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典思想聚焦

经典思想聚焦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幼儿教育思想是以历史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动力,以人口繁衍和发展为特征,呈现不同王朝、不同背景、不同特点的幼儿教育思想。2.中国是幼儿教育思想最早创立的文明古国。据历史文献考证,中国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先于希腊、埃及和印度教育文明约半个世纪。3.中国幼儿教育思想演进历程是漫长而又耐寻味的。

二 经典思想聚焦

从本篇研究的结果,可获得以下综合结论:

1.幼儿教育思想是伴随社会进步和家庭诞生而演进的。中国幼儿教育思想是以历史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动力,以人口繁衍和发展为特征,呈现不同王朝、不同背景、不同特点的幼儿教育思想。据可考证的历史文献记载,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落后的群婚制度,没有固定的家庭,孩子归属氏族内部所有,对幼儿实行的是氏族内部的公共教育,幼儿教育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生命。在母系社会中,母亲是氏族的酋长,具有掌管氏族生活、照看孩子,从事内务劳动等权利。氏族的男人承担外出狩猎、猎取食品、保卫氏族安全等义务。到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母系社会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父系社会产生。母系权力除照养子女,从事家务劳动外,完全让位给父系。氏族公社变为单元家庭,幼儿归小家庭所有,幼儿公共教育变成个人行为,于是,家庭教育产生了。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私有财产出现,我国进入了有阶级的社会。社会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子女接受专人教育,以便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未来的继承人。同时他们毫无顾及地剥夺平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一背景下,教育被赋予了社会属性,幼儿教育思想也应运而生。

2.中国是幼儿教育思想最早创立的文明古国。据历史文献考证,中国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先于希腊、埃及和印度教育文明约半个世纪。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了蒙以养正的幼教思想。在之后的千年王朝更替中,幼儿教育思想不断延续发展。如战国时期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慈幼思想;汉朝时期刘安的“非人之性,所受于外也”的环境教育的主张;唐宋时期提出的“古三胎教,具在方册”、“人事教化”等思想。到近现代,幼儿教育先驱者们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和“五指教学法”等主张,这些幼教思想不仅有其全面性和多彩性,而且还有聚合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期间,虽然经历了草原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相互冲突,但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思想从未被异化,并以强大的包容并蓄,甚至吸收了自我的教育文明得到更好的延续发展。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是当今世界上教育文化链条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同时还是一个最早创立较为完整幼教思想体系的古国。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奉献给中外幼教思想家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理论巨作,我们甚至依据别人的模式理解自己的幼儿教育和世界教育,这与我们这个幼儿教育大国很不相称。中国的发展有赖于教育强国,而教育的强国更有赖于从娃娃抓起,这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尤其需要从五千年辉煌幼教历史中吸取丰富营养。

3.中国幼儿教育思想演进历程是漫长而又耐寻味的。中国幼儿教育思想形成发展延续大体可划分四个时期,第一时期:鸦片战争前为传统时期,西周战国时期以儒家思想架构,重视礼仪教化、蒙养之道,品格陶冶等人文教育。隋、唐、宋、元、明时期理学发达,注重心性研究,强调顺导性情、趋向鼓励、诱之歌词、导之习礼。清代推崇汉儒治经之方,致力于考证训诂。第二时期:鸦片战争后为模仿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西方进步主义理念融入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使我国幼儿教育呈现新的变革。一些仁人志士提出“西方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中国幼儿教育在千年沉睡中觉醒,走出封建家门,开始向国外学习,照搬美、英、日国家幼儿教育的经验,创办洋人幼稚园,聘请国外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探索幼儿教育全盘西化。第三时期:从1927年到1949年为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经济停滞,政府根本不重视幼儿教育,导致幼儿教育发展缓慢。当时,一批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幼儿教育思想家,批判封建主义幼儿教育,反对幼儿教育的奴化和贵族化,提出中国幼儿教育不能照搬国外做法,要结合中国国情,创办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如“乡村儿童团”、“香山慈幼院”等,打造了幼儿教育本土化特色,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幼儿教育思想宝库。第四个时期:从建国1949年至今为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幼儿教育新体系时期,同时,也是继承和创新中国幼儿教育新思想的发展期。许多当代幼儿教育专家,提出以幼儿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以“五大领域”为内容的课程理念;以游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家庭为重点的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幼儿教育体制等。这些中国化的幼教思想铸就了今天的辉煌。一个幼教大国,正以《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为指导,顺应世界幼儿教育思想发展潮流,踏着先人们的幼教思想折射出的卓见真知,向前方未知的道路探索前行。

4.我国古代幼教思想至今仍闪烁历史光辉。纵观我国幼教思想演进颇有现代幼教思想蕴含。如《易经》的蒙以养正(从小培养品格)的思想;西周重视胎教、教保合一、慈幼习俗等思想,可谓幼教理念古今相通。然而,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有些幼教主张与今日迥然不同。如西周由于受封建主义束缚,对男女幼儿的教养方式上有显明歧异,突显性别主义意识。又如古代家庭教育多采取严格管束,视幼儿为“小圣人”等。在古代中国利用历史文献和民间传统研究幼儿教育的众多哲学先知中,最为杰出的是孔子。他的思想影响深远悠久。所以,过去两千年间,中国的家庭教育及生活方式可用一个词即“儒教”来概括。孔子于公元前551年生于一个贫困的下等贵族家庭,他立志必须在这个世界上求得成功,而当时面临的世界是没有希望的,到处都是封建割据的混乱状态,没有一个较高权威可以赢得民众的忠诚。这种情况下,他周游诸国之间,希望寻得一个统治者能接纳他理想的政治见解。他确实也得到官府的小小的职位,但他对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洞察社会现实之后,决定弃官从教,创办学堂教育年轻人,希望他们能有效地贯彻他的训导。孔子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证明自己是一位具有罕见热情和专爱教育的教师。现存史料把他描写成引人注目、魅力四射的人——明智、仁慈,伤感于时局的动荡,深信自己有能力恢复社会宁静,同时,具备一种含蓄的幽默感。孔子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在他坚持统治者有统治权力的同时,他还坚持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他和柏拉图一样,要国王做贤者。他认为,他们如果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仁爱(也就是懂人情),他们就能成为贤者。

孔子在迷信严重、恐惧超自然的时代里,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时的人们坚信梦的预兆意义,坚信种种占卜术,也坚信死者的灵魂具有令人惧畏的作用。孔子虽承鬼神和上帝,但在他的学说中基本上对它们持之不理睬的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又说:“未知生,焉之死?”孔子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普遍被接受,不用说贯彻了。但是,他的学说最终还是流传开来,并成为国家信条。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个原因,他强调的道德原则是恰当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孔子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为帝国政府的建立而变得不可或缺的官吏们提供一门官场哲学。孔子的儒家学说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它主要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这一点可从以下几节中看出来:

个人——通过礼仪规划,可塑造性格,礼仪是塑造人的性格的工具。它可以消除人的任性行为,增加人的天性中美好的东西。用礼仪规则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错误;用礼仪规则去要求别人,可以使人不入歧途。

家庭——一个超越常人的人必须做到:父母健在时,尽心奉养父母;父母去世后,全心供奉父母。他主要想的是如何使父母在一生中不受辱。孝道有三级:最高级的是给父母带来荣誉;次一级是使父母不受辱;最低一级是仅仅能养活父母。父母健在时,要对他们表示尊敬和爱戴;父母过世后,则要对他们表示伤痛和悲哀——这就履行了活着人的全部义务。

政府——好的政府能做到使接近的人感到快乐,远的人受到吸引。民为贵……君为轻。百姓足,君敦与不足?百姓不足,君敦与足?当君主乐于遵守礼仪规则时,他的臣民就乐于听从他的召唤,为他服务。如果君主要求他的臣民拥有某些品质,那他自己首先拥有那些品质;如果君主想要他的臣民弃绝某些品质,那他自己就要先弃绝那些品质。

教育和艺术——要维持一个教育体系,一个难点就是要确保对教师的尊重。只有确保了这一点,教师所教的知识才会得到尊重;而知识得到尊重,人们才知道如何尊重学习。学者应不断追求有德性的东西,并在艺术中找到娱乐。

孔子的儒家学说数千年来被中国人作为圣学而信仰,其伟大思想和精华早已走出国门,已在亚洲许多国家中流淌。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伟大时代,一个象征伟大教育文明的孔子学院在150多个国家或地区诞生,得到诸国人民的高度崇尚。孔子——中国教育的圣人铸就今天灿烂的当代教育文明。

5.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思想演进彰显变革发展的时代特征。研究发现,时代变迁对幼儿教育思想演进具有重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它必须服从社会经济发展。身处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幼儿教育思想家们,深刻洞察现实社会真谛,以博古通今的执着追求,探索历史蕴藏的经验和真知,提出蒙养教育、完整幼儿教育、整体教育法等。这些幼教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幼儿教育中国化思想宝库。其中,陶行知教育思想最具代表性。正如董必武有诗曰:“敬爱孔夫子,当今一圣人。”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需要的教育。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江尘”。他的幼教思想经典学说主要是:

(1)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

“人格教育,端赖6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以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在1926年《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更明确指出:“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算为事倍功半。”

(2)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人类与环境斗争所获得并传递下来的人的才能之精华。发挥、加强、培养这种创造力便是教育的任务。他的做法是“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3)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

当时国人的幼儿教育意识普遍不强,尤其是乡村,多数小孩子根本无人照看,更谈不上教育。鉴于这种情况有志儿童幸福和改良社会的人就大呼特呼的提倡广设幼稚园。陶行知认为“在中国乡村,幼稚园格外来的需要”。他举例说,农忙时,农妇异常忙碌,要帮助种田,要做饭煮茶,还有其他的家事。在这时候,年长的儿童都可以帮助做事。6岁以下的孩子真是她的累赘了。倘若有一个地方替她看孩子,她们真是要感激不尽了。乡村幼稚园不但可以“节省农妇好些精力”,还可以“减少小学儿童之缺课”(农忙时,幼儿无人照应,父母往往令稍长儿女辍学回家陪小弟弟小妹妹玩)因为6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帮家长做事,而只是累赘,所以陶行知非常乐观地认为:“倘使办理得当,乡村幼稚园可以先小学而普及。”

陶行知所倡导的乡村幼稚园教育实验,虽然历时不长,但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却很大:

第一,其领导下的乡村幼稚园教育实验克服了生源少、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等重重困难,创办了免费的全日制的幼稚园,使农村的幼儿也有了自己的幼稚园,翻开了中国现代农村幼儿教育史新的一页。

第二,基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出发,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教学方法,符合了幼儿好动爱问的天性,使幼儿在接触自然、认识环境、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奠定了幼儿的道德情操的基础,使之没错过人格养成之关键期并且发展了幼儿的智力。

第三,陶行知的乡村幼稚园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幼稚园教育的状况,颇有成果。1928年,克伯屈来华时,批评中国的教育仍是25年前的教育,但在参观了燕子矶幼稚园和晓庄幼稚园及其农场时,他改变了这种看法,感叹道:“啊,这些我在外国还没看见过,这是很好的办法。”陶行知这一教育实验使国人了解了幼稚园的种种好处,愿意支持幼儿教育,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陶行知关于创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的理论及其实施的措施,如艺友制、教学做合一等,对于今天的乡村幼儿园的建设也是有现实意义和可借鉴之处的。但是,乡村幼稚园教育的普及不应该是学者更不应该是教师们的事情,而是全国人民的事业。直到今日,幼稚园仍未在乡村普及,而且已有的幼儿园无论其师资还是设施都和城市有着巨大的差距。如何普及乡村幼稚园,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6.我国幼儿教育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通过近现代幼儿教育思想演进的描述,面对21世纪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挑战,可综合下列基本走向:(1)人本主义幼教思想;(2)幼教中国化理念;(3)全面发展幼儿理念;(4)幼教科学化理念;(5)幼教多元化理念;(6)幼教生活化理念;(7)幼教师专业化理念;(8)父母参与理论;(9)幼教课程一日生活理念;(10)幼儿教育社会性理念;(11)幼儿学习自主性理念;(12)幼儿智商培养理念;(1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等。这些幼儿教育理念和思想,将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研究重要课题。

7.以父母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是孩子终生的导师和领路人。研究发现,我国历代幼儿教育思想家们无不重视家庭教育。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科学的家庭教育要以全面激发孩子潜能为目的,以塑造孩子的高尚心灵和培养孩子优秀人格为核心,运用爱和赏识的手段,使孩子的身心得到自由健康的成长。教育家巴哈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家庭教育是一门心理学问,更是一门心理艺术,父母只有掌握了这门学问,通晓了这门艺术,才能真正地将孩子培养成人,并推向成功。在孩子成长教育中,无论从时间、环境,还是从作用、影响等方面因素看,家庭都是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和第一个重要场所,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纵观当代中国的幼儿教育,当一个家庭诞生后,绝大多数男人在当了父亲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受传统家教观念的影响,许多父亲放弃了这种责任。认为妻子待孩子比自己更有爱心和耐心,自己出去打工挣钱就可以了。父亲渐渐与孩子疏远了。

2009年3月23日,中国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日、美、韩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其中一组中国父亲缺失的数据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从四组比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高中生觉得父母关心自己最多(中国94%,美国93.7%,韩国91.7%,日本88.4%);但中国父亲都同孩子聊天最少(中国54.8%,韩国70.1%,美国73.8%,日本82.6%);中国高中生觉得烦恼无处可诉的比例最高(中国21%,日本19.4%韩国17.2%,美国8.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问四国高中学生,你如果有心事和烦恼找谁呢?美、日、韩的高中生都把父母放在前5位,而中国高中生只把母亲放在前5位,父亲不在前5位,排在网友之后,显然,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父亲缺失的现象。那有什么危害呢?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青少年许多社会问题,如暴力、犯罪、性问题、网络成瘾等,往往源于家庭,而父爱缺失就是一个重要原因,父爱的缺失对孩子和社会的破坏性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研究中认为,父爱缺失就像开启了一条生产线,向社会输送批量有问题的孩子,向监狱输送批量犯罪。有以下三种冷冰冰的数据令人警醒:

第一组源自美国家庭组织的调查:在美国70%少年罪犯出身单亲家庭;60%的强奸犯;72%的凶杀犯;70%长期服役的犯人来自无父母家庭;90%的无家可归或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母家庭;戒毒中心75%青少年来自无父母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源来自生长于无父家庭滋生的愤怒。

第二组源自奥巴马在2008年父亲节演讲时引用的一个数据:生活中没有父亲的孩子将来贫困和犯罪可能性比一般孩子高5倍;将来弃学的孩子高出9倍;将来被关进监狱的可能高出20倍。他们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还有可能离家出走,更有可能未成年就当上了父母。

第三组数据来自国内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的研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行为问题和成瘾性的人格特点,其首要责任在父亲。该基地对所收治的网络成瘾病例进行统计发现,排名第一的伤害是父亲缺失。为什么会这样呢?

美国父亲角色研究专家罗斯·浱克教授研究发现,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亲密性,如慈爱、宽容、合作等。二是独立性,如勇敢、坚强、责任等。两性的差异是相辅相成的。母亲在培养孩子亲密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父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关于这一点,在研究中发现,父母抱孩子和带孩子外出游玩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密切合作。父亲意味着监督与规则,也意味着权威和信赖。在没有父亲参与的孩子往往缺乏规则教育和必要监督。当遇到难题需要帮助时,孩子就会缺乏一个可以信赖或参照的权威与榜样,这也可能是青少年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研究中进一步证实,父亲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父亲在孩子婴儿期有较多的交往,有助于提高认知技能、成就动机和信心。研究还证明,孩子在家里与父亲在一起的机会越多,时间越长,其智力也就越发达。美国耶鲁大学一项连续12年的试验表明,从小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精力充沛,擅长交际,学习成绩好。更多的实践研究还证明,父亲能帮助孩子孵化积极的个性品质。母亲在与孩子互动时往往比较温柔,活动强度比较低,有过度保护的倾向;而父亲与孩子活动时常常做一些较大的运动,如踢球、游泳、攀爬等活动,经常变换活动方式,父亲的这种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主向上的品格。实践还表明,由父母共同承担养育的孩子,在面对新环境时焦虑感降低。5个月左右的婴儿如果与父亲有较多的接触,当孩子被陌生人围绕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比那些与父亲接触不多的婴儿,表现得更不怕生;对陌生人会有更多地语言回应,也比较愿意让陌生人抱。比5岁就缺乏父爱的孩子,长大后更具有同情心,有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父亲与孩子接触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就越强。正因为父亲教育的独特价值,教育孩子绝不只是母亲的事情,父亲同样负有巨大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父亲不能缺席。当今的中国有4千多万个家庭,1.4亿学龄前儿童,在幼儿教育关系国家未来,建成人才强国的巨大挑战面前,父母在现代家庭教育的舞台上,必须摒弃传统家教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这不仅是教育自己孩子的需要,也是为人父母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更是关乎民族振兴、国家兴衰的大计。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奠基人,要以自己的身教言教,为孩子人生的各个方面做出表率,为其日后成人、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