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你是这样听到的

你是这样听到的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的叔叔是一名威武的人民警察。我们共同归纳了这样几条。要写好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一个故事,就一定要在文章的开头有所交代,很简短地介绍“我”听故事的“背景”,让读者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我一边看一边想:二十几年前的妈妈竟是这么个模样!当天傍晚,我捧着照相册央求妈妈讲她插队的故事。我头一回听说了他们的过去。

你是这样听到的

记叙自己听到的一件事,和记叙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是有一些不同的。因为,前者必须在作文的开头简单交代“听到的这件事”的来源——“我”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听谁说了这件事的?然后再(一般用第三人称)把这件事写下来;接着再回到“我”听故事时的时间、地点和所处的情境。

这类记叙文就好比在一个大匣子里面又装了一个小匣子——整篇文章是一个“大故事”,文章里面又记叙了一个“听到的”小故事,我们叫它故事里套故事。当然,这种记叙文稍微难一点,但是聪明的学生只要细心地往下读,就会很快明白这种记叙文最容易犯的毛病在哪里,掌握这种记叙文写法的关键是什么。

作文《寒假里的一件事》。

我对学生们说,可以写自己的事,也可以写别人的事(包括听来的事)。学生们把作文都带来了,大都写“寒假里听来的一件事”,但没有写好。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我们家的大楼里有一个小男孩,小名叫阿虎。这次他到乡下姥姥家过寒假。

姥姥非常疼爱他,不准他到村里乱跑,不准他放鞭炮,只准他吃和睡觉。结果三个星期里,阿虎胖了,体重增加整整七斤……

作者是怎么知道阿虎在乡下的事情的呢?是听阿虎说的,还是听他姥姥说的?

还有一篇作文是这样开头的:

我的叔叔是一名威武的人民警察。每天穿上笔挺的制服,戴上大盖帽,腰里佩着步话机,巡视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有一天他处理了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青年。

那天,他正站在人行天桥下面……

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听叔叔说的?文章一句未提。学生们也感觉到了这两篇作文的毛病,于是,我们共同讨论如何修改,以及“记叙自己听到的一件事”应该注意什么。

“那是阿虎从乡下回来后告诉我的。”小作者说。

“是你在阿虎的家里听到的呢,还是阿虎在你的家里告诉你的呢?”

“在我的家里。那天阿虎刚回来,他妈妈带他一起来的,还送来一包从乡下带来的大红枣,说是给我们尝尝。”

“这时候阿虎对你说了他在乡下的感受,是吗?”

“是的。不过‘重了七斤’是他妈妈说的,我们听了都笑了起来,说:‘阿虎真的变成虎头虎脑了。’”

“瞧你,如果把这些都写进作文里,那该多生动多有趣啊。有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就不会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了。”

另一个小作者也介绍了他的写作情况:“有一天,我到叔叔家里做客,作文里的事情是在吃晚饭时听叔叔说的。那天叔叔很高兴,他一边吃一边描述那个违章青年人的怪模样——起先傲慢,不肯认错;接着讨饶,苦苦哀求。”

我们共同归纳了这样几条。要写好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一个故事,就一定要在文章的开头有所交代,很简短地介绍“我”听故事的“背景”,让读者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1. 故事是谁讲的,在什么情况什么地点讲的;

2. 适当描绘讲故事人的外貌和说话姿态;

3. 适当插入“我”听故事时的心理活动和问话;

4. 故事讲完后,应再回到讲故事的情境之中。

根据这些要求,学生们改写了《寒假里的一件事》。我挑选了其中的一篇,请小作者读给大家听:

春节里拍了一卷彩照,冲印出来后,我一张一张欣赏,又一张一张插入我们全家的照相册。插在最前边的妈妈青少年时代的像片又一次映入了我的眼帘。

有一张黑白照片:妈妈梳着两条短辫子,草帽背在背后,站在一片稻田里,只露出一半身子。她微笑着,两眼望着前方;身后很远的地方是村庄。我一边看一边想:二十几年前的妈妈竟是这么个模样!她插队时的生活愉快吗?她那时候向往什么呢?

当天傍晚,我捧着照相册央求妈妈讲她插队的故事。她答应了,说等吃过晚饭。大约八点钟,我们坐在沙发上,妈妈接过照相册翻到最前边,她看了很久,然后用很轻的声音说:

拍这张照片时,我19岁,离开上海来到安徽农村插队才两个月。那时候……

(略)

这时候,爸爸凑了过来。我问:“那时候爸爸在哪里呢?”

爸爸眯眯笑着,不说话。妈妈接着说:

那时候,你爸爸也在安徽,不过不是在同一个县里……

(略)

那天晚上,妈妈说了很多。我头一回听说了他们的过去。躺在床上,我想,再过七年,我也19岁了,如果让我去农村,我能坚持下来吗?

注意,上面画线的句子,就是很重要的交代,也是写这类记叙文容易忽视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