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插入一两句议论

插入一两句议论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莉的爸爸已经给小鸽子换了一个窝。一个学生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曾经看见过别人家养鸽子的情景。这篇作文中,母鸽子爱护小鸽子的事情还可以增加,比如,母鸽子喂小鸽子食物的动作是很动人的,作文中却没有写。”学生们认为,《母鸽子》共三段,可以考虑在每一段的最后,加上一些话。我要求学生们在自己的记叙片段后面,接着写出一两句议论性的话,以突出文章的主题,这时学生们已经得心应手了。

插入一两句议论

作文《母鸽子》:

有一次,我去同学小莉家玩,看见小莉的爸爸正在喂养一对刚出世的小鸽子。只见它们静静地蜷在窝里,浑身稀稀落落的细毛,湿漉漉的,露出红红的皮肤。头和脚都很小很小,它们柔弱地趴在母鸽子的宽大的翅膀下。

我想摸摸小鸽子。谁知,刚把手伸进去,那母鸽子迅捷地跳起,朝准我的手掌狠狠地啄了一口。我忙抽回手。这时小莉来了,她笑着对我说:“这不能怪母鸽子。她太爱小鸽子了,见你伸进手去,以为要欺侮小鸽子,就挺身保护她的孩子们。”

过了一个月,我又去小莉家,又去看了她家的鸽子。小莉的爸爸已经给小鸽子换了一个窝。小鸽子身上长满了毛,黄茸茸的,活泼多了。再仔细一看,却不见母鸽子。小莉说,是母鸽子把她的孩子赶出来的,我很吃惊。小莉接着说:“小鸽子长大了,母鸽子赶它们出去,目的是让它们学会独立生活。”

这是一篇很不错的记叙文,不仅记叙了小鸽子的外貌变化、小鸽子的成长过程,还刻画出了母鸽子的“性格特点”。那么,是否能把它改得更好呢?我把这篇作文交给学生们讨论。

一个学生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曾经看见过别人家养鸽子的情景。这篇作文中,母鸽子爱护小鸽子的事情还可以增加,比如,母鸽子喂小鸽子食物的动作是很动人的,作文中却没有写。”

“还有,”另一位学生说,“作文中写道:当‘我’的手伸进去想摸小鸽子时,母鸽子毫不留情地啄了‘我’一下。这一过程写得太简单,可以更具体地描写母鸽子的动作和表情,比如,母鸽子一下子警觉起来,霍地站直了身子,红红的眼珠睁得老大……等等。这样,母鸽子保卫孩子的形象就更完整了。”

“同学们的意见都很好,”我小结道,“但老师提出另一个问题:《母鸽子》的作者在观察时,忘记了‘我’的存在。也就是说,作文仅仅写了鸽子如何如何,而没有写出‘我’的所思所想。这是这篇作文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进一步说道:“写作文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记叙一件事情吗?不,记叙一个人物或一件事情,是为了表达‘我’的一种情感和想法,而这一点正是《母鸽子》所缺少的。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当看见小鸽子柔弱地趴在母鸽子的宽大的翅膀下这一情景时,‘我’是怎么想的?当听了小莉说的一番话后,‘我’是怎么想的?当知道小鸽子们独立生活了,‘我’又是怎么想的?”

学生们的思考有了方向,讨论就非常热烈。一会儿,便形成了一致的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写出了“我”的所思所想,表达了“我”的赞美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并从母鸽子对待小鸽子的态度上得到启示。

学生们认为,《母鸽子》共三段,可以考虑在每一段的最后,加上一些话。第一段:“好一幅动人的‘母子图’啊!”第二段:“哦,原来是这样!母鸽子舍命保护孩子,真是一位好‘母亲’呀!”第三段:“我恍然大悟!原来母鸽子也懂得培养子女呀。我们也应该从小学会自理,长大了才能适应社会。”

由此可见,在记叙中,插入一两句议论性或抒情性的语言,能更鲜明地表现“我”的情感,凸显作文的主题。

我要求学生们在自己的记叙片段后面,接着写出一两句议论性的话,以突出文章的主题,这时学生们已经得心应手了。

一次小测验

数学测验前同学们在认真地复习时,突然,不知是哪个“消息灵通人士”弄来了一份试卷,这下可热闹了。许多同学争相传阅,有的还悄悄地抄下了填空题的答案。可是,当试卷发下来后,大家都在心里喊着上当。原来测验的内容与那张试卷风马牛不相及,这真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增补:从中我得到了一点启示,耍小聪明是靠不住的,投机取巧也帮不了忙。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优秀成绩。

老师结婚了

今天,请了一星期假的数学老师来上课了。他以前穿得很普通,今天却西装领带,容光焕发。原来老师结婚啦!于是,有两个男同学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宇:“祝王老师新婚愉快!”还在下面画了一束鲜花,几粒喜糖。王老师走进教室看见后笑了。他说:“下个星期就是期中考试,考好了,我请同学们吃糖!”大家热烈地鼓着手掌。

也许是馋虫在作怪吧,我们复习时特别认真,期中考试的平均成绩居然得了年级第一名!王老师也并不食言,特地买来了一大袋巧克力,请我们吃。

增补:吃着甜甜的巧克力,我们的心也是甜甜的。不知怎的,师生感情的沟通,竟激起了我们对数学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