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生活的能力
在中国父母看来,孩子不喜欢读书是个极坏的消息,以后就要面临被老师训、考不上大学、得不到一份体面工作的残酷现实。诚然,孩子爱读书是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以后一定会成为成功人士,活得快乐。这一章,我们就来谈谈孩子的学习问题。
我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大学同学,她是从美国常春藤名校出来的女博士,在美国硅谷上班,我们都非常羡慕。同学聚会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儿爸孩儿妈聊完往事,自然就把话题转到了孩子的教育上。问她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她讲了她的一些看法。一番话让我们都沉默了。在此与各位爸爸妈妈们分享她的心路历程,听完她的讲述,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领悟。
我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都非常好,在美国读博士时成绩也处于上游。但是工作以后,我是同学中最普通的一个。事业上没有什么突破,生活也没什么色彩。虽然收入不菲,但自我感觉生活远没有他们那么有趣。毕业十年聚会上,我发现,同学中有当上大牌律师的,有成为摄影师的,有担任公司CEO的。有个同学毕业后放弃大公司的职位,去了一家小公司,公司后来上市,他坐拥原始股一夜之间成为了百万富翁。
这些还不算什么,毕竟我们都是名校博士,聪慧又勤奋。但我觉得最潇洒的是一位男同学。他自从有了孩子就辞掉工作,做起了家庭主夫,因为他特别喜欢照顾孩子。他每天都在facebook上分享他的育儿心得,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而他的太太是个女强人,事业蒸蒸日上,最不喜欢做家务,非常支持他留在家里。夫妇二人一内一外,生活过得快乐轻松。看着他在网上分享的在各个国家旅行的照片,我非常羡慕。虽然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也不错,但每天疲于忙工作,都是父母替我们接送孩子,更别提带孩子满世界跑了。
而我生活圈里的华裔同学也和我一样,在大公司工作,规规矩矩地上班。在校时学业优异,努力踏实,可后续的事业发展却普遍不如美国同学。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我认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的培养存在很大误区。
在中国父母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供孩子上大学,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觉得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就大功告成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其他的重要方面,比如孩子的自我认同感、适应力、自信心、乐观精神、冒险精神、享受生活的能力等都被忽视了。从小到大,我的父母经常对我说“我们这辈人因为时代原因没上大学,你一定要争气,考个好大学。”记得有一次我逃课,一天没见踪影,被妈妈揪回来打了一顿。妈妈又担心又失望,哭了一晚上。
父母寄予的希望太大了,我也把取得好成绩看得极重,不想让父母失望,所以每次考试我都特别紧张,特别怕出错,这种情形后来就发展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追求完美而缺乏冒险精神,就怕辜负父母的期望。可现在想想,谁又真正理解一个小孩子的心情呢?
这种性格直接影响了我后来的事业发展。刚毕业的时候,我曾到一家小公司应聘,当时这家公司刚成立,急需人才,公司的一个创始人面试我,还邀请我一起吃午饭,特别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硅谷的小公司多如牛毛,谁也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命运如何。一番思量,求稳的心态还是让我最终选择了一家已很有名气的大公司。我的美国同学都劝我,如果以后这家公司不行了就再找工作好了,有什么可顾虑的。可我就是没敢冒这个险,怕人到中年后失业,让亲人惦记,而且感觉很丢人啊。现在,这家小公司已经成为行业翘楚,如果我当初留下来,公司上市以后我已变成百万富翁了。
我现在的收入也算很高的了,可感觉自己有了钱也不会花,去娱乐一下心里就会有罪恶感,觉得只有相夫教子、卖力工作才是正经事,其他的都是浪费时间。看到美国的家庭主妇每天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办舞会、开派对,我既羡慕又带点鄙视:当妈的人了怎么还这么能玩啊。看到邻居家的男孩中断学业去实现他“当个卡车司机”的理想,我都替他担心:难道一辈子就当个卡车司机了?当然,在美国帮我照顾孩子的妈妈更是看不惯。这就是小时候形成的“只有学习才是正经事”的观念的后遗症吧。
反思自己的成长之路,有了孩子之后我就发誓,再也不让孩子像我一样。我要让孩子尽情地玩,孩子将来有兴趣有能力上名校就上,没有兴趣就不上。重要的是孩子要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