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一个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看新市民家庭教育现状

从一个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看新市民家庭教育现状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新市民子女的健康成长,必须提高新市民家庭教育的水平。为此,华侨路街道在辖区内的育人民工子弟小学开展了新市民家庭教育现状的有关调查,并对新市民家庭教育现状作了一些初步分析和探讨。华侨路街道于2006年5月对“育人民工子弟小学”的家庭教况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下发给在校学生,家长,共发放问卷583份,实收228份,回收率39.1%。调查主要分三大部分: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育现状和家庭教育活动的主要行动。

南京市鼓楼区华侨路街道课题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独生子女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20世纪90年代后,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许多人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拖家带口地举家迁徙,成为城市的新市民。到21世纪的今天,流动的规模和范围,都呈上升趋势,人口流动已经是当代中国不可逆转的潮流。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和家庭化的大潮,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新市民子女教育问题逐步得到党、政府的高度关注,新市民子女入学问题也得到了相关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新市民子女能够受到公平公正的学校教育。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在新市民子女教育中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为了新市民子女的健康成长,必须提高新市民家庭教育的水平。要提高新市民家庭教育的水平,必须把握现状,研究对策。为此,华侨路街道在辖区内的育人民工子弟小学开展了新市民家庭教育现状的有关调查,并对新市民家庭教育现状作了一些初步分析和探讨。为今后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市民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一、新市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华侨路街道于2006年5月对“育人民工子弟小学”的家庭教况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下发给在校学生,家长,共发放问卷583份,实收228份,回收率39.1%。调查主要分三大部分: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育现状和家庭教育活动的主要行动。调查情况如下:

(一)新市民家庭基本生活情况

1.父母的文化程度:中小学文化占到了50%以上,而父亲的文化程度相对于母亲的文化程度高5%。

2.孩子性别、家庭中孩子的数量、孩子随父母居住的数量:男孩随父母在南京生活的比例较高,占64.5%。228户家庭中,52户是独生子女,100%随父母生活。新市民家庭中多子女比例高,尤以两个孩子的比例较高,占61%。但两个孩子都随父母生活的比例不高,仅占其中的56.8%。

3.家庭居住情况、孩子的居住情况:家庭居住面积在10m2以下的占到了58.8%,孩子与父母同住一室的占到了66.7%。有独立房间的孩子只有3人,仅占1.3%。

4.父母的职业和家庭收入情况:从事的职业依次是经营小生意、保洁员、保安员、民企打工、钟点工。家庭月收入500~800元的家庭,占22.4%。

5.家庭生活设施和孩子学习基本设施:96.4%的家庭有电视机,10.5%的家庭拥有家用电脑,拥有自己专用书桌的孩子仅仅占32%,拥有10本以上课外读物的孩子在12%以下。

(二)新市民家庭教育现状

1.从家长对孩子升学期望的调查显示:孩子初中学历就满足了的家长仅有2.6%,希望孩子拥有大专、大学以上学历的家庭达到了61.4%,希望孩子读硕士、博士有3.5%。

2.从对孩子的将来期望的调查显示:希望孩子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排第一位,占32.9%;其次是国家公务员占22.4%;第三位是军人、警察,占15.8%,竟没有一位家长希望孩子当农民。

3.从对孩子在校情况的了解程度、参加学校家长会和活动的情况、家长与学校老师联系情况三方面调查显示:30%以上新市民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不了解,不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对待家长会的态度是:32.8%的家长偶尔参加,37.3%的家长从不参加,还有7.5%的家长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4.从教育孩子常用方式的调查显示:75%的家庭教育方式比

较正确;有25%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其中打骂孩子的占到了8%。

5.从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态度、对培养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态度、对孩子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态度以及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四个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50%以上家长对家庭教育持积极的态度,但仍有46%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可有可无、无所谓。80.7%的家长愿意孩子参与社区教育活动。除35.5%家长对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需求较高外,大部分家长很少考虑其他的家庭教育指导。

(三)新市民家庭教育活动状况

1.亲子活动内容和次数:逛商店活动排第一,占32.4%;外出游玩、参观展览、参加文体活动等其他内容都低于20%。每年有一两次活动的家庭只有25户,仅占11.2%。

2.家庭游览过的南京文化历史场馆景点的调查显示:游览的南京历史文化景点很少,去过最多的地方就是夫子庙,也仅占19.3%,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的依次是华侨路区域的石头城公园、乌龙潭公园。

二、影响新市民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以上育人民工子弟小学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调查显示:新市民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与新时期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要求显然有一定的距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影响新市民家庭教育的主观因素

1.家长素质的影响:一是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新市民家庭中父母小学文化占到了50%以上,高中以上学历仅占8.8%,父母文化素养低了,虽然对孩子的学习比较重视,也愿意帮助孩子,但却无能为力。他们不能给予孩子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制订出合理的学习计划,影响了孩子学习适应的速度和质量。二是家长教育素养不高。受自身文化素养的制约,掌握家庭教育观念、能力和方法的能力比较薄弱,难以跟上进入城市后的孩子学习和精神的需求。从调查结果显示的,有30%以上的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不了解,50.9%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应在学校完成,有46%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可有可无、无所谓,由此可知家长缺少接受新事物的新观念。从调查结果显示的,有25%的家长采取了经常打骂孩子、放任自流等不正当的教育方式,家中缺乏健康有益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情趣。说明多数家长缺乏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家长职业的影响:调查显示,新市民父母大多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或知识成分较低的职业,使得家庭收入偏低,有22.4%以上的家庭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上。家庭经济条件偏差,导致家庭基本生活空间狭窄,拥有一张专用书桌的孩子仅仅占32%,孩子的基本学习空间很难有保证,家只是栖息的场所,很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受经济收入的限制,也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明显不足,统计显示,拥有课外读物的孩子在12%以下,家庭中没有必需的文化氛围,远远不能满足孩子拓宽视野、愉悦精神的需求。另一方面,而家庭的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使得绝大部分家长对自身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社会地位产生不满,他们把改变命运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是改变自己现在的“农民身份”的有效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孩子拥有大专、大学以上的学历的家庭达到了61.4%,只要孩子能上大学他们自己再苦再累也愿意。对子女的职业期望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孩子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排第一位,占32.9%;其次是国家公务员,占22.4%;第三位是军人、警察,占15.8%;竟没有一位家长希望孩子再当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再重复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给新市民家庭教育造成复杂的影响。

3.亲子关系:城市新市民的孩子进入城市后比父母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在言谈、举止、穿戴、爱好上更快城市化。相比之下,父母由于文化水平的制约城市化进程较慢,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上的需求不相适应,造成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受影响。

进入城市后的新市民家庭结构,大多由原来的祖、父、孙三代生活在一起的主干家庭型或联合家庭型变为核心家庭型。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紧密,客观上要求较高频率的亲子互动。但由于父母整天忙于生计和奔波,时间和精力都受到限制,缺乏亲子沟通。调查结果显示,亲子活动内容较单一,除逛商店活动排第一,占32.4%外;参观各种展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户数仅占5%。家庭亲子沟通时间少,一两个月活动一次的家庭占到了70%以上。能家庭亲子互动的低于20%。这些都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使不少新市民家庭中缺少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亲子关系不能和睦融洽,大大削弱了家庭教育效果。

(二)影响新市民家庭教育的客观因素

1.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跟不上:学生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推动。新市民家庭教育的指导更需要学校的支持。但由于新市民就业特点的复杂性,许多孩子受父母暂住证、就业合同等限制,虽然南京市对新市民子女的就学问题规定了“同城待遇”,并且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享受“同城待遇”的受教育权利仍有局限性。

拿本次调查的育人民工子弟小学来看:学校设置在借租的一家撤并的工厂里,硬件设施只有一幢3层楼的教室,一块6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但由于教室简陋,学生人数多,教室很拥挤,光线明显不足。而且学校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学校处于半封闭的院落中,院落内围墙搭满了出租屋、出租棚,不安全隐患明显存在,校园环境较差。学校规模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单轨或两轨,全校就读学生583人,班级人数最多达66人。教师13人,学校师资明显不足,虽然每位教师都有教师资格证书,但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受教的民工子弟尚有很多不适应处。我们在与校长的交流中了解到,由于受条件限制,学校无法组织运动会、春游、秋游活动;一学期开一次家长会,家长到会率很低,学生住得分散教师家访困难,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比较缺乏。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民工子弟学校难以承担起指导新市民家长家庭教育的重任。

2.社区家庭教育工作难以深入:社区是社会、学校、家庭的结合地,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由于新市民处于城市的边缘状态,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使得家庭居住地方经常变动,只能偶尔参加一两次社区家庭教育活动,缺乏相对稳定性。加上新市民家庭群居分散的特点,他们大多游离于社区之外,难以融入社区生活,社区家庭教育难以吸引他们参加,对他们产生影响。新市民家庭的特殊性,增加了社区家庭教育工作难度,社区开展新市民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亟待提高。

三、调查后的一点思考

总之,通过对一个学校的新市民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市民家庭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从自我封闭的地域圈子里走了出来,体验社会的开放,感受时代洗礼,磨砺自我意志,其家庭教育或多或少地浸润了城市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也逐步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但也毋庸讳言,新市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与一般城市家庭的家长相比相对滞后一些,其家庭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新市民家庭同样是城市社会的“细胞”,如对此问题不引起重视和及时有所改变,会使这些家庭的孩子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自然也会导致家庭的不和谐发展。家庭的稳定与社区、社会的和谐密切关联,家庭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社区的文明和谐,家庭成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的高低。新市民家庭如不能和谐发展,必然不利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要呼吁一切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孩子的市民,要充分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真正含义,认识到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是最深远的,从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落后走向先进,从随意走向科学。克服各种困难,排除一切干扰,争取和学校配合,与社会配合,使自己的孩子和所有新市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成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要呼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和一切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要特别关注新市民家庭的家庭教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新市民家庭的家庭教育工作路子,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新市民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解决家庭教育中的诱惑,掌握家庭教育科学方法,为新市民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活动平台,使新市民家庭的家庭教育逐步走向合理化、科学化。

执笔人 郑清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