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顶帽子理论”的实践运用

“六顶帽子理论”的实践运用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家访的机会,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通过这件小事,我明白,要常给自己戴几顶帽子,才会让新的思维方式促进新可能的产生,也才能为更好地处理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方式。

“六顶帽子理论”的实践运用

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 陆 洁

教育是复杂的,也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应承认这种差异,视差异为一种“资源”和“特点”,采用适当“调适”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因材施教”。

案例

一天中午,我刚打完饭,端着盘子正准备入座吃饭,小灿突然兴冲冲地跑来,嘴里忙不迭地说:“老师,老师,小镇哭了。”“怎么回事?”我一边问着,一边猜测是不是小灿这小子又惹是生非了,上次弄得人家骨折的事还令我心有余悸。不过,我转念一想,要是他干的,还会这么幸灾乐祸吗?小灿听了我的问话,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估计他没有看到事情经过。随即我扫视了一遍餐桌上的八个人,他们看到我的眼神,立刻埋头吃起饭来。只有小东,睁着两只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既不吃饭,也不吭声,不时偷瞄我几眼,我心里立刻明白了。

“过来。”我示意,“怎么回事?”“他排队进来(进食堂)的时候推我,我坐下来就踢了他一脚,他就哭。”听他的语气,好像还觉得很冤枉。这么多学生在场,我也不便批评他,就说:“要是他骨头被你不小心踢断了,你是不是每天背着他上学、放学?”他低下头,默不作声。“有没有和他说对不起?”我接着又问。“嗯,他一哭我就说了。”他又抬起了头。“这种事你自己解决吧!怎么样让他、你和老师安心吃饭?自己想好,再去安慰他。”他显得十分犹豫,但见我很坚决,就磨磨蹭蹭挪到小镇旁边。我也在位子上坐下来,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开始吃饭,但用余光注意到两人在说着什么。不多久,小镇抽噎着开始吃饭了,我心想:“看来下午要好好问问。”

辗转到了第二天,我路过走廊,看到小东经过,想起昨天的事,便问他:“你昨天怎么做的,让小镇后来不哭了?”他赶紧答道:“我就叫他别哭了,还,还轻轻拍拍他的背。”“后来呢?”“后来……后来他就不哭了。吃完饭我还跟他说我不是故意的,和他道了歉。”“那他说什么呢?”“他就原谅我了。”我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这件事处理得不错。你说,以后碰到这种事应该怎么做?”他抬眼看看我说:“告诉老师。”“还有呢?”“要是弄疼别人了就要道歉。”这孩子很机灵,总能清楚地明白别人的意思。我放轻声音又和他讲了讲其中的利害关系,看他可爱的样子,又不忍心多说什么了。

正当我逐渐将这件事淡忘的时候,没几天,我在自己班上了一节品德课,是三年级下册的《我送老师一朵花》。在第二课时中,我问:“当我们受委屈、有困难时,老师会耐心地开导我们,还会怎样做?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说一说。”其他同学正交流着,小东高高地举起了手,他说:“那天中午吃饭我把小镇弄哭了,陆老师来了。我吓死了,我就想哎呀,怎么办,这下完了,陆老师一定会把我批评一顿,说不定还会告诉我老爸老妈,然后他们一定会把我打一顿,然后校长知道了,就把我开除……”同学们听了他的叙述,有的乐不可支,有的捂着嘴偷笑。我笑着说:“后来呢?”“后来陆老师没有怪我,还叫我去安慰小镇。”“相信你一定从中收获了许多。”他想了想,又接着补充说:“后来有一次我看到小博受了小智的欺负,我就让小智去道歉了。”我心里忽然涌起一阵暖意:“你不仅在这件事上学会了与同学和睦相处,还学会了如何帮助其他同学,真了不起!”

反思

课后欣喜之余,我想起了爱德华·德·博诺博士提出的白、红、蓝、黄、黑、绿六顶帽子理论,它提供了思考的六个视角。于是,我陷入了沉思:今天我真的成功了吗?

于是我用黄色的帽子来理解和发现。黄帽代表着一种乐观主义的批判,我主要思考的问题是:这样处理合理吗?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能给孩子带来哪些积极因素?

对于这件事我很为自己感到得意。首先,我能够“处变不惊”,而且积极进行处理。第二,从品德课上孩子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孩子不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能以此为基点,改正自己或者他人身上同样的错误。第三,我相信孩子能从这件事上体会到宽容、友谊的价值。

黄帽给人以阳光灿烂的感觉,代表着价值和肯定。我最愿意戴上黄帽来正面思考问题,它帮助我不断乐观向上,不断积淀着继续教育的勇气。

接着我又用黑帽思维,发现这其中有不少值得思考和商榷处。一、事件中明明是两个主人公,我只是关注到了小东,而实际上“罪魁祸首”也就是“受害者”小镇,我却忽略了。二、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们应该是对我有一定程度畏惧的,这一定和我平时的作风有关:大嗓门,说一不二,比较专制,等等。三、小东的爸妈真的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吗?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由这件小事联想到会被开除的呢?

那还能做哪些补救措施呢?我用绿帽子思维寻找新的出路。

首先,事已至此,并且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果再和小镇谈,颇有翻旧账的意思,但是也不能就此停下来。我就借学校全面开展覆盖率需要达到百分之百的家访为契机,先家校通联系小东的家长,确定了家访的时间。借家访的机会,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原来他家里是兄妹俩,平时他非常照顾妹妹,所以他对事物的感受力很强,尤其是他的作文,常常透出一股灵气。同时由于父母由外地转入无锡才两年时间,工作刚稳定,十分繁忙和辛苦,所以学习上全靠兄妹俩自觉。尤其对他这个哥哥,要求很严格,认为他要给妹妹做个好榜样。在家他对父母是又敬又爱又怕,如母亲节的时候会带着妹妹折千纸鹤送给妈妈当礼物,对父母安排的家务都能积极完成,也能理解父母工作的不易。虽然他非常懂事,但是孩子还是有活泼调皮的天性,有时父母很晚回家,发现他作业字迹潦草了,或者带着妹妹闯了什么祸,总免不了挨几下打。我就此事和他父母沟通,彼此交流看法,慢慢地,他们被我说服了,同意尽量抽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处理问题时尽量能以谈话的方式。

接着,我又在看似不经意的时候,随时关注一下小镇的情况,比如下课了他来批作业,我就夸他:“最近字写得越来越端正了。”中午排队吃饭,我又拍拍他的肩膀:“要多吃点,才能长得壮啊。”原本倔强的他有时腼腆一笑,很受用的样子。经过一段时间,我才说起这件事,和他谈了看法,他很快明白了自己不对的地方,也答应我以后即使不小心碰到别人,也应该说一声“对不起”。

通过这件小事,我明白,要常给自己戴几顶帽子,才会让新的思维方式促进新可能的产生,也才能为更好地处理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又对此事有了新的思考。我想: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也没有能应对所有生活情境的教育范式。比如这一次的例子,我对事件的两人也都进行了相应的批评或说理,更由此加强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可是如果再碰到类似的事件,新的问题同样会不断出现:孩子对老师可能有意见,犟脾气,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有的孩子从来都是一问三不知,在老师面前不敢、不愿、不想说,不管你费了多大口舌,依然闷葫芦一个……

在不断思考中,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想起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我明白了要做一个宽容的教师。我们不能用习惯来批评和指责,而应该宽容,这种宽容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不是说无视自己处理教育问题中的不理想,而是对生活中产生的教育问题,宽容地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益处?还能做得更好吗?宽容的价值在于:让人以平和的心态,帮助我们推开认识和理解教育教学的另外一扇窗户,让我们看看其他的风景。

这种宽容的姿态不仅适用于自己,更适用于对学生,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育教学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视差异为一种“资源”和“特点”,采用适当“调适”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因材施教”。要记住,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就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这就是宽容的力量。

教育是复杂的,也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从道德和理想的角度来说,教育是不接受失败的,然而事实上,教育每天就是产生一个个不完美的地方。但每一个教师不论是处理教学问题还是教育问题,都要“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因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时间才是修炼一个人创造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只有在探寻中长期实践,不断反思,反复体悟,在积累成功经验的同时,不断进行创造,才能有新的超越,新的智慧。就如同窦桂梅、李镇西等人,他们用自己的实践创造和诠释了自己独特的真善美的人生。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我想说:“生活教育就是思考生活,思考教育,思考教育的生活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