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一片爱心,走进学生心灵
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 李菊珍
作为一个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
案例
一天早读课上,吕同学跟我说要去小便,我不假思索点头同意了。可过了好长时间,那孩子的座位上还是空空的。离上数学课只有两分钟了,我让一个男生去厕所看看,结果那里没人。我不相信,又请一个男生去仔细查看,结果还是一样。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一脸疑惑地走到厕所门口大声喊着,没有回应,我就走了进去,一扇门一扇门地打开检查,最终还是失望地走回了教室。
张老师开始上数学课了,我就到校园去找,前院找到后院,后院找到前院,不见人影。忽然想起前几天发现他在作业本上写着“不想学习”,会不会回家了呢?于是我就打他家里的电话,无人接听。联系他妈妈,可他妈妈说在上班,家里无一个大人在。怎么办呢!随他吗?不行,我是老师,是他的班主任,学生不见了怎么能不管呢!我试着又一次打他家的电话,有人接,但没声音,两三秒钟就挂了。是我的手机有问题?再打!还是这样,连续几次结果都一样,我就用钱老师的手机打,还是如此。
不对,有问题。不可能两部手机都不好用吧,更何况他妈妈说家里没大人,怎么会有人接电话呢?莫非那孩子在家里故意不吭声?得去看个究竟!一到他家,果然,那孩子一个人在楼上美美地享受着呢!坐在电脑前,喝着牛奶吃着饼干悠闲地玩着电脑游戏。看着他这个样子,我真的是哭笑不得,怒如火烧,恨不得揍他几下。但我没有这样做,我微笑着拉着他的手,让他跟我去学校。
等我们回到教室,已经下课了,同学们见到吕同学一个劲地数落他:“你怎么回事呀,怎么不上课呀?你去哪了呀?我们都找不到你,你是不是不想读书啦?”吕同学低着头小声地说:“我是回家去拿书的。”“老师,他说谎。”一个男孩说。“他一直骗人的。”另一个男孩说。见此,我连忙上前说,不是吕同学说谎,他的书真的忘在家里了,只不过走之前忘了跟老师说一声,让大家担心了。同学们看着吕同学手里的语文书,也都不吭声了。
过了几天,沙同学的妈妈接孩子时来到教室,打开吕同学的文具盒,指着里面的几支铅笔,说这些铅笔都是沙同学的。我连忙走上前问究竟,吕同学赶紧关上了文具盒,说那些铅笔是他自己的。到底怎么回事?我拉着沙同学妈妈的手走出了教室,问明原因,原来沙同学文具盒里的铅笔经常少掉,他的爸爸就在铅笔的一头做了记号。刚才看到的吕同学文具盒里的几支铅笔都是有沙同学爸爸做过记号的铅笔。事情明白了。我再一次走到吕同学面前,温和地对他说:“孩子,是不是你借了人家的铅笔忘了还呀?要是这样,赶快还给人家。要不然沙同学没铅笔做作业了。”他低下了头,把铅笔还给了沙同学。过后,我又跟他单独交流,结合他的自身情况进行教育,使他逐渐明白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重要性。另一边,我和他的家长见了面,反映孩子在校的表现,希望家长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那孩子不光不逃学,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课上还很认真,学习成绩也有所进步。平时只要他的表现有一点进步就给予表扬、鼓励,并把他取得的进步及时告诉他家长,让他也得到家长的表扬,从而树立起他的自信心。
反思
在我的印象中,吕同学虽然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成绩也不怎么样,但还算比较老实,怎么会说谎回家上网玩游戏,拿了同学的文具还说是自己的呢?
为了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联系其家长详细了解情况,然后找对策。和我交流的是他的奶奶,通过吕同学的奶奶,我了解到,孩子因为种种原因没上过幼儿园,因此到了一年级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在家比较任性,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爷爷奶奶放在家里的零用钱随便拿,随便花。妈妈和爸爸的关系不够好。妈妈远在常熟上班,很少回家,爸爸对孩子的学习又不闻不问。爷爷奶奶为了挣钱也经常不在家,为了让孩子能一个人守在家里,就买了一台电脑。平时大人不在家,他就上网玩游戏,已经上了瘾。
知道了这些,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我不能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是,转化他的行动悄然进行。
一、创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我找来他的父亲,跟他认真地交谈了一次,希望他平时能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多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他父亲一脸愧疚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对我说:“李老师,我的孩子三年幼儿园没上,平时大人都忙于工作也没时间去关心他,总是觉得对不起孩子,所以他想要的我都会去满足他。学习上,我也不想逼他,只要他开心一点就可以了。”听了他父亲的话,我一下子全明白了。我告诉他,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使他在家庭中感到孤独无助,有心事也没有倾吐的对象,使孩子变得自卑、苦闷,造成消极悲观的心理。正是由于孩子缺少家庭温馨和家庭教育,使他在学习上也是自由散漫的,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很差。家长除了对孩子生活上学习上要加倍关爱外,还必须多和孩子交流,沟通情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通过谈心,我的观点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并达成了共识,决定共同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吕同学这样的后进生,我们要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现在这孩子已和“说谎”这个坏朋友绝交了,而且热爱班级,抢着做班级卫生工作,遇到节日还会用QQ给我发贺卡或者发短信说祝福的话呢!
三、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之前吕同学对同学们都有抵触心理,可能是因为自己没上过幼儿园,觉得大家都会笑话他,看不起他,所以他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玩。
要想改变这种想法,必须用友情的力量来感化他,让他觉得其实我们大家都很关心他。要知道,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因此,我从让吕同学与其他同学交朋友做起,让他和优秀生王同学同桌坐,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让他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慢慢地,他也会主动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了。我看了特别感动,悄悄地告诉他,其实还有很多小朋友也想与你交朋友,你可以把自己那些有趣的童话故事书和大家分享呀!听了我的建议,第二天,他真的主动把自己的童话故事书带来了。虽然他只对同学说了一句“给你看故事书”,可是同学们的一声声“谢谢”早已温暖了他的心田。
小学生喜欢得到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是荣誉和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奋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走进学生心灵,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