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头就吸引人
我读了同一篇作文的两种不同的开头。我先简单地讲述了这篇作文的内容:
一次期中考试后,老师分析完了试题,就开始发考卷了。我坐在座位上忐忑不安。考卷终于递到了我的手里,傻眼了:只得了58分!为什么会这么惨呢?我呆呆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期中考试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放学后我如饥似渴地玩电子游艺机,晚饭后又没完没了地看电视连续剧……
这是一篇叙述“我”的学习态度的记叙文,“我”由于贪玩导致了成绩下降。作者是根据老师布置的作文题《一件难忘的事》来写的,内容是切题的。在作文过程中,作者先后构思了两种开头:
开头一:
我三年级的时候,学习不用功,很贪玩。每天放了学就泡在电子游戏机跟前,直玩到爸爸下班前才回到家里,因此成绩不太好。怎么不好呢?还得从一年前的一次期中考试说起。
开头二:
考卷上端端正正地写着一个鲜红刺眼的数宇:58!顿时,我的眼泪扑簌扑簌地掉了下来。已经放学了,我呆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不敢回家……
读完后,我问:“哪一种开头好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道:“第二种开头好!”
“好在哪里?”我追问道。
“第一种开头太一般了,像一份检讨书。”
“第二种开头有吸引力,为什么会得‘58分’?为什么‘不敢回家’?制造了一个悬念,读了开头还想往下读。”
“第二种开头,使我们能够想象出‘我’当时的羞愧、懊悔的心情,很真实。”
“是的,同学们说得有道理,”我总结道,“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说第一种开头不好,这样的开头也是可以的。问题是,作文中这样的开头太多了,多到使人厌倦的地步了,多到作文时头脑中的创造性思维受到压抑了,每一篇作文都这样千篇一律,都这样平铺直叙,怎么会不叫人倒胃口呢?”
我把常见的三类记叙文的开头第一段展示给学生们看。我一边读,一边分析:是什么导致作文开头部分的似曾相识?原因何在?
过分强调“作文开头要交代时间、地点、事件”,使作文开头模式化。有时老师还特别提醒:“适当描写天气景色。”于是写参观游记一类的记叙文大多这样开头:
《看菊展》:阳光明媚,秋高气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今天早晨7点左右,老师带我们到芜湖赭山公园去看菊展。
那些写回忆性记叙文的开头,往往空泛无物,硬要装出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回忆往事,感情失真。如“童年趣事”一类的记叙文,大多这样开头:
《那年我5岁》:童年的乐趣就像海边上的贝壳一般多彩多姿。时光流逝,我在渐渐地成长。岁月悠悠,许多事我都忘记了,但是我5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使我终生难忘……
写人写物的记叙文,多以介绍性的语言开头,但缺少个性,毫无特色,好像少了这第一段就不是作文似的。比如:
△ 《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个子不算魁梧,可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看起来满脸胡子,模样很凶,但心里可爱着我呢!他最大的特点:对我的学习特别严。
△ 《油菜花》:我家花坛前栽的四棵金橘树,一到秋天,果实累累,真诱人,我很喜欢它们。但要说我最喜爱的,还是田野中朴实无华的油菜花。
读完,学生们都笑了。笑声中仿佛在说:“瞧,好像都是我们的作文开头!不过我们的开头还没有他们的好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作文开头方法,就是如何做到在作文的开头第一段、甚至第一句就进入画面,进入情节。让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景。”我说。
学生们都喜欢看电视。比如某部电视剧一开头,漆黑的夜晚,两个人翻墙而跑;远处闪着蓝灯的警车呼啸驶来……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逃跑?警察抓住他们没有?一连串的疑问有待解答,于是我们就继续往下看了。
再比如,作文一开头:“考卷上端端正正地写着一个鲜红刺眼的数字:58!顿时,我的眼泪扑簌扑簌地掉了下来……”为什么会得58分?他是好生还是差生?是好生怎么会开红灯?是差生,这样的分数也算好的了,又为什么要哭呢?又是一连串的疑问,吸引我们不得不继续往下读。
“这就是我今天要求大家学会的一种‘开头’的方法。这种‘开头’的优点是吸引人,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往下看。”我总结道。
分析完后,我挑选两篇以前写的作文,请同学们回家后重写开头一段。
我老爸
“晚报买了没有?哦——买好了!”他进门就喊着。然后,包一扔,一屁股往沙发上重重地一坐,顺手抓起放在我书包上的晚报,一宇不漏地看起来。他,就是我老爸。
说起老爸来,有趣的事情可多啦……
老师哭了
教室里静极了。没有一个人敢说话。默默地望着老师。老师也默默地望着我们。好久,突然,眼泪从老师的脸上淌下来,“你们都回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