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段与自然段
结构与段落的布局,是一种写作能力的反映。有些学生作文内容有了,也很有特色,而写成作文后则显得呆板,常常是“老三段”:第一段开头;第二段记叙一件事情的经过;第三段结尾。不论叙事的、记人的,或写参观访问的,总是“老三段”。当作文形成了一种套路时,会严重抑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引导学生冲破“老三段”的束缚,对提高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我特别讲了结构段与自然段的区别。
我首先解释了结构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结构段是从文章的结构角度来分的。每个结构段中的另起一行的文字就是自然段。结构段和自然段两者数量可以变化或相等,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可以分三个结构段,而它的自然段也只有三段。但有时候自然段的数量要比结构段多。从段落的数量上说,结构段总是小于或等于自然段,反之,自然段总是大于或等于结构段。
现在,我要求学生们的作文应该在自然段的段落数量上,大于而不要等于结构段。那么多的内容都放在中间一个段落里,就会给人一团糟的感觉,读起来很费劲,而旦格式上也会很沉闷。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个过程,它总是从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到结束。我们写记叙文,就是要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写完整,也就是说,作文中第二个结构段应该分成几个自然段来写。
一个学生问:“那么第二个结构段要分成几个自然段才好呢?”
我说,这要看作文的内容。举个例子吧,上星期我给大家推荐了《浦东新貌》。浦东改革开放后面貌一新,那么“新”在哪里呢?作文就从三个方面表现“新”:
1.一个又一个小区落成了,住房改善了;
2.一条又一条新路开通了,交通通畅了;
3.一座又一座商厦开张了,购物方便了。
中间部分写了三个自然段。
又比如,《南浦大桥参观记》,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南浦大桥:
1.大桥的总长度;
2.桥头堡的造型(H形);
3.引桥的造型(蝶形);
4.桥堍下的游乐中心。
写了四个自然段。可见,一篇作文的中间部分究竟分成几个自然段,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定。
“再举一个例子吧!”学生们纷纷要求。
“你们昨天不是上了一堂煎荷包蛋的劳技课吗?如果作文题目定为《煎荷包蛋——记一堂劳技课》,那么中间部分能分成几个自然段来写呢?”
“开头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劳技课的内容以及准备工作。”
“老师的要求可以摘引一些。”
“中间部分就是每个同学煎荷包蛋的过程了。这一内容各人都是不相同的,对不对?”我的一句话引起大家七嘴八舌。
“我煎了两只。蛋黄全流在外边了。老师说我敲蛋壳的动作太重了。”
“我的一只煎焦了。老师说我的火太旺。”
“我头一个完成任务,老师给我一个‘优’。”“然后呢,你就坐等下课?”“没有。我帮张晶的忙,他弄得一塌糊涂。”
“那么结尾部分呢,该写些什么?”我问。
“掌握了煎荷包蛋的知识。”
“感受到做家务的乐趣。”
“好,”我总结道,“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而中间部分则各人有不同的内容,而旦内容很丰富,完全可以分成好几个自然段。我现在把大家的发言整理成提纲——”
开头:
下午第二节课是劳技课——煎荷包蛋。我们兴致很高,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在课桌上。
中间:
1.老师演示,煎了一只荷包蛋,漂亮极了;
2.我开始煎荷包蛋:点燃煤气,倒少许油……
3.(各人按自己情形写)或手忙脚乱,或有条有理;
4.把荷包蛋盛在碗里,欣赏自己的“作业”;
5.老师让每个人品尝自己的“作业”,(各人按自己情形写)或味道很美,或忘了放盐,或有些焦味。
结尾:
回到家里,我自豪地对妈妈说……
“我可以再加一段,”一个男生说,“描写整个场面,煎蛋时一片吱吱的声音。”
“可以。只要思路打开了,这中间部分就可以分成好几个自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