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概述
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在各种动机影响下进行的。学习动机问题是中小学教学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了解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中小学适应竞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动因。简言之,是推动学习的一种动力。学习动机在不同学生身上表现也不同:有的强烈,有的不强不弱,有的却微弱。动机有差异,其学习积极性的自觉性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从整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性动机,即由于对学习活动本身和学科知识内容发生浓厚兴趣,产生了热爱的感情,对学习活动有一种强烈的需要,从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另一种是间接性动机,即与学习本身没有直接联系的动机,如为了将来参加祖国现代化建设,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立志为人民而学习,或为了个人将来升学就业而学。间接性动机又分为正确的动机、低级的动机和不正确的动机。如为了将来参加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学习是正确的动机;为了实现家长“望子成龙”愿望而得到好分而学习是低级的动机;为了追求个人名利而学习是不正确的动机。无论动机如何,都会对学习产生求知欲,只是强弱不同。而只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才是我们最终所追求的。
二、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一)增强活力
人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动机的促使下发生的。国外有句谚语说得好:你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够强迫它喝水,而根本不渴的马,是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喝水的。有了学习动机,才能开始学习活动。没有学习动机,根本不想学习的人,不可能真正开始学习活动。学习动机强弱也不同。
(二)指引方向
动机不仅能唤起行动,而且能使行动具有稳固性、持久性和完整性,促使学生沿着学习动机所激发的方向坚持努力,争取好的成绩。一个学生如果能在正确的动机下学习,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取得好成绩。有人做这样一个实验:要一组学生学习两段内容长短、难易程度相同的课文。告诉学生,学过的第一段课文在第一天进行考试,学过的第二段课文在一星期后再测验。实践上,两段课文都是在两周以后才进行测验的,结果,第二段课文考试成绩比第一段课文的成绩要好得多。这是由于动机能够指挥学习的全部活动。指向长远目的的学习,能调动大脑皮层的智力活动;临时应付的学习是被动的。随着考试的结束已记住的知识也随即丢失。
(三)集中注意力
动机对学习促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的加强。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不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而分散精力,动机较强的学生更能集中思考尚未清楚的问题。例如有两个读过《水浒》的学生,当问到小说内容时,他们回答却很不一样。其中一个能绘声绘色地复述故事的热闹情节,却记不住人名、地名。另一个虽能说出人名、地名、事情经过,但对小说的景物特点毫无所知。进一步问他们为什么读《水浒》,第一个学生说:“喜欢里面的热闹,看着解闷。”另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历史,我看《水浒》能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宋朝的发展历史。”由此可见,他们各有自己的动机,注意点不一样,就有不同的效果。
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主要条件
(一)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不同的要求。在阶级社会里,这种要求充分反映着阶级的利益。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以培养封建士大夫为其教育目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以培养适应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管理人才和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工人为其教育目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把“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教育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摆脱私有制的束缚而产生质的变化。但社会上的不同思潮及不同家庭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二)学生身心发展、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主导动机是不同的。总的趋势是: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有直接联系。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老师和父母的良好评价等都可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其积极性。一般讲,学龄初期儿童的学习动机以直接动机为其主导动机。到少年期,由于学科内容的丰富和分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变化。这时他们对自然课发生了直接兴趣、间接动机作用逐渐增大。到青年初期,随着知识经验的逐渐增长和世界观开始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富有社会性。他们面临升学、就业等问题,学习与未来的工作发生了更为密切的关系,间接动机逐渐取得支配地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对动机形成的影响也很大。学生的能力、兴趣、性格特点不同,在学习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兴趣,因而在培养学习动机时,必须考虑他们的个性特点,对某些学生可从指导他们阅读入手,对另一些学生则要从引导他们进行实际操作开始,来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