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 如何安排文章结构
方法1:层次法
文章结构中重要问题是层次,层次法就是安排文章思想内容表现的次序的方法。层次安排好了,文章才能有条不紊地写下去,读者才会有条理清晰的感觉。如层次不清,别人就没法读了。不同文章体裁有不同的层次安排方法。
议论文,主要是剖析整理,一般是以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它的基本模式是三段式即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绪论多是提出问题,本论是分析问题,结论则是解决问题。这是议论文的基本模式,但其变式很多,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并列式:层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如《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全文八节,是八大层次,分别批判了八种错误思想,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递进式:各层之间层层深入,层与层之间逻辑性强,不能换掉。如《一个极其重要政策》是论述“精兵简政”的重要意义。全文分四层,第一层讨论“精兵简政”的重要性。第二层论述是克服物资困难的重要方法。第三层阐述“精兵简政”为什么是克服当前及以后物资困难的有效方法。第四层指出不克服“现状与习惯”对人们头脑的束缚,就不能实行“精兵简政”。从文章总体看前层是后层论述的基础,后层是前层的进一步论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问题谈得非常清楚。
总分式:即层与层之间是总和分的关系。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先提出了为了争取新的胜利,必须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然后分别论述如何放下包袱,如何开动机器。最后结论,即放下包袱,又开动机器,我们就会胜利。呈现的层次关系为总—分—总的关系。条理清晰,眉目清楚。
记叙文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形式:
1、时间顺序安排层次先发生事先写,后发生事后写,如《拳打镇关西》层次安排比较典型,此方法适用于叙事为主的文章。
2、观察顺序和空间变化安排层次,《人民英雄纪念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空间变化安排层次。说明一种东西构造,写一个场景也多用此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3、材料性质分类安排层次,把相同性质的材料归在一起,组成一个部分,构成一个层次。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按材料性质安排层次:“她的好事俺数不清”,“做医生就要学习白求恩”、“是革命的本钱就要舍得花在革命上”等,每节一个标题,层次极其清晰。
方法2:线索法
安排贯穿文章全部材料中脉络的方法,就是把纷纭复杂的材料连缀起来,形成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不同体裁线索作用也不同,议论文线索是把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析与议论贯穿起来,把问题讲深讲透;记叙文线索是把相关的生活事件、人物、场面、细节连结起来,构成完整的故事。
写作的线索很多,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长江三日》、《老山界》;有的以空间为线索,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一件小事》以“我”为线索,有的以物为线索,如《井岗翠竹》,以毛竹为线索;也有的以情感为线索,如《小米的回忆》,是以作者对小米的深厚感情为线索。一篇好文章一定要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否则文不成文,上下脱节,前后不合,松散破碎,影响表达效果。
方法3:过渡法
就是在文章的段落、层次间架设桥梁的方法,过渡在文章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不同含义的各个段落、层次、句子自然衔接起来,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过渡呢?
1、内容转换时需要过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从快乐的百草园生活转换到枯燥的三味书屋生活需要过渡。鲁迅先生是这样过渡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种用段落过渡的方法叫段落过渡法。
2、记叙方式变动时需要过渡,记叙文有时采取倒叙开头,先果后因。为使文章内容充实,还可插入另外的情节。如果过渡巧妙,不仅层次清楚,而且联系自然,引人入胜。例如《小米的回忆》的作者在第二段最后一句用句子过渡:“一想到小米的事,我便会感到分外的亲切和温暖”,与下文回忆相衔接,这种用句子过渡的方法叫做句子过渡法。
3、表达方式不同时需要过渡,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交替使用时,要有恰当的过渡。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开头段用议论抒情表达方法,但转入具体叙述时则用了“让我还是来说段故事吧”来过渡,下文详尽具体地记叙志愿军战士三件英雄事迹。这样使文章融合一气,顺畅自然。
4、词语过渡法,词语过渡法是在层次之间用关联词语进行过渡,如“于是”、“虽然”、“原来”、“因为”等。例如《反对自由主义》从第一段的“应该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转到第二段“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中间用了关联词语“但是”,起到自然过渡的作用。
方法4:顺叙法
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文章结构,叫顺叙法。这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最自然的一种方法。这种写法使文章的层次与事件发展过程相一致,并且有头有尾地叙述,脉络清楚,明白易懂。
下面例子是典型顺叙法的范例,时间顺序极其分明,来龙去脉分明。但此法易写成流水帐,没有波澜。应注意材料剪裁,才能使文章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例:《老山界》
下午爬山→夜行军→山坡宿营→到达山顶→下午下山。
方法5:倒叙法
倒叙法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然后再按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说先叙述交待结局、结果,然后再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此法可造成悬念,使读者首先知道结局后,急于知道事件起因、经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样能形成波澜,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增强文章效果。
倒叙方法不适用于情节简单的叙述内容。另外采用倒叙方法时必须把倒叙部分和顺序部分的起讫点交待清楚,二者之间要界线分明,做好过渡,衔接自然。
例1:《一件小事》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是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
例2:《祝福》这篇文章就是用倒叙方法写的。它是把事件的结局——祥林嫂的死提到开头进行叙述的:“我”在人们准备“祝福”的气氛中回到故乡鲁镇,环境的描写使我们感到既紧张、繁忙、欢乐,又寂冷、凄凉。“我”遇到了祥林嫂,又“极秘密似的切切的”向“我”询问魂灵和地狱的有无。第二天“我”又得知了祥林嫂的死讯。开头倒叙方法深深地造成了许多悬念,即:祥林嫂是怎样一个人?她怎么沦为乞丐?她究竟是怎样死的?一连串的疑问深深抓住读者的心,在作品中去寻求答案形成文章的波澜,引人入胜。之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祥林嫂悲的一生。
方法6:插叙法
插叙法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中断原事件叙述,插入有关另一件事,叙述完成再回到原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的事件是对中心事件的说明、衬托,有助于人物刻画、中心展开。
“例1”:从王大伯说起他的以前到“一根独苗”,即是插入部分。这部分通过回忆以前贫穷的生活起着对比衬托作用,更鲜明地赞美了今天生活的幸福。
“例2”:插入的是“我”与闺土的童年时期的生活,着重刻画了闺土的童年形象,对以后事件的发展,尤其对成年闺土形象刻画起着重要作用。
插叙法对事件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时是对上文加以注释,有时对下文做必要交待。但在运用插叙这种方法时不应节外生枝,需据文章需要而定,不需要插叙的不要硬插,不要喧宾夺主。插叙是对中心事件叙述的补充说明或交待,是为中心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例1:《王大伯》
“王大伯最后把那两个40多斤的提包放好之后,又敏捷地帮助旁边的一位大娘整理好行李,又倒了两杯开水,才坐到座位上。‘大伯,您的身体可真好!’我说。‘哪像60岁的人!’‘嘿,你可不知道,小时候我可是有名的病秧子,二十好几体重才82斤。’王大伯笑着说。‘真的?’‘可不是吗!’于是,王大伯说起了他的以前。原来,小时候他兄弟姐妹共8人,穷得吃上顿没下顿,饿的8个最后只剩他这一根独苗……。‘后来您怎变得这样壮呢?’听完王大伯的回忆后我好奇地问。‘锻炼呗!’……”
例2:《故乡》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这少年便是闺土。’……他后来还托他父亲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再没有见面。”
方法7:补叙法
在文章叙述过程中,对人物、事物或情况作某些解释或说明,是中心事件的补充成分。它对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是锦上添花。
“例1”通过补叙使李大伯的形象更加丰满,不但在经济上好转,而且是守法楷模,补充了他富了不忘国家的高尚品质。
“例2”从“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之间”到“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中间的一段话的补叙是对藤野先生坐在头骨间的补充说明,说明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医学上造诣之深,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更为丰满。
例1:《穷光蛋》
“邻居大伯姓李,因人口多,前些年穷得够戗,人们都管他叫穷光蛋。……这几年李大伯日子可好过了,盖起了五间大房,3个儿子上班的上班,搞副业的搞副业,小儿子还上了大学。他家里,粮食满囤,家具满屋,六畜兴旺,鸡鸭满架,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也不管他叫穷光蛋。……穷光蛋的故事讲完了。唉,别忙,差点忘了,听说李大伯经营有方,富了不忘国家,成了个体户纳税模范呢,过几天就到省城开会了。……”
例2:《藤野先生》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叫我了。到了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实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他问。”
方法8:平叙法
平叙法是对于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发展过程的叙述方法。有的人也把此法叫分叙法。此法常用于长篇作品中,便于叙述错综复杂的人物、事件,展开紧张斗争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平叙可先叙述一件事,再叙述另一件事。但也可以交叉使用。不论怎样平叙,都应强调时间概念,在平叙起句的时候需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说”,“与此同时”,“这时”等词语加以说明交待。否则使读者摸不着头脑,线索凌乱。如《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樊哙闯宴”的情节:一方面叙述项羽谋士范增设计召项庄“拔剑起舞”,而项伯“亦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另一方面叙述张良召樊哙“带剑拥盾”而入,“目视项王”,保护刘邦。这样分叙使情节达到高潮。人物对比鲜明,两个谋士,范增激烈刚直,张良大智柔韧;两个武士,项庄忠勇无谋,樊哙粗豪能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