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体育教学变革的实践取向
我们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基础教育也要不断改革,与时俱进。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体育课在基础教育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体育教学改革是适应时代潮流,完善人的个性,培养良好品德的需要。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融合是体育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自觉选择。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从观念到行为发生转变,而行为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是改革的关键。无论教学存在的具体方式是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还是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都包含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定教学理念的外显,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彰显自己的教学智慧,感受自己的专业成长,体验生命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坚守教育理想: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理想总是先于现实而存在的。“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动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成长,并启迪其自由天性。”[21]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的专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22]体育教师应不断提升对体育的认识,传递对体育的理解,推动体育的发展,贡献对体育的力量。
首先,引导体育教师体悟自身价值。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三育中的一育。体育教育不仅是体育教师的责任,也是所有教师的责任。体育不只是身体教育,而且是对人的教育,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通过体育来思考生活,升华思想,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体验胜利的喜悦,品尝失败的沮丧,更重要的是在竞技运动中充分发挥“平常心”这一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将这种“平常心”用于日常学习、生活中,真正认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生命理论反对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观点,认为区分主客是没有意义的,也没有必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互为主客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的沟通与互动。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教师在与学生的积极对话和沟通中可以获得许多生命的滋养。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师只要能够与学生平等沟通和互动,就能够从中获得许多信息和智慧,因为“学科专业的智慧不同于以学科专业为职业的人的智慧”,“米卢的足球运动智慧不必相同于球场上球员踢球的智慧”[23]。体育教师的价值在教学中显现,体育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其次,唤起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魂。专业素养不能仅仅靠“外塑”的形式去达成,而“要将一种外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灌输’或‘训练’转变为一种内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发展’”[24]。教师是专业人员,教育工作是一种专门性职业。体育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教授体育学科的教师。单纯的运动技能技术不能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运动技术技能只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如:人为什么需要体育?什么是身体健康?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是什么?体育与美好人生的关系是什么?等等。这种价值引导体现着社会意志,体现着教育性质,体现着体育教师的人生追求和教育理想。
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使教师不断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的一种必要的学习方式。它不仅仅是学历形式的提高或者高文凭的获得,更应当是一种价值判断。职后培训是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特定标准与措施,“是确保教师个体能够从事教师职业并担任现职的重要手段,是帮助教师个体提升、晋级的有效途径,它还可以帮助教师个体顺利完成转岗”[25]。在职培训赋予教师教育以终身教育的新理念,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教育追求等,都需要不断地去唤醒,以激活和弘扬存在于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教育智慧”。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是体育教师更新知识、完善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了解新动态、新理论、新信息的培训,它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它为体育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
最后,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理论研究。教育理论促进教育主体的建构和提升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以实践为中介。“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26],而“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27]。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
(二)坚定以人为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
“变革既包括理念和目标的变革,也包括行动和手段的变革。理念是反映人的需要或目标与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概念的统一,是对事物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及其结果的设想,发展可能性的探究及其人的行动的可能性的认识,也包括思想观念中设想和预计的行动目标、结果和行动方式方法、途径、手段。不同理念引导不同行动,不同的行动强化不同理念。”[28]
全面发展是人类对其自身的发展达到完美境界的一种理想追求。自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诞生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和发展,这一理论已经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方针制定的理论基础和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直接关注当代人类真实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突出教学活动中人的重要性,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而不仅仅是实现政治、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教育虽然可以附属于其他考虑(如教育为什么服务,或立国、教育救国之类),但它本身的目的只是‘成人’。所谓‘成人’,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它不属于任何其他目的的手段。相反,在一个趋向合理的社会中,人类社会的其他任何目的都必须成为这一目的的手段。”[29]
教育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观念要现代化,要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和社会性作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仅把学校教育视为学习终点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学习正在成为人们的生存需要。终身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一体性和连续性,要求任何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须对学生进行终身学习观念的教育。另外,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其教育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体育是通过有规则的身体运动改造人的“自身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对青少年教育的特殊价值已通过教学实践和社会验证而达成广泛的共识。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体育能促进学生的发育,增强体质,但学生的体质取决于营养、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过程中,体育不是起决定作用,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体育增进健康的积极作用,重视学生体育锻炼,选择适当的体育教学内容,教授基本的运动技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提高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让学生保有体育锻炼的热情,增强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保持健康的体魄。要让学生认识到身体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与事业有成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30]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成为国家的栋梁。没有好的身体,一切理想和抱负,都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珍惜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健康,利用好体育这一增进健康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对于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基础之基础。毛泽东一再强调参加体育锻炼必须启发学生的自觉,“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31]。而学生的自觉、兴趣,又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必须“明白周详,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懂得“今日不为,他日将无以谋生”的切身之理。只有当学生对体育有了兴趣,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才能获得好的效果;没有兴趣作为基础,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
体育的教学任务不只是锻炼身体,还有锻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等。身体的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状况。现代青少年普遍缺乏意志品质的锻炼,而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勇敢大胆,团结合作,竞争意识强,能吃苦,意志力强,乐观……这些素质,是当今中国学生急需的。体育不是用文字、图画,而是用身体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着对世界的理解。体育用身体语言叙述心灵,表达情感,或许运动者不一定自觉,然而身体是人直接的镜子,它反映的绝不只是肉体。身体健壮者表现出来的自信,在心理效应上具有优势。健强的身体素质,会为一个人增添魅力,使其在和他人互动时更加活跃。体育运动不仅锻炼身体本身,同时,体育运动是一种社交活动,是任何其他活动都不能替代的社交活动。体育参与者的勇敢精神、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都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质。
体育教学让学生参与体育只是“师傅领进门”,而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须由学生在反复的身体活动中去体悟。学生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对体育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体验愈丰富,对体育的解读就愈丰富,每一次理解都是一次意义的生成(自主建构的过程)。体育是从身体的角度把握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法,身体不只是肉身,还包括心灵,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来思考生活,升华思想。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中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这种精神享受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选择体育作为贯穿其一生的活动,将体育锻炼生活化、长期化,体育最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三)彰显教师智慧:拓展与开发教学内容
智慧是探寻真理和把理念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恰如其分地处理具体事务的聪明才智。教师不应是课程开发的“技师”,而应是课程意义的理解者。“理解课程并非意味着最终明确地表征已存在的等待适当的词汇描述的事物。”“相反,理解课程意味着对经验及其推论性表征予以重新编制,以便我们能清晰地考察过去与现在,以及探讨这一考察将把我们引向何处。”[32]
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在体育教学环境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等。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材的意思基本相同。[33]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各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差距较大。我国实施的国家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地方指导、学校落实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给地方、学校留有一定的空间,为教师、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条件,结合自己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可凸显学校体育特色。这些内容的选择无不彰显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广泛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以全面执行教学大纲为前提,不随意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是要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时数和进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接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释放生命的活力,感受体育的魅力,在课堂以外的生活中也能积极参与体育。要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与人为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爱护人,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道德、公平的竞争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在体育精神的引领下,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优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中小学体育只是一种特定的获取体育知识的方式,是人接受体育的基础阶段,不可能将学生所需要的体育内容都教给学生,教给学生的只能是基础性的东西。要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观念。在体育基本技能技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健身的意识,教会学生健身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离开学校后也能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将体育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开发校本课程,凸显学校体育特色。教学改革涉及的教学问题不仅是“怎么教”,还包括“教什么”以及“学什么”。课程资源是为设计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服务的各种可资利用的途径与方法,可分为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和组织教学活动资源三类。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各个学校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本校学校体育发展的条件,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34]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与功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教师应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要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和实际操作者,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正如斯坦豪斯所言,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这充分说明了教师是影响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与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到组织实施是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创造性的过程,是教师在不断反思基础上逐步修正、完善的过程,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过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时代因素提供了契机。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改变学生在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使他们转变成知识的建构者,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张扬个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本土化体育活动,凸显学校体育特色。
(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善教与学生会学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不同的师生关系反映着不同的教学本质观。“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在教学中处理好师生关系,既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只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学会教学就是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教”指导、引导“学”,使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教”在“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逐渐领悟“教”的真谛,从“不善教”到“善教”。学会教是在“教”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生成,“学会学”是“学会教”的必然结果。[35]“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36]学生学习的也不只是知识,更要学会关注人生,关注人生历程的建构,关注人生意义的实现。正是这种关注,使教学成为“艺术”,而不是“技术”。
凸显教师教的艺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体育教学是将历史上人类的体育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实质性变化都取决于内因,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属于外因,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属于内因。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预期变化,教师的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正如皮亚杰所认为的:“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应让儿童自发地和主动地进行学习。”[37]因此,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生是主体,成功的教学在于能够充分地调动与发挥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学习主体性,使他们乐学、好学。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实效性强的各种基本身体技能为主,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学习、自觉锻炼,而不是让学生迷失在具体知识与操作之中,要让学生从体育的角度去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发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实现生命的自我设计与建构。
传统的接受学习过于强调机械训练,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的过程,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自主学习则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因而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主体性也就是指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它是人类通过自我创造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其主体性的发展。”[38]“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它不仅包括人的理性因素,还包括各种非理性因素,即人格。”[39]诚然,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并不是要教师把教学的舞台全都让给学生,甚至退出舞台当“观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一般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学生要真正成为主体,真正实现主体参与,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教师要加以成功的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之以法,导之以行。“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40]教师专业的成长既需要外界社会的支持,也需要教师自身的积极努力。教师在追求教学艺术中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学艺术’所关心的却是作为整体的教学的实际运作,针对教师在面对教学情境中不确定性作出决策时的自主性与创造性。”[41]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挖掘体育教学中所蕴藏的艺术因素,如教师所表现出的仪表美、语言美、动作美,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优美的动作、默契的配合等,让这些艺术因素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契机,使学生在审美感受中获得真知,学会正确的动作、技能,使自身的各种动作准确而富有美感。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