
了解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那么唐人的书法又将如何呢?借此转入下一个问题,唐代的书法艺术。
提出问题:盛唐时期书法的发展为何成就很多,达到了新的高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让学生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联系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得出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有联系的结论。让学生看书,了解唐代书法的概况。唐代书法作品的风格有两派,中规中矩的楷书及风格飘逸的草书,代表人物的称谓:颜筋柳骨,颠张醉素因何而来?他们书法的特点有哪些?代表作?(由学生讨论,回答)
根据前面的书法知识,再来欣赏唐代书法家的作品,应该是容易一些了,在这里就不需要着墨太多,顺势一带就可以了。
(学习了前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宋明两朝的书法艺术的发展情况由学生看书,讨论,加以总结,最后再由老师归纳)
宋代和明代的书法相似性很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平民化、世俗化的倾向日益加重,北宋的苏黄米蔡,明朝四大才子,他们的风格各具情态,异彩纷呈,有的书法作品,风流潇洒,犹如斜风细雨;有的则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在大屏幕上展现各家作品并进行讲述和赏析,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书法的美感。
(3)篆刻艺术
书法的艺术形式除了表现在宣纸上的真草隶篆之外,还表现在金石所做的印章之上。中国古代的印章,也体现着书法艺术的身影。
(通过大屏幕,观看秦汉的封泥,历朝历代的古玺、明代的印章,让学生领会篆刻艺术的魅力。让学生自己总结篆刻艺术的发展。)
教师归纳:在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中,篆刻艺术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篆刻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在明朝时期,代表人物是文彭。讲解这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国汉字艺术的多样性。在此过程中将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印章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篆刻书法艺术的魅力。
(三)课堂总结
本节是将历史知识和艺术欣赏相结合的一堂课,既讲到了中国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又欣赏了历代名家的书法艺术。既有了知识的传授,又有了审美情趣的熏陶,在为中国古代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自己也要反省一下,要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最起码将自己的作业书写整齐。将汉字书写得工整、漂亮,这既可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四)布置作业(略)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将历史知识和书法艺术相结合、艺术欣赏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一堂课,它的教学目标是比较高的。在新课程理念之下,要求学生掌握汉字起源和发展演变大体进程的事实;在欣赏异彩纷呈的书法篆刻艺术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通过欣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本学科之外其他学科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秉承这一教学理念,我在备课之时就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既要找书法作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还要找相应的后人的评价。总之这节课要上好,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一缸水。
光准备好知识还不行,如何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这也是个关键。这节课故事的生动性很少,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是没有,很显然这是一节比较枯燥乏味的课。要想让这样的课生动起来,那就要动脑筋,想办法,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积极参加了,他们就会有激情,就会有兴趣,自然也就喜欢上课了。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就先安排几个学生上台来写自己的名字,属相,让他们先展示以自己的字体,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每一件作品展现出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对作品的欣赏角度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就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说得精彩之处得到大家的掌声,说得不到之处,也无关紧要,教师加以修改补充就是,只要他们能参加进来就行了,重在参与,不一定有什么结果,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理解,或许现在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会,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会理解,就会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影响不一定要立竿见影,它可以是长远的,只要有用就行了。
纯粹的知识传授和艺术欣赏是枯燥乏味的,但是这中间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也是别有一番情趣,会让学生感兴趣。比如,讲到甲骨文,穿插讲一讲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的传奇经历;讲到王羲之的《兰亭序》讲一讲“天下第一行书”的最终结果;讲到苏黄米蔡的书法艺术,也顺便讲讲苏轼的政治思想文学成就。这些都是信手拈来的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书法作品的理解。
对古代书法作品的欣赏,对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书法艺术这是中国所独有的艺术形式,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先辈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形式,这无疑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作为中华儿女能不为之骄傲和自豪吗?在欣赏古人的作品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结,让他们知道中国人的伟大,我们的民族不仅创造了本民族的文明历史,而且为世界文化也作出了贡献。现在许多国家的文化人士都非常喜爱中国的书法艺术,诸如韩国、日本,书法成为我们同这些国家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今天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通过学习欣赏汉字的书法艺术,让学生注意自己书写的规范性,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新理念,新思想带来许多新的变化,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遗憾之处还是很多的。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说知识明显不足,不仅仅是要求有专业知识就行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成了必不可少了的要求了。就拿书法中草书和篆书来说,自己就是个盲区,针对这样的作品不能阐述自己的见解,不能欣赏其中的美感,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去理解、去欣赏,只能照本宣科,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教师自己不能理解,就不能很好地感动学生,这是教学中的缺陷。仅仅就书法知识而言,也就算了,但是在新教材的要求之下,教师必须掌握的只是还有绘画、文学,戏曲、哲学等等。历史教师必须成为面面俱到的杂家,这确实有点难为历史教师了。
其次,学生的参与到什么程度是比较好,这一点也是很难把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样,参与的程度也不样,有的学生干脆就不动弹,全班五六十位学生,真正与老师进行互动的就那么一些,多数学生只能充当看客。这种状况与现在的教育理念是不相符的。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教师安排的研究性学习的任务,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完成,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不尽如人意了,这种被动的学习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努力是改变不了的。
在应试教育下的课程改革是很难进行的,改变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我以为是很重要的。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不同、爱好不同,能力不同,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我想这才是在新的理念下对教师的新要求。针对教师而言各负其责,各有所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不仅是爱护教师,而且也是对学生负责。让有专业知识的教师来授课,学生可以学得更好。
新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教材、新方法是在这一背景下的有益尝试,虽然这其中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它的发展方向是对的。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因此今天我们的尝试,是为明天大踏步地前进做准备,困难需要慢慢克服,但必须向前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