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路向

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路向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化、科学化、中国化是我国体育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问题研究是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体育教学论学科将在回应时代需求中形成发展的学科视域,形成自身特色。这些应成为体育教学论建设者们的终极追求。“人”是体育教学论的核心和存在基础。现代体育教学论的发展,要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要超越“拿来主义”。这是体育教学论发展的一条积极有效的研究路径。

二、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路向

体育教学的专业化发展需要理论依据。回顾改革开放30年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体育教学理论从恢复、探索、引进、借鉴到相对的独立。然而,体育教学理论沿用的仍是是教育学的一般原理,而没能反映体育教育的特色。因此,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去重新构建具有体育教学自身特色的体育教学理论。现代化、科学化、中国化是我国体育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

(一)关注当代:在继承和发展中回应时代需求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学科教学论必须以课程研究为基础,不能只走经验论的“诠释教材、描述方法”的学科发展道路,而应当关注课程设计理念,研究课程变迁的思想。要关注课程思想和课程观念,关注与此相关的教育哲学立场,同时关注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等一系列转换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关注课程评价方法。学科教学论应该锐意改革,成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富有创新性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18]

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为其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学术导向。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要面向教学改革的新形势,重点研究和探讨教学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发现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总结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存在的困惑和疑难。诚如王策三教授所说,“对于一门科学来说,生死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9]

问题研究是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体育更关注人和社会的主要问题,体育教育任务转向关注个体的自我意识。关心运动与身体、健康、幸福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以及那些具有明显体育教学论特征的技能、竞赛和人类的游戏性行为在孩子们的社会化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人们认识到:体育不仅是发展身体的运动,还是一种包含各种身体需要和身体练习的运动文化。体育教育在学生社会化成长过程中既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也有无目的、无计划的影响。体育是一种有简单的象征性语言的影响广泛的文化,体育是传播共同价值和经验的载体。体育运动是个体与世界发生联系的需要,个体通过体育这个平台,在交流中开阔眼界,共享和传递不同的文化;在观赏体育运动中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在参与体育运动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更深的理解,是学校体育必须主动应对的问题。作为理论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虚心地向一线教师学习,植根于实践的沃土,进行原创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使理论研究成果符合实践的需要,反映实践的呼声。

现代体育教学论的发展,应从一般教学论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不再说“别人的话”,而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体系。体育学科特色是体育教学论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因为没有学科特色的教学论只能算是一般的教学论。因此,体育教学论学科将在回应时代需求中形成发展的学科视域,形成自身特色。这些应成为体育教学论建设者们的终极追求。

(二)立足本土:在批判和借鉴中融合不同视角

体育教学论历经了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法、体育教育学的发展路径。当前体育教学论研究中暴露出简单移植、套用课程与教学论原理的弊端,不仅缺乏对学科本质的深入探讨,而且自主研究的对象和话语体系也逐渐消失,同时研究者的地位也相应地被边缘化了。体育教学论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多学科的简单交叉上,体育教学论的研究需要在理解体育的基础上,确立研究主题,以科学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体育教学论要加快自身发展,应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行的研究思路。

科学化与人文化相结合。体育教学理论在探索体育教学规律的过程中,崇尚理论的科学性,关注理论基础的合理性和理论内容的客观性等,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在体育教学评价上规定统一的内容和标准,这些都是追求科学化的表现。但是,体育教学论研究同自然科学研究有着巨大的差异,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学生,照搬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路未必适合体育教学理论。“人”是体育教学论的核心和存在基础。在未来探索体育教学实践与科学规律的过程中,体育教学论研究既要提升体育教学论的科学性、指导性,又要关注体育教学论的价值与意义,关注个人发展,使科学化与人文化有机结合。

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在全球化时代,体育教学理论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地同国外体育教学论领域和其他学科进行信息与方法论的交流。现代体育教学论的发展,要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要超越“拿来主义”。在借鉴国外教学理论时,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学校体育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中国式解读”与转化,深度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应看到本土化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化,全球化又必须是建构在本土化基础上的全球化。为此,要批判性地继承,批判性地吸收,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碰撞中走向融合。

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要从不同学科中吸取“营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体育教学的诸多问题或范畴进行探讨,从哲学层次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本体追问。从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跨学科视角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属性进行分析,借助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与技术,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实证性研究资源,以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创造性地探索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这是体育教学论发展的一条积极有效的研究路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为现代体育教学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体育教学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三)走向实践:在变革中构建和丰富教学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实践也是千变万化。而教学论研究本身,不可能亦步亦趋于教学实践,或随意变更,它需要积累,需要沉淀。教学理论如何更加密切、更加有效地联系高速发展变化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实践,有效指导教学实践,是教学论研究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关注实践,就应重视理论建设,并以问题为起点,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原则,对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基本概念和范畴、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理论功效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致力于构建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论”学科。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当前世界教学研究发展的共同趋势。理论在本源上不是独立于人的生活实践之外的普遍认识,也不是对纷繁复杂现象的抽象概括,而是“真正地参与一个事件”“真正的在场”。同样,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指导与反映的关系,而是两者间的互动与生成、调整与创新。

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而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也必须注重教学实践,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和经验。理论研究要与实践相结合。体育教学论的根基就是体育教学实践,或者说体育教学实践是体育教学论生长的真正家园。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研究,应该回归体育教学本身,了解体育教学现状,发现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总结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寻找教学中合理的规范和要求,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谋求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者需回答体育教学的根本性问题:为什么进行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教什么?如何在学校现有资源条件下,合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发挥体育教学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是社会对学校体育给予的期望,是学生理解体育教学并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它推动着体育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全面实施,是学校体育必须主动应对的问题。

体育教学论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土的体育教学变革实践。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需关注实践,从体育教学内部做文章,走进教学第一线,认真地研究实践,思考、调整、改造理论,真正读懂丰富、生动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所蕴含的思想,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教学实践研究,对于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要进行概括与提升,创造出切实可行的理论,使体育教学论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要破除纯理性的研究范式,把握时代体育教学的脉搏,切入教学的“生活世界”中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实际问题。体育教学理论应该遵循“实践哲学”的指引,以探寻“实践之知”为己任,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因为,“教学理论只有扎根于‘教学生活世界’——教学存在的根源才能被解释,理论探究才能转化为教学实践意识和实践行为的形式,才不至于远离我们的生活和目的,丧失对实践的必要性”[20]。要从理论上与实践中寻求理论的生长点,以保持体育教学论学科发展持久的生命力。体育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不仅要提供知识,更应该提供思想。因此,教学论并非求器之术,而是悟道之学、践履之学。体育学科特色是体育学科教学论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一个有活力的学科,要永远保持变革的意识,及时更新自己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