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忧国忧民的杜甫

忧国忧民的杜甫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甫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此次考试。杜甫历经了这次骗局以后,深深感到自己满腔的爱国之心被那帮一手遮天的奸臣们愚弄了,他更是悲从心中来。纵观杜甫的一生,穷困潦倒,辗转漂泊,但他始终不曾忘记国家的危难与人民的疾苦。但是,杜甫的忧伤具有民族性,他并不在乎自己个人与家庭的忧苦,真正在乎的是祖国的命运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忧苦。因而,谈论杜甫的气质特点必须与他关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事例 忧国忧民的杜甫

唐代大诗人杜甫少小多病,而且亲生母亲去世较早,这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暗淡的阴影,使他的气质特点表现出了一定的抑郁质倾向。

杜甫虽然贫穷,但他很爱读书。当然,他一点也不死学,他知道如何来调剂自己的精神状态。

青年时期的他,为了开阔眼界,为了多了解一些风俗民情,游览了山东、吴越一带。大约从24岁之后,他走上了科举仕进的道路。然而,虽然他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使他一心为国的抱负一时难以施展,因而不免时常生发出一些悲伤的感慨。

公元747年,唐玄宗传下诏文,命令所有拥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此次考试。不料,这完全是奸臣李林甫设置的一个骗局,这次考试连一个人都没有录用。杜甫历经了这次骗局以后,深深感到自己满腔的爱国之心被那帮一手遮天的奸臣们愚弄了,他更是悲从心中来。

郁郁不乐的他长期闲居在长安,直到44岁之时,才在军队之中得到了一个低微的官职。

长期的闷闷不乐使他带有抑郁性的气质特点变得有些严重了。但是,杜甫真正忧伤的是什么呢?他所忧伤的不是生活中的一些打击与挫折,而是他诚心诚意热爱着的国家与人民。

公元755年冬季,杜甫踏上了从长安通往奉先的道路,他决定回家去看看。他已经有一年没有回家了。

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穷苦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情景,他也看到了一些官场权臣们饮酒纵乐的场面。特别是当途经骊山时,让他深感内心绞痛。因为骊山行宫中,皇帝早已把普天之下老百姓的疾苦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之时,妻子泪流满面地告诉他,小儿子已经经活活饿死了。

杜甫也不禁泪如雨下。到了晚上,他悲愤难抑,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其中有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回到长安的杜甫眼看着黑暗的朝政,深深地感到自己忧国忧民的理想抱负根本得不到施展,就辞去了官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省,在成都西南的花溪水畔搭了几间草房定居了下来。

杜甫在成都拜谒了诸葛孔明的祠堂,为后人留下了《丞相》一诗: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他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内心对朝政的愤懑。

img10

五十多岁的杜甫眼睛花了,耳朵聋了,但他仍然惦念着贫苦的人民。

有一年八月,秋风狂起,把他草房上的茅草全给刮跑了。他拄着拐杖来捡茅草,但村子里的一群调皮的小孩先他一步抱走茅草跑进了竹林之中。杜甫回到草房旁,无可奈何地唉声叹气。刹那间,乌云密布,转眼又下起了大雨。没有茅草的草堂到处漏满了雨水,冻得发抖的儿子躺在房中,十分可怜。

草草地吃罢晚饭,他将妻儿安顿以后,坐在小油灯之下,写出了万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对穷苦人民的关切之情。在诗歌的最后,他这样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么能够让天下的穷人都住上高楼大厦呢?每一家都能够笑逐颜开,即使是风吹雨打,也安稳得如同一座山一样。啊呀!什么时候看到这样的房屋,就算只有我的草堂破漏不堪,将我冻死,我依然会感到心满意足。

杜甫于公元770年不幸病逝,终年59岁。

纵观杜甫的一生,穷困潦倒,辗转漂泊,但他始终不曾忘记国家的危难与人民的疾苦。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充满慈爱的心怀为后人建造了一座诗的丰碑。

从气质特点上看,杜甫确实带有抑郁质的倾向,他远远没有李白那种“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爽。但是,杜甫的忧伤具有民族性,他并不在乎自己个人与家庭的忧苦,真正在乎的是祖国的命运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忧苦。因而,谈论杜甫的气质特点必须与他关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日常生活中,确实也有许多具有抑郁质气质特点的人,往往沉沦于个人的痛苦与忧愁,如此抑郁,有什么社会意义呢?

透过杜甫的一生,我们也能够发现,气质特点并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与事业,任何气质类型的人都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只要你努力,都能够获得成功。杜甫虽然只活了59岁,而且终生漂泊不定,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1400多首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