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想象的翅膀
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学生们在面对一件物体、一个空间、一幕场景时,已经能够有条理地描写了。比如,描写一盏台灯可自上而下,描写一间教室要从外到里,描写操场上的活动应先总后分……总之,观察带动了表达,段落结构也就井然有序。
然而,这类写作训练却容易形成思维的定势,即:能够如实地描述眼中看到的事物,而不善于描述脑里想到的景象。
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我的小卧室
我有一间可爱的小卧室,有8平方米。一进房间能看到一张我的单人床,床上有……靠窗户是我的小书桌,上面放着……在书桌旁有爸爸替我做的小书橱,里面是我的……墙上没有墙纸。我以后要把这间小卧室打扮得更漂亮。
瞧,整段文字成了一份财产登记簿,小作者也就成了财产保管人。小卧室该怎样“打扮得更漂亮”呢?如果循着这条思路加以想象,会更精彩,更能表现“我”对生活的创造能力。然而小作者却用一句干巴巴的心愿“我以后要把这间小卧室打扮得更漂亮”匆匆结束了全文,令人惋惜。可见,思维的条理性不能替代思维的想象性。
其实,十几岁的孩子最喜欢幻想。他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不论是谁,只要向他们提出“再过50年,马路上开的汽车将会怎样”“20年后,李明和张立能否成为科学家”“100年后,我们每天吃些什么”等问题时,他们立刻变得兴致勃勃。唤起想象的话题,不仅能锻炼同学的想象力,而旦对于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人生理想,也有着其他教育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来嘛,作文是渗透一切教育因素的。
于是,我和学生们讨论了一个新话题:“张开想象的翅膀”。
题目是:《理想中的住宅小区》。学生们一下子七嘴八舌起来,对这个题目他们有很多话要说。下面是写作前的讨论:
我们的家多数在新建的小区。每天早晨穿过一排排楼房去学校,每天下午又在草坪上玩耍,对小区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如今的小区都是一个样儿,缺少特色。假如你是一个建筑师,让你在上海的浦东新区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住宅小区,该会是怎样的呢?
△ 我先要给小区取个美丽的名称,叫“天鹅苑”。在入口处,我要设计一组大型雕塑,一群洁白的天鹅展翅飞翔,让其成为小区的标志和象征。
△ 在小区的每个出入口,都有一个“多功能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其实是自动电话亭。它的左手和右手各拿着一架电话机,只要在它的手臂上按号码,就能打电话。另外,它还是自动问路牌。如果你头一次来,找不到亲戚或朋友的家,只要把几号几室输入进去,机器人就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往前走,过5幢房子,朝右拐,第一个大门,就到了。”
△ 小区里有一家超市,吃的用的穿的都有,全部采用自动售货,这样就可以拆除那些乱七八糟的小摊子,使小区更美丽。
△ 还有一个很大的地下车库,可以停放轿车、自行车和摩托车。
一个个都成了创意十足的建筑师。他们还设计了儿童游乐中心,那里有电马、小火车和碰碰车;替老人们设计了米黄色的健身房,有棋牌室、老年迪斯科舞厅,茶室则设计在葡萄棚下;他们也没有忘了自己,排球场、乒乓房、宽敞的阅览室、标准游泳池……按照他们的设想,游泳池应该建在室内,而旦是温水,这样一年四季都能“打水仗”了。
对《理想中的住宅小区》的讨论,激起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想象的翅膀张开以后,他们就遨游在未来的世界中。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被他们改造得富丽堂皇,生活中的一切设施都被他们想象得既美丽又方便。
我出了一个作文题目:《理想中的____》,横线上可以填建筑物,也可以填其他事物,如“理想中的电影院”“理想中的公共汽车”等等,当然,学生们也可以自拟题目。
第二天,一篇篇充满神奇想象的作文展现在面前:《未来的教室》《明天的校园》《将来的我》《小卧室的新设计》……令人目不暇接!既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也凸显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