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恢复重建:重提增强体质教学思想(1979—1984)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几乎处于瘫痪状态。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浩劫,开始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教育开始复苏。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又一次重大转折,它把我国带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阶段,是中国历史步入新时期的起点和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变革,是双重力量共同推进的结果。一方面,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和现代化探索,是引领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宏观力量;另一方面,我国中小学规模扩展与质量提升的双重需要,构成了这一时期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主要内部矛盾。教学改革,首先表现为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人们打破了思想禁锢,对传统教育中的陈旧观念、“应试化”教育模式和体制进行了尖锐批判。
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起点,其实质就是恢复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秩序。换言之,就是返回现代学校教育的正常轨道、正确轨道,纠正各种违背现代教育本性与规律的言行。这恰恰说明,改革开放不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而是现代教育进程的延续,是重回现代教育道路并探索前行。坚持和发展现代教育,是30年探索的基本主线。[1]以此为契机,基础教育学校体育也迎来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的大好时机,逐步走上正轨,指导思想、政策法规及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理论建设逐步走上了和世界同步发展的轨道,成为学校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一段时期积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发挥了它的生命力。任何事物的运作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它外部和内部种种相关因素的制约。体育教育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必然要受到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在本章中,首先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教育形势,在宏观的社会语境下,再来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体系的变化及其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