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质环境的优化

物质环境的优化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班化教育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尊重个性,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学生活动空间的相对增加,由此使小班化教育学校环境的创设与小班化教育理念的融合成为可能。学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最终目的,探索在小班化教育环境下,面向全体学生的“开心教育”,建构以“情、智、诚”为核心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做人”的开心教育实践模式。同仁小学是南京市首批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

第一节 物质环境的优化

校园和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整洁的校舍建筑、绚烂的环境布置、丰富的文化空间、和谐的人际氛围,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是学校办学思想、小班化教育理念的直观反映,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一、物质环境优化的策略

校园环境

(一)环境与办学理念的融合

学校的自然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资源。环境与儿童发展关系密切,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人文的、优美的、内秀的、情趣的学习环境,不但能激发孩子对学校的向往,更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即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小班化教育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尊重个性,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学生活动空间的相对增加,由此使小班化教育学校环境的创设与小班化教育理念的融合成为可能。

1.温馨家园———利用建筑风格突显教育理念

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是一所专门为“小班化教育”而设计的学校。她以“校园是教师与学生活动和交往的乐园,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阶梯”为宗旨构思校园环境设计。

来到崇文实验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堂式的校门。它一改传统露天的、敞开的大门通道,采用封闭的、宽敞又明亮的大厅作为走进校园的入口。在这里,有宽大的电子屏幕,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这扇窗口了解学校一天的大事;有彩色的休息坐椅,家长和学生可以在此等候而不必担心风雨;还有舒适的沙发、精美的绘画。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充满温馨的家。

大厅和教学区域相连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科技长廊。这里有科学家的介绍,有科技作品,有学生动手制作的材料。徜徉其间,不禁让人涌动出创作的欲望和跃跃欲试的冲动。

操场周围的“五彩滑梯”、“双簧管坐椅”,是孩子们课余活动的快乐驿站;“诗语绿化景观”之“碧江红霞”、“山茶探幽”、“蕉石听雨”、“翡翠长廊”、“紫藤广场”等将学校装扮成美丽的花园。

教学区生活化,生活区教学化……在崇文实验学校,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景物的美、建筑的美,还有文化的美、内涵的美,以及生命与自然和谐的美。

2.开心校园———利用环境创设渲染教育理念

南京汉中门小学是2002年开始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学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最终目的,探索在小班化教育环境下,面向全体学生的“开心教育”,建构以“情、智、诚”为核心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做人”的开心教育实践模式。

结合学校“开心教育”理念,汉中门小学在校园环境创设上独具匠心。

走进汉中门小学,镶嵌在教学楼墙上的校训“开心”两个鲜红的大字十分引人注目;教学楼北面墙上是“乐学、会学、乐观、向上”的校风;教辅楼的右面墙上是“学做人、善学习、勤动脑、重体验”的学风;在校园教辅楼一楼走廊的花坛外墙上“开心度过每一天”七个彩色亚克力大字分外醒目。这一切都体现了汉中门小学开心教育的基本理念。“开心体验,体验开心”;“开心学习,开心生活,开心交往”,这些开心教育的主题口号与学校的绿化景观有机融合。

为营造开心的校园环境氛围,学校在教学楼的后面开辟了一条开心通道。通道中设置了“开心园”、“开智园”。当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自己来到开心通道,寻找开心或读一读“开心娃娃”的话。开心通道的墙上贴有“开心娃娃”真挚的话语:“在快乐的情绪中生活,人会感到心情舒畅;在快乐的情绪中,人的才能会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天天快乐吧!”。当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开智园”里的“开心娃娃”又会告诉他们“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意志,成功会离你越来越近”……读着一句句真挚的话语,看着一张张“开心娃娃”的笑脸,就好似一位开心快乐的孩子用自己的“心”去开启智慧的大门和心灵的情感,自己去体验开心,开心体验。

教学楼每间教室外墙上,挂着用卡通形象做标志的小学生应具备的五大类二十条心理品质,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学校在教学辅助楼四楼设置了开心长廊,“开心长廊”分为开心区、功能区和展示区,引导学生寻找开心的方法。

开心区分“开智”“开怀”、“开诚”三大板块,主要布置在走廊的顶上和墙面上,以展板的形式出现。“开智”板块介绍了中国古代一些开发智力的玩具如环类、板类、棋类、套绳和华容道等;“开怀”版面配上一些富有幽默感、想象力的动物图片令人捧腹;“开诚”版面用故事续接的形式和学生交流诚实守信的故事。开心区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开心”,达到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的。

功能区包括“开心健康会所”、“开心小屋”和“开心天地”。学校将卫生室改建成健康会所,走进“开心健康会所”,一进门就能看见迎面的墙上写着“生活要微笑、学习要开窍”,提示学生要开心学习,开心生活。室内还展示了学校各年级学生开心微笑的照片以及各年级学生中开心学习取得成绩的典型代表照片和说明。除此还有小学阶段学生要具备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八荣八耻”内容都布置在墙上。“开心小屋”(心理咨询室)布置得舒适、温馨,有“活动区”和“谈话区”。从桌椅摆放、绒毛玩具、书籍的选择乃至沙发、靠垫的款式,无一不营造着轻松快乐自在的氛围。学校还有一棵百年的银杏树,它不仅见证了汉中门小学的发展,现在更是汉小学生的“开心树”。学生把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开心的事写在红树叶上,把不开心的事写在黄树叶上,老师则会把祝福写在绿树叶上。“开心树”提供给队员一个敞开自己心扉的天地,引导队员“健康开怀,快乐生活”。“开心天地”里配置了一些感统器材,以训练学生的感觉统合系统。

展示区包括“开心苑”和“开心基地”。推开“开心苑”的门,左边墙上写着“生活从这里起航”,展示了汉小开心体验活动中“开心小社团”活动的一些照片。右边墙上写着“开心从这里开始”,展示了“开心教育”的课题研究情况以及开设“开心晨会”、“开心超市”、“开心活动课”的详细介绍。

“开心长廊”将开心教育的理念引发到具体形象上:活泼可爱的皮卡丘、聪明顽皮的一休和知错就改的皮诺曹。让学生从自己喜爱的动画人物身上感悟情、智、诚。

南京汉中门小学开心校园处处见开心,事事现开心,人人可开心。

(二)环境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内涵的体现,它的作用不仅是教育思想的潜移默化,更是教育品质的彰显。因此,小班化教育环境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强化教育的功能,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1.书香校园———利用个性化布置彰显校园文化

同仁小学是南京市首批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试点伊始,学校就立足小班,将传统的课外阅读与小班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读书长廊———走进同仁小学,一股浓浓的书香扑面而来。通往校园的宽6米、长100米的长廊布置了设计别致、造型精美、色彩醒目的橱窗。橱窗里有每月新书推荐,有学生制作的电子和手抄读书小报,有宣传学校近期读书活动的海报,有张贴每月“读书之星”的照片和简介……长廊的尽头还设有鼓励学生奋进努力的“攀岩”,让学生喻读喻学,乐在其中。这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快乐读书吧———在连接教学楼和综合楼的风雨走廊一角,翠绿的竹林,舒适的地板,错落有致的书橱、书柜、书架勾勒出一幅恬静、安逸的景象,这儿就是同仁小学的“快乐读书吧”。同学们在这里随意挑选心仪的图书。或课间、或午休;或坐、或靠;或独自欣赏、或伙伴交流;或默读、或静思……这儿成了学生放飞心情的净土。

学校教学楼常年悬挂着两条条幅:“把书读薄,把人读厚”;“把书读旧,把人读新”。同仁小学精心建设校园文化,让书香弥漫校园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亮点和特色。

2.凤凰台文化———利用环境优势丰富校园文化

凤游寺小学也是南京市2001年首批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学校坐落在古凤凰台遗址。在改建和扩建过程中,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厚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将其精心打造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绿色凤凰台、文化凤凰台、教育凤凰台”的小班化教育特色学校。

绿色凤凰台———校园改建中,学校千方百计将园内的大树全部保存下来,特别是已有几十年树龄的楝树,学校结合留存的树形,设计、建设了校园中心花圃。如今,在酷热的夏天,无论艳阳高照,还是日落西山,绿荫覆盖的操场上,学生们都能愉快活动,尽情玩耍。校园葱茏繁茂的梧桐树上,六个喜鹊家庭筑巢繁殖,并时常悠然漫步园中草地,和学生们和睦共处。

六足园,是学校绿色环境的又一个亮点。2005年,学校继建设江苏省第一家校园昆虫生态馆后,又建设了一个蝴蝶活体养殖保育活动基地。园内饲养了包括国家二级珍稀保护蝶种———中华虎凤蝶、丝带凤蝶、玉带凤蝶等五种蝴蝶;园内还种植了杜衡、马兜铃、柑橘等蝴蝶的寄生植物。如今,在3~9月的七个月份里,六足园内,彩蝶翩翩起舞,学生可以随时入园观察蝴蝶的成长过程,与蝶同乐。这里是灵动的校园景观。

文化凤凰台———学校校园文化紧密联系凤凰台文化底蕴,挖掘凤凰台文化资源,凸现凤凰台文化特色。学校先后建设了凤字铭、“千年百尺凤凰台”文化墙和中华传统美德文化走廊等校园文化环境景点。

凤字铭:取27位古今书法家所书写的“凤”字,镌刻成碑刻。

“千年百尺凤凰台”文化墙:全石刻文化墙,其内容涵盖了历史、人物、掌故、诗词、书法和凤凰的精神等多个层面。它既像一本历史书,娓娓叙述凤凰台1 600年的兴废;又像一部诗词集,无声地诵读凤凰台自魏晋以来的不朽诗篇。

中华传统美德文化走廊:将凤凰“仁”的精神,按孔子所说的“恭、宽、信、敏、惠”五个方面通过儿歌、故事、格言、论语等形式进一步加以阐述,呈现“恭敬、宽恕、诚信、勤敏、慈惠”的道理。

教育凤凰台———学校在进行环境文化建设时将其和学校校本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的物化显现。学校的校园环境所蕴含的课程资源有绿色环保、科学探究、历史文化、诗词歌赋、传统美德、社区实践等。每一处景点,都有相应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初步形成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优良品质、文化基础的良好素质。

(三)环境与学校特色的整合

特色是格外突出的风格或特点。学校特色是相对于其他学校没有或较弱而具有的鲜明特点和特质的诸多元素。学校特色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亮点,是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是享誉社会的着力点。营造独特的、个性的环境风格对张扬学校特色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1.敲响金陵第一鼓———利用鲜明的装饰呈现学校特色

半山园小学是一所以“敲响金陵第一鼓”而闻名的小班化教育学校。2005年在南京召开的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学校300多名学生敲着欢快的鼓点参加了开幕式中有关全民健身的演出。为了让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小班学生,感染小班学生,学校积极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腰鼓文化气息。

正对着校门,矗立着一个大鼓模型,红黄相配的喜庆色彩给一进校门的学生带来一种宽松、愉悦的心情。校园里,人行道两边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小腰鼓模型,一直延伸到教学大楼。同学们在小腰鼓间穿行、嬉戏,偶尔休息时也坐在小腰鼓上,悠然自得。教学楼走道的墙壁上一群少年正在挥棒击鼓,那欢乐的神情,那飞舞的红绸正是孩子们快乐童年的写照。

在半山园小学,每一个学生都喜爱腰鼓,每一个学生都会打腰鼓,腰鼓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

2.琴韵怡情,润物无声———利用浓烈的氛围烘托学校特色

南昌路小学实施民乐教育已走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培养了大批音乐方面的优秀人才。当2002年学校成为南京市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后,提出了让南小每一位学生都能吹一吹笛子,弹一弹琵琶,敲一敲扬琴,对民乐“略知一二,能说一二,会弹一二”的培养目标,更加彰显了学校的民乐教育特色。

走进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学楼镶嵌着的金色校徽:它是由一把琵琶加五线谱和音符的图案组成的,中间一道优美流畅的波浪弧线将琵琶分为两半,好似一位开心快乐的孩子依偎在母亲的身旁,它寓意着学校就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摇篮,在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明明白白凸现了学校标志性的元素。

结合特色,学校在教学楼的走廊展示了各种乐器的图片以及说明,让学生耳闻目染,走进音乐天地;校园里还铺设了音乐小径,让学生踏歌而行;学校在花坛一周设置了音乐坐凳,上面绘制了《欢乐颂》乐谱。更与众不同的是,学校用激情奔放的二胡曲《赛马》取代了上课的铃声,让孩子们快速走进教室,平复心情;用舒展悠扬的笛子独奏《天地行》提醒孩子们走出教室,放飞心情;用古朴深情的筝曲《渔舟唱晚》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祥和安宁的习字气氛……处处渗透民乐文化,点点培育音乐素养,南昌路小学的孩子们在琴韵中怡情,在快乐中成长。

教室环境

教室,既是师生进行教与学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以往,我们看到的教室布置多是窗明几亮,门洁壁净,标语、谚语悬挂得非常有序,教室环境的布置注重的是简约、整齐。

小班化教育的价值体现的是人本化、个性化和发展最大化。随着小班班级人数的减少,学生学习、活动空间的增大,小班化教育学校对教室这个教育资源作用的发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较高的要求,创设一个优美、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已成为小班化教育的追求。营造一个“学习的家”,让师生在“家”里和睦相处,共同成长。

(一)走进儿童———教育性与童趣化的统一

儿童的世界是绚烂多彩的,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对环境的适应无论从情感还是认知上都需要有一个过渡期。因此,教室布置得温馨些、可爱些,既蕴含教育性又富有童趣化是符合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

龙江小学一年级3个小班教室的墙壁上栏目众多,色彩缤纷,美不胜收:

一(1)班“配诗画”、“我真棒”、“小小旅行家”、“聪明屋”等;

一(2)班“走进大自然”、“知识园”、“智慧林”等;

一(3)班“艺海拾贝”、“家长风采”、“瞧,我们小组最棒”、“丰收果”、“露一手”等等。

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设计、布置的教室,既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又充分将环境转变为教育资源。“我真棒”、“小小旅行家”、“露一手”等展现了富有个性的我,“走进大自然”、“知识园”、“智慧林”等带领孩子走向更加广阔的知识的王国,教室充满童真、童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培养了情趣,塑造了人格,促进了身心的发展。

让教室四角和墙壁会说话。在每一间教室里,都设置着四个角:“荣誉角”悬挂着班级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得到的奖状以及用金纸制成的小金牌;“卫生角”的壁橱里,挂着抹布,摆着扫帚、簸箕,放着脸盆和洒水壶;“益智角”上贴着名言佳句、优美词语、动动脑、趣味问答、文字游戏、猜谜语等;“展示角”上随时有“我”的作品,包括作文、写字、数学、美术、制作、心得感想等。

教室墙壁上,“好儿童评比表”中一张张活泼可爱的笑脸被闪烁的星星(受奖励所获)簇拥着;“小作家”专栏里刊登着赞美同学和老师的儿歌;“小小看新闻”留下了学生用彩笔记录下的一周重大新闻;“生活园地”里记载着同学们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件件好事。

小班教室的四角和墙壁文化与孩子们互动、互融、互进着。

(二)彰显个性———普遍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小班教室的硬件设施、设备通常是相同的:教学展示台、学生书包柜、书架、电脑桌、磁性黑板、软面壁板、墙饰等,但小班的教室文化创设应该是不同的,是富有个性的:

柳枝飘逸、椰树摇曳、碧水蓝天、海鸥低翔、白帆点点、鱼儿欢畅……南昌路小学在布置小班教室时,将墙壁装饰成生态墙,赋予墙壁以生命,学生走进教室就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有一种清风拂面、身临其境的感觉。各教室还随着季节的变化,相应地更换壁画:或沐浴在春天里,或徜徉在沙滩上,或沉浸在果园中,或漫步在小溪间,创造了人与自然共存、共享的和谐境界。

南京火瓦巷小学在环境创设中努力实现生活环境乐(家的温馨)、人际关系谐(平等、民主、合作)、育人环境优(优良的物质文化、丰厚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健(宽松、自由)的氛围。在小班化教育环境的布置中,他们大胆使用各种色彩和图景,营造出儿童化的彩色世界。他们把教室的墙壁粉刷成天空一样的浅蓝色、草地一样的嫩绿色,还有粉紫色、沙滩黄……;书包柜漆成孩子们喜欢的各种色彩,把小树、小草、各种小动物请进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让“窗户”变成了“窗口”,让“绒布板”变成了“展台”,让“小书柜”变成了“自我管理的小天地”。

(三)注重效能———动态性与功效化的统一

教室空间是一定的、静止的,但教室布置应该是不定的、变化的,而且是和教育教学相辅相成的。

1.教室桌椅的变化

不同的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对教学活动的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上海杨浦小学周老师在新授课上,通常采用集中型的摆放方式,便于小组合作学习;在考察课上,通常采用分散型的摆放方式,便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考察内容;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也是因课的不同而异的,有四人学习、有六人小组、有二人结对等。她在进行《冬瓜和西瓜》教学时,为使学生理解“院子”一词的概念,周老师利用小班优势,借用一面墙,让学生把课桌围成了方形或圆形,创设了“院子”意境,并将叶子、西瓜、冬瓜等教具放在“院子”当中,进行课文学习。

建议:

新授课可采用秧田型、马鞍型、对称型等形式,以便学生集中思想接受新知识;练习课、复习课可采用小组型、周边型、月牙型等形式,以便学生展开讨论和进行练习。课桌椅的摆放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所教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调整,切忌机械照搬。

2.教室布置的变化

教室的环境布置既可以传达一个班级的文化,也可以表现一个集体的智慧。和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室布置,可以怡情,亦可以益智。

案例1:结合《台湾的蝴蝶谷》教学的环境布置

南京白云园小学的一位老师在进行《台湾的蝴蝶谷》教学前,带领学生制作了大量的、色彩斑斓的、品种各异的蝴蝶,并让蝴蝶栖息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将教室布置得非常美丽。这样,在进行该课教学时,学生的手工作品不仅使教室有了春的气息,也使教室环境成了有效的教学资源。

案例2:秋天的环境布置

上海万裕街小学冯老师,是这样组织“秋天在哪里”活动的:

(1)在校园里找秋天———采集标本:树叶、小草、小昆虫;

(2)班级交流,将标本粘贴在教室四周———大树下有一片片落叶,花坛里有盛开的菊花;

(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画水果———墙上的果篮里装满了“苹果”、“香蕉”、“桔子”、“柿子”等;

(4)课外作业,寻找秋天的动物、农作物———墙上又多出南飞的“大雁”、鼓眼的“青蛙”、颗粒饱满的“大豆”、雪白的“棉花”、金黄的“高粱”……

教室充满了秋天的气息。在金色的秋天里,孩子们通过观察,不仅获得了不少自然知识,开阔了眼界,也用自己的双手将教室装扮得秋意浓浓。

教室环境布置内容与形式的多种多样,色彩的协调,画面的导向,知识的涵盖等都会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摄取无声的信息,获取课堂以外的资源。

二、物质环境优化的原则

如果说教室是“家”,那么校园就是庭院。“家”是那么和谐温馨,“庭院”也应该反映主人的格调和品味。

1.校园环境建设要体现一个“魂”字。学校要将对小班化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用精练的话语表现出来,并通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如长阳小学迎门墙壁上醒目的“长江边的长阳,阳光下的乐园”,各层走道上能找到每一个孩子的身影———或照片,或作品,都反映了学校践行“关注每一个”、“关注每一天”、“让教育更精细,让生活更阳光”的教育理想。

2.校园环境建设要体现一个“育”字。环境的教育功能其实是潜移默化的,草木有“情”,景物有“意”。比如建宁小学围绕“善小教育”,校园里有绘制的“善小伴我行”主体壁画,有“善小”格言橱窗、“善小石”、“开心天地”、“谈心长廊”等,将环境作为教育资源,并赋予生命。

3.校园环境建设要体现一个“人”字。学校的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要创造孩子易动、益智、怡情的最大空间和功效。在环境建设中,要做到物中见人,比如小营小学的“残疾人通道”,为有特殊需要孩子创造的“无障碍”通道;长阳小学的攀岩壁,为孩子快乐生活提供的活动设施;半山园小学操场周围的腰鼓凳,为孩子课间活动休息提供的方便等等。校园环境建设在充分考虑教育功能的同时,还要顺应孩子天性,适应孩子需求。

小班化物质环境建设要尽量做到:

1.教育性:无论是小班化的校园,还是小班化的教室,其设计都要体现多元化的教育功能。既要有浓郁的书香气息,人文元素,又要是充满童趣的;既要像家一般的温馨,又要像社会一般资源丰富;既能充实师生的生活内容,又能为学生广泛吸收、应用,为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提供有力的辅助效能,从而让校园、教室成为师生互动的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

2.整体性:小班化校园、教室布置的格局、造型和色彩,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向往、喜好和学生学习的气氛、情绪等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要让学校文化与理念、目标交融,校园绿化和道路、建筑辉映,让每一个角落都透出美丽、大气、宽松与和谐。

3.主体性:小班化教室布置要符合学生的情趣,要让学生成为创设教育环境的主人。在这里,我们老师在教室布置中要注意的是引导、指导而不是主导;是合作、参与而不是给予。学生是教室环境布置的主角、主人。

4.动态性:学生在不断成长发展,教室环境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教育因素,应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突破传统的、封闭式的、一劳永逸的教室布置理念,而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有生命力的、有延续的、可迁移的、可经常更换的布置方式。教室环境布置设计的一个重要立意,就是要使教室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变化的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使教室环境始终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感。

5.独特性:每个班一般都由一位或两位(语、数)老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群体所组成。由于教师的人格特质、教学专长及个人风格不尽相同,往往使学生团体的价值观念和兴趣趋向各异。因此,教室的设计与布置应考虑和发挥师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要而建立,比如文艺、科技、手工、书画等等。环境布置针对班级特点,具有独特风格,发展班级特色,不仅可以体现出师生的创意,而且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具有实际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