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描写以外
大多数作文往往停留在对一物一景的外观描写上,即停留在对景物“是什么”的描述上,而很少在作文中进一步介绍关于景物“为什么”的说明上。
请看下面两篇短文:
晨雾
今天清晨,我打开窗户,往外一看,初冬之晨,大地的水汽凝成了茫茫大雾,重重叠叠,笼罩着整个城市,大街小巷都看不见了,行人车辆也分不清了。
上学的路上,地上湿漉漉的,大雾弥漫,像轻纱,像烟霞,苍茫迷蒙,浓浓密密使人无法看到几步以外的东西。浓雾在我的脚下盘绕,我仿佛不在地面行走,而是腾云驾雾来到天上仙境。远处,马路、车辆、楼房都被大雾淹没了,我就像进入了浩瀚无垠的雾海。
我来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登上三楼,观察大雾奇景。只见花儿弯着腰,叶子上洒满了小水珠;树木脱尽了叶子,枝杆上湿润润的,仿佛在出汗。初冬的太阳这时也无能为力了,射出淡淡的柔光。
9点多了,太阳终于露出了整个笑脸,洒下万道金光。雾气慢慢被驱散了,在空中飘飘荡荡,灰蒙蒙的天空开始变得清晰可见。大地上的万物,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泛出一片金色。
一对小蟹
爸爸买了两斤鲜活的小螃蟹。我留下两只,放在桶里饲养起来。小螃蟹长着五对脚:第一对脚是两只锐利的大钳,样子挺威武;其余的都是细长脚,就像8把镰刀。小螃蟹全身是青灰色的硬壳,就像古代将军穿的盔甲。
你别看它们个子小,却十分厉害。有一次,我用手指逗它们,没想到它们用大钳紧紧地咬住我的手指,痛得我差点儿流出眼泪来。
又一天晚上,我刚睡下,忽然听到厨房里有响声。我先是没理睬,后来响声越来越大,弄得我睡不着,就下床了。原来是桶里的两只小螃蟹趁着天黑,爬出来逃跑了。我就点了一支蜡烛,放在厨房的地面上,再把别的灯都关掉。不一会儿,这两只小螃蟹朝着蜡烛光爬了过来,我一下子就把它们逮住了。
两篇短文观察仔细,条理清晰,而旦融入了观察者的独特感受。那么还缺少什么呢?小作者在观察景物后还应做些什么?对这类作文的指导还应从哪一方面深化?
倘如通过作文,能养成学生对任何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既动笔又动手的习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习惯,那就不单单是作文训练了,它还包括了科学思维和模拟科学实验的训练。这是理想的作文指导,在以观察描写为主的记叙文指导中,值得一试。
我把两位小作者找来,分别提示道:
“你知道雾是怎么形成的吗?冬天的早晨往往有雾,可是过了不久,太阳一升起,雾也就消散了。为什么会消散的呢?”小作者眨巴着眼睛,默不出声。显然,他很想解开这个谜,然而他难以说出其中的奥秘。
“如果你了解到这些知识,并写在作文中,那么其他小朋友读了你的作文,不是也增长了一些知识吗?”小作者用力地点着头。
我又说:“你可以读《十万个为什么》和《少年百科大全》,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还可以请教自然课的老师,请老师做次实验,你再仔细观察一遍。”
我又问另一位小作者:“小螃蟹跑了,你是怎么想到用点蜡烛的方法把它们引出来的呢?”
“奶奶告诉我的。”
“奶奶仅仅告诉了你方法,那你问过为什么吗?”小作者摇摇头。“你回去后问一问,听听奶奶是怎么解释的,如果有道理的话,你再试一遍。”
后来两位小作者又搜集到许多很好的资料,接着原先的作文补写了一段。再读一遍,感觉果然不一样。仿佛小作者写的不只是两篇作文,还是两份科学实验的小报告,从而摆脱了单纯描写景物给人的一种造作感。
两篇作文补写的部分是这样的:
《晨雾》接续:
我想,雾是怎么形成的呢?我问了老师,才知道地面上和海洋里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些水蒸气在空中受了冷,有的结成小水滴,有的结成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高空的叫做云,悬浮在低空中的叫做雾。
我又想,为什么太阳一出来雾就散了?为了解开这个谜,我在自然课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个实验。我们拿来酒精灯,把灯帽打开,然后点燃了酒精灯给水加热。开始,试管里没有反应,可过了一会儿,试管里的水慢慢地烧开了,水沸腾着,试管口上也直冒水蒸气,水跑到大气层里去了。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了水是怎样蒸发的。那么晨雾也是这样的,到上午9~10点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气温升高,雾滴又被蒸发成水蒸气,于是,雾就消散了。
《一对小蟹》接续:
因为我听奶奶说起过,螃蟹的祖先在海里喜欢捕食一种发光的小鱼,所以,现在的螃蟹一见哪里有亮光,就往哪里爬。
可是,螃蟹为什么喜欢在晚上没有人时才出来活动,而白天即使没人打搅它,它也不爬出来呢?我又问奶奶,奶奶说:“螃蟹习惯在夜间活动。”哦,我这才恍然大悟。多有意思的小螃蟹啊!
当你的作文中能介绍性地插入一些科学常识,那读起来也会感到别有情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