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写作文不再难

让写作文不再难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依说写这样的作文,她一点也不发愁,因为事情都在自己心里呢,写的过程就好像在给小伙伴讲述自己如何玩的过程,根本不像是在写作文。由此可见,在描写它们之前,依依是经过认真仔细观察的。依依的写作题材内容很广泛,成长故事、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小说无所不包,而孩子写这一切的开始源于小小的留言条。从信的内容到写信封再到贴邮票、封信口,都是

让写作文不再难

现在的孩子大多不愿意写作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什么可写。

导致孩子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原因,是孩子的生活太枯燥了,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让他们写什么呢?老师布置的作文内容孩子从来没有经历过,让他们“闭门造车”,可孩子又小,想象力毕竟不甚丰富,生活经验毕竟不足,所以写出的文章知识面狭隘、漏洞百出、空洞无味。

因此,当孩子为不知道写什么头疼的时候,当孩子的作文怎么写也没有灵性没有情趣和新意的时候,千万不要埋怨孩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作家没有材料也写不出好文章来。要孩子有东西写,先要给孩子“下锅的米”。

也就是说,在激发孩子有了写作欲望之后,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孩子一颗感受生活的心灵。而这些是从课堂上得不到的,功夫在课堂外,在生活中。这一点,很多爸爸做不到,原因是我们的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孩子的课本看,要孩子走出课堂,岂不是要耽误学习?

殊不知,无论是带孩子出去玩,还是孩子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收获了快乐,而且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继而丰润了手中的笔,丰盈了写下来的文字。

和同龄孩子比起来,依依的课余生活可谓丰富多彩。

首先,从孩子懂得玩时起,我就“纵容”她玩耍,让她玩出数不尽的花样,说不尽的快乐。这在前文已经做了介绍,孩子玩的各种游戏,玩出的心得和体会,都被孩子陆续用文字记录下来。她在《玩过小学》中用欢快的笔调讲述如何和我玩牌;如何在我的鼓励下冒着严寒在冰雪上玩雪爬犁;如何学着踢毽子;如何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开动脑筋“优化”飞机构造;如何带着爱心叠出千颗星星装点自己的房间……

因为都是自己亲历的玩耍游戏,也都是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依依的文字情感细腻,描写细致、真实,读起来饶有趣味,一点也不枯燥。依依说写这样的作文,她一点也不发愁,因为事情都在自己心里呢,写的过程就好像在给小伙伴讲述自己如何玩的过程,根本不像是在写作文。

其次,我们还经常带孩子出去参观旅游,让孩子在游历中增长见识。去了一次北京,依依一口气写下来《风筝放到天安门》、《冒雨去见毛主席》、《追星到北京》三篇文章;带她去长春食博会,回来后她兴致勃勃地写了《吃到食博会》;带她去大连关向应故里参观,她写出了《走近关向应》;带她去抚顺雷锋纪念馆参观,她写出了《寻访雷锋》;带她到沈阳的怪坡游览,她又写出了《怪坡之怪》……

除此,我还想方设法让依依多经历一些事情,为她制造体验新鲜事物的机会。比如,让她独自去修鞋,让她去站点接乡下来访的亲友,去乡下田间参加劳动……

一次次的体验,一点点的感受,累积起来却是孩子人生路上一笔莫大的财富,也是写作不可多得的素材。

作为家长,尽力丰富孩子的生活和体验,在给孩子“下锅的米”的同时,还不能忽视一点,就是要教会孩子擦亮自己的双眼,学会观察生活、领悟生活。否则,生活再丰富,体验再新奇,孩子也感受不出其中的多彩,领悟不到其中的新异,而是头脑中依旧空空,行文过程中依旧充满“没有东西可写”的愁苦。

我平时特别注重引导依依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比如带她去飞机场玩,我启发她观察飞机起飞的过程,依依看到飞机起飞前的“助跑”,机身离开地面的那一瞬间的“冲越”,从中感悟出“飞机起飞前要积蓄力量,要‘助跑’,人也一样,要像飞机那样自由翱翔,就要在‘起飞’前奋力奔跑,获得飞起来的力量”!

还有,我利用依依喜欢小动物的天性,鼓励她在亲近小动物的时候认真观察它们。依依曾经养过小鸡、小猫,对这些小生灵充满了爱心,对它们的生活习性、特点了如指掌。在她的笔下,这些小动物栩栩如生,甚为可爱。由此可见,在描写它们之前,依依是经过认真仔细观察的。

总之,要让孩子喜欢写,还要让孩子有东西可写。而要让孩子有东西可写,就要让孩子有时间走出课堂,疏远片刻课本,让他们去玩,去感受生活,去做那些早就渴望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然后再让他坐下来……

依依的写作题材内容很广泛,成长故事、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小说无所不包,而孩子写这一切的开始源于小小的留言条。

人们说,现在是一个言而无“信”的时代。因为电话、网络的发展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联络方式,有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E‐mail,或者上QQ、MSN语音聊天,哪种方式都比写信快捷、方便得多,所以趴在桌子上一笔一画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家书抵万金”越来越成为遥远的历史了。

但是当依依一天天长大,并成为小学生的时候,我重又拿起笔,开始给依依写信。

真正和依依建立通信联系是从2002年9月,依依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开始的。当时,我在大连工作,每两个月回家一次,平时每隔两天和依依通一次电话,但我还是决定利用这个父女分守两地的机会,给依依写信。

由于我的字很潦草很丑陋,为了能让女儿看懂,我颇费了一番工夫,工工整整、一笔一画地和女儿“交谈”着。在那封信的末尾,我画了一幅自画像,把脸画得长长的,鼻子大大的,极其滑稽。然后,又到商场给女儿买了几张她平日里喜欢的粘贴画,和信一起装进信封,投进了邮筒。

信寄走之后,我就开始计算女儿会在哪一天收到信。没想到竟会那么快,三天后,妻子在电话中讲述了依依收到信时的情景。收到信的具体时间是2002年9月9日,那天妻子去接依依,老远就看到女儿在队伍中笑靥如花,看样子心情很好。到了跟前,还没等妻子开口问她有什么高兴事,依依就乐呵呵地说:“妈妈,今天有大喜事,你猜猜是什么事情?”妈妈说,是不是得到老师表扬了?依依摇摇头说,老师表扬只是其中一件喜事,还有更大的喜事。那会是什么事情呢?妈妈怎么也猜不出来,催她说出来,让妈妈高兴高兴。依依就打开书包,抽出一个信封,高举着扬着:“看,我收到一封信!”“呀,谁给我的女儿写信啦?”“你看看就知道了。”依依带着炫耀将信递给妈妈。“这不是爸爸写来的吗?”“当然,是爸爸给我写的信!”妈妈一看,信竟然还没打开。问她为什么不打开看信,依依说,信寄到了学校,老师快放学的时候才给她,当时正在上课,所以她一直忍着没有打开。放学了就急着往外跑,好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所以一直没有时间打开信。

回到家妈妈催她赶紧看信。依依便小心拆了信,一字一句读了起来。读着读着,依依就哭了,对妈妈说,她很感动,而且很想爸爸。不过,当看到我那幅自画像时,依依又忍不住笑了。读完了信,她就铺开信纸给我回信。那封回信该是依依生平写下的第一封信,只有短短两行字,但依依写得极其认真:“爸爸,我收到了你的信,很高兴,谢谢爸爸!我想你。”从信的内容到写信封再到贴邮票、封信口,都是依依独自完成的。

从那以后,我们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只要收到我的信,她总是很积极地回信。

此后,我们再给双方亲人写信的时候,总不忘叫上依依,让她也给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人写上几句话。后来,依依索性单独给爷爷奶奶写信,担当起我们和老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信使”。拿起笔写信,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促进了孩子和他人的情感沟通,成了一举两得的事情。

再大一些,孩子已经不满足于写留言条和书信,而是写起了像模像样的文章,于是就有了作品发表,就有了书籍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